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21年立陶宛宣布允许“台当局”设立所谓的“台湾代表处”以来,两国的外交关系就发生了剧烈的恶化。
这一举动违背了“一国两制”的原则,严重破坏了“一个中国”政策的国际共识。
我国随即宣布将两国的外交关系降至“代办级”,并采取一系列外交和经济反制措施。
这一局势持续至今,双方的摩擦没有得到根本的缓解,反而随着立陶宛政府的不稳定与外交政策的摇摆,矛盾愈加尖锐。
即便在2024年,立陶宛新政府的领导人公开表示,要努力与中国修复外交关系,但也未明确改变此前的立场,仍妄图在“一个中国”原则与“台当局”关系的紧张之间保持某种“平衡”。
2024年11月29日,立陶宛外交部宣布,三名我国外交官因涉嫌“违反《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而被视为“不受欢迎的外交使节”,要求其在一周内离境。
一再变脸的立陶宛,到底打的什么算盘呢?
立陶宛的算盘立陶宛以“违反国际法”为借口,实际上是在为其在外交政策上对抗我国的立场提供一种借口。
立陶宛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往往显得极为激进,尤其是在对待我国的问题上。
近年来,立陶宛似乎刻意迎合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政治风向,试图通过此类挑衅行为来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多关注与支持。
这一行为正是立陶宛“自我加戏”的体现,其意图显而易见——立陶宛在尝试通过反华举动与西方阵营中的其他大国争取更多的利益。
有力的回应对于立陶宛的“无礼”,我国外交部已经做出了回应,明确表示这是“挑衅行径”,我国“强烈谴责”和“坚决反对”。
从这份回应中,可以看出我国对立陶宛此次行为的定性,用词也相当严肃。
而除了外交的回应,立陶宛如果不及时纠正,可能面临更加强有力的回应。
我国在2018年曾对捷克实施类似的经济反制。
当时,捷克总统泽曼选择亲中立场,但由于其国会与政界部分势力的干扰,捷克政府支持“台当局”的活动,我国因此加强了对捷克相关企业的限制,减少了与捷克的贸易往来。
结果是,捷克经济出现了明显下滑,特别是在与中国的经贸往来上。
立陶宛目前的经济体量较小,此前两国经贸往来已经受到了其“越界”行为的影响。
此前立陶宛新政府班子“示好”,也与经济有直接的关系。
此次“挑衅”,无疑会加大两国恢复经贸合作的难度。
而这种合作受阻的影响,对我国来说可能是被蜜蜂蛰了一下,而对立陶宛来说恐怕就不止如此了。
除了外交与经济反击,战略威慑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2019年,我国就在波罗的海附近举行了与俄罗斯联合的军事演习,展示了我国的军事实力。
立陶宛背靠北约支援,但北约如今已是分身乏术。
但我国却有自主实现“自由航行”权利的实力和能力。
总结对于立陶宛而言,其作为一个面积不到我国一个省大、人口不到300万的小国,其外交政策实际上充满了困境。
在大国之间游走、试图获取利益,立陶宛的行动显得有些过于急功近。
单凭立陶宛的实力,无论是经济、军事,还是政治影响力,都难以与我国这种全球性大国相抗衡。
因此,立陶宛的挑衅行为注定无法获得长远的回报,反而可能会加剧其自身的孤立和困境。
这一事件不仅是立陶宛外交政策失败的缩影,也是一个关于如何在大国之间立足的警示。
小国在处理外交事务时,如果不够谨慎,尤其是在涉及大国核心利益的议题上,一旦过度偏离国际普遍共识,就很有可能沦为大国博弈中的炮灰。
过度的“自我加戏”不仅不能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收益,反而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立陶宛的这一行为无疑为自己埋下了隐患,也给其他小国提供了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