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发崛起:电池片专业制造商何以制胜?

爱思考的黑鹰 2024-12-03 12:03:20

全球双碳风潮之中,光伏产业进入深度洗牌期,有人强弩之末,有人离开牌桌。

当然,也有企业逆势布局与崛起,成为产业中无可忽视的强悍力量。

2016年6月23日,一家名为“安徽英发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英发睿能”)的企业正式注册成立,专注于光伏电池片制造。

其法定代表人,张发玉,亦是英发的创始人和掌舵者,一位伴随中国改革开放一路摸爬滚打起来的老牌企业家。

成立后八年的时间里,历经两次产业周期,英发睿能把握节奏、精耕细作、步步蓄势,并紧紧抓住产业技术迭代期的先机与红利,加速崛起,成为光伏产业颇具特质的一大“黑马”,亦成为专业的光伏电池制造品牌的标杆企业之一。

2024年,光伏整体遇寒,产业一片萧瑟,英发睿能却捷报频传:在上半年N型TOPCon电池片全球出货量排名中,位列第三。此外,在这一年中,英发高效单晶硅棒项目获得了诸多褒奖。

回溯过往,英发睿能虽然极为低调,但其一些布局动作还是免不了被行业瞩目。比如,2022年6月,英发宣布在四川宜宾建设27GW N型TOPCon和24GW直拉单晶硅棒生产基地,这是一项投资额与产值均超百亿的“大手笔”;而今年11月5日,宜宾英发德耀、宜宾高新区、隆基绿能签署了年产16GW HPBC电池片项目战略合作协议。业界不禁疑问,已占尽TOPCon产业化先机的英发,是否又要“押注”新技术?

不过,张敏并不认可“押注”的说法。什么是押注?就是“all in”,是全部投入,是非此即彼。目前,英发还有部分perc产能,“因为一些海外用户还有需求”,英发主力产能是topcon,当然,英发也有BC,“一切以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为准。”

最近的消息是,12月4日—6日,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将在四川宜宾召开,鲜有“露面”的英发,将第一次以大会东道主之一和承办方的身份,广迎天下朋友,共商行业发展与破局之道。

时下,光伏产业洗牌与新技术迭代,正继续推动产业格局的新变化,而英发睿能的故事也才刚刚开始。对于不少产业人士与读者而言,心中必然也会有这样的疑问:其到底是一家怎样的企业?其又如何在老牌巨头林立的光伏产业中闯出一条“差异化”的未来大道?其又如何应对光伏周期的挑战?

不久前,黑鹰光伏采访了英发睿能总裁兼英发德耀董事长张敏女士。

张敏是英发集团创始人张发玉之女,1988年9月出生,2010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银行和国际金融专业,在回归家族企业以前,曾供职于上海中欧基金和一家证券公司;2011年,张敏创立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在2015年这家公司成为安徽省在新三板挂牌的第一家金融企业。

2020年,张敏正式加入英发睿能任职,成为英发近年光伏业务发展进击的操刀人和领导者。

数年时间,伴随企业快速发展,张敏与英发的光伏团队都苦经磨砺,快速成长,“对于企业或个人,没有一次经历是白费的,没有一次考验是徒然的,也没有一场危机会被浪费;克服磨难、挑战,甚至客户的严苛审视,都是好事!”

行止爽利,保持谦和,逻辑缜密,几乎一眼洞察问题本质,没有夸夸其谈,没有遮遮掩掩,直指关键,观点鲜明。在张敏看来,产业周期跌宕很正常,这一次也不例外。对于企业或个人而言,不管外界如何喧嚣,都要保持好心态,把握好节奏,经得起诱惑,把自己的事做到极致,做到最好,功到自然成。

而回溯过往,英发始终保持了自身的战略定力:只做电池片,做更优质的电池片。

夯实战略基础:只做电池片,做更优质的电池片!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

在剧烈的产业变数中,企业如人,自我的战略定位颇为关键。著名政治与历史学家汉娜·阿伦特在《过去与未来之间》中有句名言:“除非经由记忆之路,人不能抵达纵深”。

换句话说,你的来路也代表着你的去路。一个企业的核心定位和基因决定了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走向,而企业核心决策层的洞察、心性和产业担当,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

