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即将到来的农历乙巳年(蛇年,2025年01月29日~2026年02月16日)是双春年、闰六月,共384天!这一特殊的年份现象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
而这些特殊的年份,还伴随着一些古老的谚语,如“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闰六月热难当,庄稼要遭殃”等。
“双春”、“闰六月”都是怎么来的,这些古老的俗语又都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01
何为“双春年”,为何会闰六月?所谓双春年,是指在农历的一年中出现了两个立春节气。这是由于农历和公历的计算方式不同所导致的。
公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基础来计算的,属于阳历的一种。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约为 365.24天,为了方便纪年,人们规定平年有 365 天,每四年设置一个闰年,闰年有 366 天;
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它的月相周期是以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基础的,但同时也考虑了太阳的位置。
为什么农历既不是纯阳历,也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历呢?因为阴历、阳历各有优缺点。
阳历的特点是四季准确,气候规律,但月份与月相盈亏对应不上,1号未必是新月(朔),15号也未必是满月(望)。
阴历的特点是月份准确,初一肯定是新月(朔),十五肯定是满月(望),但与太阳运行周期对应不上,所以时间一长四季就会混乱。
于是,聪明的中国古人发明了农历,其特点是月份跟着阴历走,年份跟着阳历走,简直完美。
而为了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年,和季节相符合,农历设置了闰月,一般 19 年中会有 7 个闰月年份,有闰月的年份全年有 13 个月,时间约为 383 - 385 天。
所以,农历实际上是比纯阳历(包括公历)、纯阴历更先进的一种历法,但为了与世界接轨,我们目前是农历与公历并行使用。
这下你明白农历乙巳年为啥会有“双春”,“闰六月”了吧,主要是农历的置闰规则导致。
第一个立春出现在农历正月初六,对应的公历时间是2025年2月3日;
第二个立春则出现在农历腊月十七,对应的公历时间是2026年2月4日。
因此,从农历的角度来看,乙巳年包含了两个立春节气,所以被称为“双春年”。
按照农历的规则,二十四节气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如果某个月份中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这个月就需要置闰。
在即将到来的农历乙巳年,农历六月本应包含小暑和大暑两个节气,但由于大暑的中气落在了农历七月的立秋之后,导致农历六月没有中气。
因此,根据农历置闰的规则,需要在农历六月之后增加一个闰月,即闰六月。
02
“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两春夹一冬”描述的是双春年的气候特点。两个立春意味着春天的气候特征会持续较长时间,而立冬则被两个立春夹在中间。如果有两次春耕大生产(即“两春”),农业生产会非常忙碌,农民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耕作,导致牛群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从而出现了“十个牛栏九个空”的现象。
另一方面,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牛群容易生病且难以得到及时治疗,导致牛群数量减少。古代由于医疗技术落后,牛畜生病后难以医治,影响了农业生产。当然,现代农业生产已经大大依赖于机械化和科技,但这句俗语仍然有其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合理安排生产和休息,保障动物和人的健康。02
“闰六月热难当,庄稼要遭殃”这个说法主要是说,闰六月会导致夏季气温升高,增加干旱的风险,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闰六月意味着农历中多了一个月,这使得夏季的时间延长,气温可能会更高,增加了干旱的可能性。
在高温和干旱的条件下,农作物容易受到水分不足的影响,导致生长受阻,甚至减产。这句农谚,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总结,提醒农民在闰六月的年份要特别注意田间管理,及时灌溉。虽然现代社会已经不像古代那样依赖农业,但“双春年”、“闰六月”的概念仍然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它提醒我们关注气候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