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军授衔开始,作为沈阳军区炮兵司令部的司令员、政委、政治部主任,都被授予少将,只有副司令李元明是大校。苏联顾问对这个现象表示不理解,问他为什么。他却没有正面回答。
1954年时,司令员是匡裕民,政委刘何,副司令宋承志,参谋长李元明,政治部主任钟辉。1955年东北军区改为沈阳军区,炮兵司令部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宋承志担任司令员,政委是刘何,副司令是李元明,政治部主任钟辉。
授予军衔时,宋承志、刘何、钟辉都是少将,而李元明是大校。苏联顾问很好奇问他,司令员、政委、政治部主任,都被授予少将,怎么你是大校?
他是这样解释的:我们中国与外国不一样,我们重视耕耘,不计较收获。
在他看来,自己是可以授予少将的,但领导说他任现职时间短,而没成少将。他说军衔是根据原级别、军龄、现任职务等条件授予的。自己当时是副军职,可以授予少将。
那么,军衔的评定是根据他说的那样评定的吗?
军衔评定根据1952年全军定级为重要依据,而且还有战功,山头等各方面综合评定的。如1952年评定正兵团级,一般情况下被授予上将;副兵团42位中,19位授予上将,22位授予中将,他们中看资历、战绩以及“山头”。准兵团级一般授予中将,正军级中也看资历、战绩、以及“山头”等,长期担任军政主官的多数授予中将,担任后勤、参谋工作或较晚提拔起来的,授予少将多一些等,副军级、准军级、部分正师级被授予少将。
1952年军级评定主要参考新中国成立前的职务,也有些放宽条件,在1952年之前担任的职务。像李元明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担任师参谋长,1950年提拔为副师长、1952年提拔为师长,被授予大校,可以说是非常合适的。
如果说根据1955年所担任职务评军衔,那就没办法评定了,不少干部在解放后的几年里提拔起来,有些过去是团职,升为师职,有些是师职升为军职,有些是军职升为兵团职,甚至大军区副职。军衔评级考虑的是战争年代,而非和平时期晋升的职务。
我们随便可以拿出一些开国将领可以分析一下,像杨得志、杨勇、陈锡联解放前担兵团司令,被评为正兵团级,像韩先楚、李天佑、王近山、王必成、陶勇被担任过兵团副司令,授予副兵团级。解放战争时没有当过兵团级首长,但是资历老、战绩大、职务相当的,会被评为准兵团级,像梁兴初、詹才芳、郑维山等。像很多军长、政委,以及地方军区司令、政委都是正军职,在战争年代综合战绩有,资历、战绩可圈可点的。
能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在新中国成立前,至少是正师职以上职务,像他这样解放后才担任副师长、师长,一般情况下授予大校居多。
不过,1955年以后,晋升少将军衔要看现任职务,以及过去担任职务高低、时间长短,还有各方面成绩等。他在1964年被晋升少将。
1964是军衔取消前最后一批晋升少将的,他赶上最后一批,也等于说在他之前还有更多合适被授予少将的干部,都因这样和那样的原因被授予大校。1955年的大校军官中,解放前担任正师职、甚至副军职的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