从2016年成立之日起,英发睿能的自我定位就非常清晰:切入光伏电池片环节,集中资源精耕细作,一步步做专做强。

事实上,对于英发睿能而言,这样的定位也并非“偶然之举”,甚至是深思熟虑。英发有着雄厚的电子技术沉淀,其母公司—英发集团由张敏的父亲张发玉先生于1987年创办于安徽天长,由电子配件起家,一步步发展为有着30多年发展历史的综合性企业集团。时至今日,英发集团已形成光伏电池、新能源电站、电子板块和产业运营四大板块。

张敏告诉黑鹰光伏,作为与改革开放一起成长起来的企业家,父亲的经营理念和思想对自己有很大影响;此外,基于集团的外部业务交织合作,日本企业永续经营的理念,对张敏及英发的影响深远。时至今日,张敏还会不时翻阅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的一些作品,从中汲取产业下行周期、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策略。

张发玉曾多次和女儿张敏讲:做事业,首要做精做专,千万不能盲目求大。张敏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民营企业只有一条命!就是企业投资发展要时刻要留有余力,保持退路,否则可能陷入万劫不复。

由是,回头看英发睿能8年发展,其聚焦光伏电池环节,并保持了自己独特的发展节奏,张敏形容为“小步快跑”;这是一家对我认知极为清晰的企业,“这8年我们一直精耕细作,每一年我们都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每一年我们都知道在什么时点是播种,什么时点我们是在等待,什么时点我们将迎来秋收。我们历来杜绝‘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心态。”

冬天的痛苦,往往源于春天的错误;而秋收的喜悦,往往源于春天的播种。英发睿能的崛起,正源于过往长期的深耕、经验与累积。回头看,英发虽然没有在发展过程中盲目求大,但其几乎抓住了产业技术迭变的所有关键节点和机会,并获得了持续增长。

比如,2020年,英发睿能敏锐捕捉到大尺寸电池片的市场机遇,旗下英发德盛抢先布局了210mm大尺寸电池产线;2021年当N型电池替代P型电池的风口出现,英发睿能迅速切入了N型赛道。

及至2022年3月,英发睿能与四川宜宾签约,成为首个落户宜宾的集研、产、销为一体的光伏制造企业,分四期建设,包含四个制造中心和一个研发中心,一、二期N型TOPCon和四期直拉单晶硅棒目前处于满产满销状态,张敏告诉黑鹰光伏,三期16GW HPBC项目也已正式开工,将于2025年5月完工并投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英发在印尼的2GW海外基地也已正式投产。截止目前,英发睿能共布局安徽天长、四川宜宾、印尼三大基地。

企业投资,何时保守,何时进攻?还在张敏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曾给她举过例子:假如一个人跟你说山上面有好多金子,你会去采矿吗?年少的张敏回答,一定会啊!其实背后的真相与主旨,当山上有金矿的消息都传到你这儿了,还会有你挖矿的机会吗,“说白了,父亲讲的就是时点选择的问题。”

由此,过往的产业跌宕中,当行业火热,大家一窝蜂加大投资的时候,即使手上资金足够自己的产能翻几倍,但英发还是有意控制投资节奏,适可而止,留有余地;而当产业下行,风声鹤唳之下,英发却找到合适机会,逆势扩张,“这么多年,英发一般会在冬天的时候发力,是聚集力量逆势去扩张,不是人云亦云,别人干什么我们也跟着干。”

终究,英发睿能走了一条差异化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将更多资本、时间和精力集中于电池片环节,并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成为其赢得客户认可和青睐的先决条件。

张敏告诉黑鹰光伏,今年上半年,英发睿能电池片一直保持满产状态;进入下半年,9月15到10月15,也停了一个月,其一,顺应配合地方电力调整而停工;其二,应对阶段性行情的;但后面也及时复工。截止目前,英发电池片客户包括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英利能源、赛拉弗、海泰新能等专业化组件企业。

在垂直一体化最热的那两年,英发睿能仍然经受住了诱惑,坚持了初心和战略定力:只做电池环节,坚持不做组件。从光伏产业链不同核心环节的特点观察,硅料和硅片属于“产能为王”,逆变器和组件则是“终端为王”,唯有电池片环节常处于技术迭代的炽热中,通常是“技术为王”,成为光伏产业链中最具“弹性”的环节,紧紧抓住这一环节,企业的发展也更具“弹性”和想象空间。

