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大哥肩上的电影时光

雅好啊 2024-10-09 18:24:59
如果说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可以穿越时光,从古代到未来,那一定是电影。

70年代的包头市是一个重工业城市,市区都是按厂矿划分的。

那时候,没有现在的商品楼,商业街,基本就是一个或者两个工厂就会是一个小的区域。

大家都在厂区里生活,有工作的是职工,没工作的是家属。厂区里有篮球场,幼儿园,学校,医院,锅炉房,公共澡堂,大礼堂(厂子开会,搞文艺活动用)。

7岁以前我一直随奶妈在村子里生活,对养父母工作生活的地方很陌生。

(70年代的露天电影)

那时候也没有电视,村里唯一可以与外界连接的是大队部的广播,广播员是村长。广播除了播放一些通知,偶尔也会放歌曲和新闻。

奶妈家距大队部只有几十米,每天清晨,我在睡梦中就听到刺啦刺啦的声响,然后村长浓重的乡音从广播里传出。

“乡亲们,该起床了,今天上午分土豆了,就那碗大的灰个蛋,每个人2斤,赶紧拿上萝头来”。“乡亲们,今天下午有中雨了,中午早点吃饭,吃完饭每家每户出一个青壮年去护大坝……”

(70年代大多是黑白电影)

可以说,那个广播是我童年听的最多的外来声音。而令我最兴奋的是每个月一次的文化下乡——放映电影。

不知道是从哪一年开始,乡里每个月都会派放映员来村子里放电影,那是村子里所有大人孩子都非常兴奋的事。

有电影的当天,村长一般会在午后通知,好让村民们早点吃晚饭。

放映员会在天黑之前,开一辆手扶拖拉机拉着放映机来。

(70年代的放映机)

由于村长午后就通知了,所以村里的孩子们会三五成群早早地在村口集结。

隐隐约约看见拖拉机驶来,伴随着突突地声音,孩子们兴奋地追着拖拉机跑。

放映员在村子中央的戏台前停下车,然后开始找村民帮忙把幕布的四个角拴在墙上,然后调试放映机的角度。

这时,有吃过饭的村民早早搬着自家的木头板凳抢先占了最中间的位置,有时候还会多搬几个,替家人占位置。

(晚来的村民只能站着看)

也许是那个年代文化活动太少了,每个月一次的电影成了稀有物种,可以说全村会有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会来看电影,我也不例外。

那时候,我大概只有4、5岁的样子,根本看不懂电影,可是每次看到放映员来了,我都会跑回奶妈家叫人,让他们快点吃饭,快点搬凳子去占地方。

我搬不动大板凳,又等不及大人们,只能拿一个小凳子赶紧跑到戏台占地方。

村子里的人很善良,也都认识,看到我一个人来,还会给我让个好位置。

(村民们看电影)

戏台在村子中心,电影开始,村民们坐在家里都能听到声音,就会陆陆续续赶来。不一会儿,整个空地就是黑压压一片。

大人们一边看电影一边拉家常,孩子们有的乖乖地坐着看电影,有的绕着人群来回跑,时不时的听见有大人喊自家孩子的名字。

每次演电影的时候,还会有小商贩来卖瓜子大豆之类的,那会人们也没啥钱,都不用称,商贩就用自己自制的小纸壳当量具,一纸壳几分钱。

因为演电影大多是夏季,地里也有能吃的东西,大人们也会提前准备一点。

(电影片段)

我虽然看电影跑得特别快,可是从来没有看过一场完整的电影[捂脸],基本都是电影演一半就睡着了。

哥哥姐姐们要把我抱回去睡觉,我就又醒了,不肯回去,他们只能抱着我继续看电影。

很多时候,我都是坐在大哥,二哥的肩膀上看电影。只要电影散场我就醒了[笑哭],然后他们就会背我回家。

其实,童年看过的电影内容根本不记得多少,但是看电影的过程我一直记忆犹新。

(电影剧情)

在当时,看电影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它不仅仅是娱乐,更是时代记忆和文化的体现。‌

在那个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年代,看电影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精神文化生活,承载了一代人的温暖记忆‌。

即使时光流逝,我相信,那些经典影片和观影体验依然深深地烙印在一代人的心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