67军换防老山第二天,越军疯狂反扑,一个月后再不敢发起排级冲锋

烟火阑珊歌未央 2025-01-09 14:10:21

67军老山首战:从换防到反击的血火交锋

1985年的老山,是一片火与血交织的战场,也是无数年轻生命的试炼场。

这里的每一寸山土,都被历史烙上了深深的印记。

5月31日清晨,一场突如其来的炮火打破了老山战区短暂的平静。

越军两个整团悄然逼近,他们的目标明确而疯狂:趁67军换防之际,一举占领老山关键阵地。

然而他们没有想到,这支刚刚接替防务的队伍,哪怕略显生疏,却有着让敌人胆寒的底气和韧劲。

为什么会这样呢?

如果我们掀开历史的卷轴,就会发现67军并不是一支普通的部队。

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华北军区第二纵队,早在抗战年代,这支部队就已在枪林弹雨中摸爬滚打,后来更是在朝鲜战场击退过号称“世界最强”的美军机械化部队。

尽管此时距离他们上次大规模作战已有三十多年,但骨子里的顽强与智慧从未褪色。

越军显然低估了他们的对手。

换防仅两天,战斗便从天而降。

早晨五点,越军的炮火覆盖了老山战区长达二十多公里的阵地,空气里弥漫着硝烟与爆炸的震颤。

战区内大雾弥漫,视线不足半米,炮弹的啸声在浓雾中显得尤为刺耳。

67军军长张志坚闻声而起,迅速召集军部参谋长粟戎生等人商讨对策。

张志坚是个典型的“科班型”指挥官,冷静、果断;而粟戎生,粟裕大将的儿子,更是熟悉越军的战术特点和心态。

面对来势汹汹的进攻,两人迅速决定采取稳扎稳打的防守策略——退入坑道,保存实力,伺机反击。

越军的战术并不复杂,却极具杀伤力。

依托此前修建的五十公里长的坑道,他们避开了解放军的火力网,迅速推进到了前沿阵地。

特别是211高地和156高地,成为越军重点攻击的目标。

211高地地势险峻,与越军阵地直接相连,解放军驻守的仅是一个班的兵力。

面对越军整连的冲击,驻守官兵几乎拼尽了最后一滴血。

班长鲍虎民跳崖幸存,战士李林海负伤被俘,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这片高地最终被越军占领,但67军却牢牢守住了其余阵地。

这一仗,越军以两个团的兵力,付出了六百余人的伤亡,仅仅占领了211高地的部分哨位。

而67军的伤亡仅四十余人,显然,这场战斗是越军计划的失败。

可对于67军211高地的失守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解放军一向坚持“寸土必争”,当天,各团主动请战,一致要求收复失地。

到了6月1日晚,机会来了。

一场暴雨即将来临,军部决定派199师595团趁夜袭击211高地。

副营长王朝栋率领的突击队,配备了新式武器——包括火焰喷射器和尚未正式列装的85式微声冲锋枪,这种武器轻便、精准,适合夜间作战。

然而计划虽然周密,实际却充满了变数。

越军早有防备,他们不仅修建了大量坑道,还装备了苏制夜视望远镜。

突击队刚接近高地,就被越军发现。

随即,炮火覆盖了进攻路线,战士们伤亡惨重,突击陷入被动。

这一夜的战斗,595团进展不顺,损失惨重。

尽管如此,67军并未因此气馁。

6月11日,战区指挥部决定暂停大规模进攻,将更多兵力用于侦察和训练。

战区内的部队进行了全面整编,成立了新598团。

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官兵们一边驻守阵地,一边苦练夜袭战术。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军部甚至在云南找了一座与211高地地形相似的山头,让突击小分队昼夜演习。

9月初,行动开始了。

由199师597团团长原明率领的精锐小队,悄然潜入敌后。

9月8日早晨,趁着越军松懈之际,解放军炮火率先发难,迅速压制了越军的增援。

随后,原明带领突击队从越军227高地方向发起攻击,仅用了十六分钟,就成功收复211高地的全部哨位。

越军随即展开反扑,战斗持续到当晚,最终以越军300余人的伤亡告终。

这一次,67军彻底巩固了老山阵地的防御。

从此,越军再也不敢对67军发起营级以上的进攻。

对于这支曾经的“抗美援朝之师”老山战场不仅是一次胜利,更是一场涅槃。

有人说,老山战役的胜利并不只属于67军,而是属于整个那个年代的中国军人。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安宁,也用无声的战斗告诉世界:有些地方,寸土不让。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