众所周知,此轮产业下行周期,部分知名电池片企业都在垂直一体化战线拉得过长,吃了大亏。而根据中报和三季报,完全垂直一体化巨头们的业绩也受到了不小冲击。

在张敏看来,每一个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肯定是有限的,或者是有短板的,不太可能把产业链核心环节都做到极致,做到最好最强。在此次与黑鹰光伏的对话中,张敏也多次强调“敬畏”,敬畏制造、敬畏工匠精神,也要对行业和市场有敬畏。包括德国、日本的很多企业,长期专注一域,极度严谨,如工匠一般长期打磨自身产品,终成百年长青。

做组件也绝非“看起来”那么简单。组件环节并非简单的系统集成制造业,因为其面向市场端,还有品牌和渠道等关键成功要素,而品牌和渠道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尤其是海外市场,可以通过“可融资性”指标窥见端倪。在张敏看来,组件是需要时间、资金和品牌市场的深厚积淀的,看似门槛最低,其实要求非常高。

综合来看,在光伏周期向上的时候,垂直一体化收益会放大;而在周期向下的时候,损失也随之放大。这就是一把双刃剑,企业要看到周期向上时的“你好我好大家好”,更不能忽视周期向下时的各种风险。

综合机构预测,今年TOPCon电池需求在540GW左右,但其被一体化产能覆盖了将近400GW,真正留给专业化电池片企业的生存空间,只有150GW左右。其中,TOP4垂直一体化企业,包揽了其中的70%。这四家除了自供电池以外,平均每家还要外采电池片20-30GW。这80-100GW,就是所有电池片企业争夺的关键。

由是,部分龙头企业相继关掉了自己的电池片产能,选择直接向英发睿能这样的企业外采。

如前述,作为光伏产业链中的中间环节,电池上游与下游均为B端,注定要以“性价比”为纲,而“性价比”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以相应产能扩张和规模化实现更低成本;二是技术上的创新与差异化,由此推动光伏整个产业“螺旋发展”。

英发就是在推动相应规模落地的同时,将电池环节做到极致和最好,力求以最少的成本做出最高的效率。这背后,是以技术创新为根本,无论是大创新还是微创新,无论是设备、材料还是工艺,通过技术差异化和产品领先来摆脱产能同质化,“比如,相对垂直一体,我们的产品就比你领先几个点,这样,你就有动力把自己产能停一部分,来买我的电池”,张敏告诉黑鹰光伏,不只一家龙头企业曾向英发表示:英发的电池不仅做得好、效率高,而且价格比自己的便宜。

今年8月,经中科院光伏检测中心认证,英发TOPCon电池平均转化效率达27.02%。另据张敏透露,目前英发电池片的良率达到98%,跻身TOPCon电池第一阵营。

当然,英发并不会把自己的命运完全牵系在头部垂直一体化企业的手中。在张敏看来,“鸡蛋永远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为了分散风险,英发还和英利能源、海泰新能等纯组件企业达成了战略伙伴。

此外,张敏的另一个发力点,是加大海外客户和市场的开拓力度;英发由研发、生产、销售组成的“铁三角”团队正将这一策略作为重点来全力加速推进。张敏告诉黑鹰光伏,英发的目标是,截止年底,伴随印尼产能发力,其海外市场占比要超过30%。

对于整个光伏产业而言,今年的冬天会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冬天。光伏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已经到了PK1%、2%个点的时候,不少企业肯定会陆续离场。在张敏看来,不仅是现阶段洗牌阶段,就是未来此轮周期过后,光伏都已经告别高利润阶段,每个环节将获取合理的利润。

宜宾@英发样本:天时、地利、人和!

