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盘下赔钱小城还猛砸钱,西方暗中嘲笑,几年后反而无比羡慕

审度 2020-12-02 00:53:04

冷战背景下,两大阵营间彼此防备,假如哪天突然有个美国人跑到苏联,后果可能会十分严重。然而也就在当时,有座苏联城市不仅对外“不设防”,甚至还敞开门户欢迎西方国家的人前来参观。来访者不需接受任何审核,或者说干脆连签证都免了。他们不但会受到热情欢迎,还能在城市的餐厅里享受一顿免费的午餐。

这听起来很不苏维埃,然而种种原因令这种情况当真出现在了冷战历史中。在进入正题之前,咱不妨先说段题外话。

早在12世纪,挪威人在 航海探索时发现了一片新的土地;1596年,荷兰航海家威廉·巴伦支给了这块土地一个名字——“斯瓦尔巴”,在荷兰语中意为“冰冷的海岸”。这事要是搁温带或是热带,恐怕欧洲人那些七大姑八大姨早就带够人手跑来宣示主权了,然而这片“新大陆”位于寒冷的北冰洋上不说,它其实也只是一片不起眼的群岛看都不用看便知开发潜力极其有限。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最常光顾斯瓦尔巴群岛的是捕鲸人,他们将岛当成一处基地。

眼看斯瓦尔巴群岛就要被遗忘的节骨眼上,20世纪初期,人们在岛上勘探到了煤矿。在那个年代,煤炭还是极其珍贵的“工业粮食”,尤其是在工业革命热度远未散去的背景下,这玩意儿谁会嫌多?好在这会儿列强们耐住了性子,并没有撸起袖子就打仗。1920年2月9日,有18个国家的代表碰头达成了协议:在别处怎么打管不着,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将战火烧到斯瓦尔巴群岛上;不仅如此,大伙儿和气生财,都可以在岛上开展任何开发或是商业经营活动。最终,代表们在协议上签了字,岛的主权让给了最先发现的挪威人,这便是《斯瓦尔巴德条约》。

5年后,又有33个国家在条约上签了字,这其中就包括中国。也就是说,咱们也有权利跑去搞开发;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与咱们一并加入协约的那批国家里有一个熟悉的名字——苏联。

实际上,此前苏联对整件事都很不满。“十月革命”成功后,苏维埃领袖们急于将红旗插遍全球,斯瓦尔巴群岛这种情况无疑是天上掉馅饼。不巧的是,当《斯瓦尔巴德条约》结成时,苏俄正处于生死存亡之际,根本没精力去折腾这些幺蛾子。等内战结束,其他国家早就乐呵呵地跑上去捞金了。苏联人对此很不满意,“他们觉得自己被冷落了”。即便是1925年加入条约后,苏联也迟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正当人们风风火火地往岛上跑时,一些国家却反而找起了“接盘侠”,这其中就包括最先上岛的国家之一瑞典。早在条约缔结10年前,瑞典人就闷声发了笔大财。不过瑞典人很快就发现了一个现实问题:岛上出产的煤矿品质很一般,杂质含量超多,烧这种煤都嫌废炉子;况且要大老远把煤矿从群岛运回大陆,这其中的油费和人工费都赚不回来,何苦找那罪受呢?然而瑞典在岛上经营了十几年,还建立了一座名为“皮拉米登”的小镇。他们一拍屁股就走人,这岂不亏得更大?就在万分纠结之时,财大气粗的苏联出现了。

1927年,瑞典如愿将皮拉米登转让给了苏联;9年后,苏联人又高价将小镇南部巴伦支堡的采矿权搞到手。瑞典人数着钞票心中乐开了花,等着看苏联笑话——还想靠挖煤赚钱?亏死你。瑞典人压根就没想到,在苏联人眼里,斯瓦尔巴群岛上的那点煤矿还不够塞牙缝的,后者的构想远比挖矿赚钱宏伟得多——他们要把这座海上孤岛改造成为用苏维埃制度光辉照亮世界的“灯塔”。

牛吹得有点大,直白地说,苏联人玩了一手好营销:先是重拳出击,风风火火地高价买入城镇和煤矿,以“砸钱赚吆喝”的方式抓取全世界眼球。在西方国家眼里,苏联充其量是个才阔了几年的暴发户,这顿操作简直是没脑子。有了关注,苏联就亮出了真正意图——他们要将皮拉米登改造成为一座苏维埃式乌托邦,向世人展示社会主义的最终美好。为实现这一目的,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大兴土木。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斯瓦尔巴群岛常年被冰雪覆盖,冰层之下是坚硬的冻土。即便是在建造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在这种情况下施工,成本往往也会高得夸张。然而当时的苏联人是铁了心的要搞个大新闻,立马跑回家带人手。没多久,装满各种重型机械与优质建材的大货轮就像鱼群一样出现在了群岛岸边。很快,皮拉米登焕然一新,一排排整齐的苏维埃小楼拔地而起,整座小城富有秩序感却又充满活力。

或许对包工头来说,只要钱到位,盖房子并非难事,但如何在北极圈内保障千百号人的正常生活,这恐怕就不简单了。苏联人的解决办法也很简单粗暴:当局召集了全国最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和生态、农业专家,他们为小城设计了一套“室内生物圈”。冻土不适合种地不是?苏联人就从本土运来了几大船肥沃的乌克兰黑土,在恒温的大房子里开辟了农田。与之类似,他们还在室内搞起了养殖,小城居民不但能吃到不同季节的蔬菜,蛋奶肉等也是一样不少。除此之外,小城还配有体育馆、游泳馆、电影院和音乐馆等设施,甚至还有为居民和宠物准备的公墓。

另外,皮拉米登全然不存在资本家的剥削,工人严格遵照“八小时工作制”。任何人在工作或是生活上存在问题,均可随时向当局反馈,在专人的帮助下,这些问题往往很快就能得到解决。毫不夸张地说,要不是皮拉米登地方确实有点偏,这样的生活怕是连莫斯科市民都会眼红。

几年后,“灯塔”差不多完工了,苏联政府便将其开放给了全世界。正如刚刚所说,外国人到小城做客无需签证,他们可以随意游览,城里没有任何“禁区”。游客们可以同小城居民进行交流,玩累了还能去城中任何一家餐厅中享受免费美食。演戏演全套,皮拉米登做得太完美,它还当真迷惑了很多外国人。就这宣传效益而言,苏联政府在斯瓦尔巴群岛上砸的钱,值了。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小城随着苏联国力的不断上升而呈现出了绝对的繁荣。成船的物资隔三差五就会被送到岛上,外国游客更是趋之若鹜,不远千里跑来长见识。但毫无疑问是,随着苏联国力的迅速衰退,这种烧钱的活儿很快就玩不转了。从1985年以后,苏联政府大幅削减了皮拉米登的经费,小城的生活水平骤降,矿场也发不出工资。由于缺钱,城中大量公共设施被废弃,人们纷纷搬离,状况一落千丈。即便如此,苏联解体后数年,皮拉米登也一直没有被荒废。直到1996年,一架由莫斯科飞往斯瓦尔巴群岛的客机在附近坠毁,机上141人全部罹难,此事直接打击了人们继续生存在小城里的信心,不久,剩余的居民也决定搬离。1998年10月10日,皮拉米登彻底沦为空城。

得益于干燥寒冷的气候,皮拉米登至今仍完好无损地耸立在冰原之上。站在其中或许会产生这样的错觉:这儿根本没被抛弃,只是时间在此停止了。

0 阅读: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