产业历史上,一些好事的促成,往往需要机缘,

两年前,英发携手宜宾,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现在的张敏,能说一口很流利的四川话。

历时经年,宜宾与英发的携手合作亦成为地方政府与光伏企业协力发展的典型样本。

为什么选择“万里长江第一城”?其一,宜宾拥有丰富的绿电资源。四川作为水资源丰富的大省,宜宾处于三江源头,能源费用方面具有其他地区所不具备也不可复制的优势,这也是英发持续加大投入建设的底气来源,也将成为英发的重要竞争优势之一。

其二,其地理位置位于成渝地区,具有便利的水路、铁路运输,有着极强的区域辐射能力。同时,宜宾大学城给我们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储备,营商环境也很好,这是我们选择宜宾的原因。

其三,此前,宜宾虽然没有光伏,但有动力电池产业基础,有新能源产业的一整套发展战略。更何况,和其它城市相比,宜宾有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有产业投资的经验,有充足的资金优势去完善产业集群和产业配套。

其四,近年来,宜宾努力以“一流朋友圈”,构建“一流产业生态圈”,通过基金招商、产业链招商、会展招商等方式招大引强。极为重要的一点,2022年以来,宜宾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风口期”及太阳能电池技术迭代“窗口期”,对入驻的合作企业给予了全方位的极大支持,英发睿能积极投身其中,成为宜宾光伏产业招商的一个重要样本。

不久前,张敏作为宜宾企业家代表参加2024企业家幸福感营商对话活动,并见证了宜宾市与杭州、苏州等9个城市一起获得“2024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称号。在颁奖词中,宜宾市以“小切口”改革创新推动了营商环境的“大提升”。

入驻宜宾,这是英发睿能绘就光伏蓝图的又一重笔,也是张敏独立操刀的第一个电池专业化生产基地。

张敏第一次去宜宾考察的时候,是双脚带着泥土回去的,“那时候这里可不是水泥路,而是一个个泥泞的山坡”。可以说,张敏的工作是从基地的一砖一瓦开始的,从昔日的荒山坡到现在现代化厂房及配套,这里的一砖一瓦也见证和磨炼了张敏及英发团队的成长。其间,无数艰难挑战,克服过来,都成收获。

在宜宾当地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英发也不负重望,宜宾英发德耀公司从开工到投产只用148天,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充分展现了“英发速度”和“宜宾速度”。而一年半的时间里,一、二、四期项目建设完成并投产。在20万平方米的恒温无尘车间内,平均每0.8秒就有一张英发的太阳能电池片下线,N型TOPCON电池日产达990万片......

张敏向黑鹰光伏强调,是宜宾市优良的营商环境坚定了企业在这里发展光伏产业的信心。

仅仅两年时间,伴随英发的入驻,更多光伏产业链上的优秀企业接踵而至,宜宾光伏产业渐入佳境。

张敏几乎记得每一家光伏企业落户宜宾的时间:“英发是2022年3月31日签约的,高景太阳能是5月31日,横店东磁是2022年11月,和光同程是2023年3月,2023年4月,高测股份与宜宾签约,到了2023年5月,我们又和宜宾签约了三期和四期…… ”

查阅最新信息,宜宾已累计签约落地光伏项目36个、总投资已达1325亿元。其中,投资超百亿项目7个,成功引进包括上述一批优秀的主产业链企业,以及福莱特玻璃、聚和银浆、中昱坩埚等配套产业链头部企业,初步完成全产业链布局;2023年年产值300亿元,2024年预计实现600亿,2025年有望突破1000亿元,让宜宾在光伏赛道上后发高点起步。

在与黑鹰光伏的对话中,张敏数次提到“敬畏之心”,亦强调“感恩之心”。对于企业所有利益相关方,英发的心态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无论政府、股东、供应商、客户和员工,肯定都希望企业做好、做大、做强,“所以我们全力以赴去把企业做好,让企业有发展,有希望,我想这也是各方对我们所期望的。”

在张敏看来,光伏产业不存在“技术终结者”,只存在新技术周期之下的暂时领先者。因此,不仅仅是TOPCON,无论是BC、HJT、抑或钙钛矿叠层,英发研发体系均对各种高效电池技术始终保持密切跟踪。目标始终是将研发技术快速实现量产,技术一旦成熟,将在量产上加足马力,以此满足市场变化,最大限度贴近客户需求。

由是,英发睿能与隆基的合作,可能是为产业技术迭代期“蓄势”了。当然,如果成功抓住BC风口,“黑马”崛起之路将有望再向前一步。

穿越周期“杀手锏”:战略、执行、管理与创新!

如何应对周期?

在张敏看来,世界上永恒不变的是变化,就是所有事物都处在不断的流转之中。对于英发而言,必须以灵活的策略来应对变化。

去年,英发南京的大厦封顶那天,适逢张发玉60岁生日,“父亲用过去30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一定要学会变化,要适应政策的变化,光伏产品周期和市场的变化;要积极拥抱这个时代,做企业一定是适者生存。”

回溯英发集团三十余年发展,加之英发睿能八年成长,张敏总结认为,企业得以持续发展,并能稳健穿越周期,英发的经验可总结为四点:

首先,这得益于英发清晰的战略定位、战略抉择和极强的战略定力。英发集团战略委员会的成员每月会举行一次战略议,全面复盘当月市场,预判产业走势,决定下一步具体应对方略。这保证了企业发展的方向和集体使劲的方向。当然,这也极为考验企业创始者和管理层的产业洞察。

其二,得益于英发团队强悍的执行力。如你所知,企业任何目标的树立与实现,均需要一个必备要素来实现,那就是团队和执行力。过往数年中,英发睿能已打造了一个近5000人组成的“虎狼之师”。黑鹰光伏在与张敏的交流中发现,英发的用人理念也颇为独特,多见包容与激励。今年,产业下行之下,英发没有任何裁员;张敏还给管理层来了一波晋升和加薪,这在如今的行情中可谓鲜见。

优秀的团队构建,保证了强悍的执行力。由是,以宜宾基地建设为代表,不管行业周期如何变化,市场如何跌宕,各方有何质疑,对于既定战略,英发团队从来不动摇,从来不受外界干扰,几乎是毫不犹豫、毫不打折扣,全力以赴的坚决执行和落地。在英发睿能,张敏有三个要求,就是个人美,企业美,报表要美,也称“三美”;张敏要求团队必须能够打硬仗,必须凝心聚力,执行起来要快、准、稳。

其三,得益于高效的管理。历经三十余年发展,英发集团的组织架构极为扁平化的,集团下属所有的子公司和所有的中心,中间没有冗长的架构,所以决策体系很短,执行效率极高,整个公司及团队的应变能力也极强。

其四,得益于英发独特的创新文化。英发睿能不仅组建了一支160余人的高学历研发队伍,还与中山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成都工业大学等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未来还会与国际和国内专业大学合作,不断对项目难点进行攻关。同时,斥资建成英发睿能全球光伏研发中心,为英发德耀未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对于打造新能源产业聚集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英发已构建一套日渐成熟的创新管理体系,其中蕴含了方法、激励和前瞻,使其创新活动与企业过去的成功积累发生持续的化学反应,这是一个典型的自我变革过程。

对于创新,张敏也要求“快、准、稳”。同一种产品路线,别人走了两步,那英发就要全力走出三步。别人做到90分,那英发要立求做到92、93分,甚至更高。这样的创新文化,也是英发快速适应市场和客户需求变化的一大底气。

时下,光伏产业洗牌进入深水区,对于光伏产业颇为引人关注的“黑马”企业而言,英发无疑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对于周期跌宕,张敏认为,还是要对行业有敬畏心,同时要保持平常心,“要把事情放得长远一些看,不要很着急,更不要灰心。”

不过,长远看,“双碳”风潮下的能源清洁化替代无远弗届;中国光伏终将在持续的降本增效中正奔向“主力能源”的大江大河。

风物长宜放眼量!在张敏看来,放眼未来,光伏终究是坡长雪厚的希望产业,“完全可以干到我60岁退休,可以干一辈子。”

过往这几年,张敏非常忙碌。这位掌舵人出现在公司,总是一身精致套装。干练利落,英姿飒爽。员工们说她“整天跟打了鸡血一样。”一天五六个会:两种回收工艺的成本对比、销售数据变化评估……生产线如何设计,所有的事情要她来拍版。不打鸡血行吗?”

所有的辛苦与忙碌,皆不负企业各方期望,“承蒙您刚刚称我一声企业家,其实我觉得我自己还算不上企业家,我觉得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奋斗者;我会逐渐的、努力的把自己从企二代变成创二代,再变成真正的企业家,这需求艰苦的努力,不断的修行。”

“如果以一句话结束采访,您会想到什么?”

张敏稍一思索:“希望在奋斗中!”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