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生孩子这事儿似乎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经济价值”。知名专家顾均辉一番“现在生娃,就是在生钱、生资产、生房子”的言论,不少网友直呼“脑洞大开”,也有人质疑这究竟是前瞻性的洞见,还是脱离实际的幻想?
顾均辉的论点,乍一听挺诱人——多生娃,未来就是赢家。这逻辑乍看之下,似乎是在押注人口减少后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但细品之下,却满是经不起推敲的假设。首先,把生娃等同于投资未来资产,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功利的视角。孩子,难道不应该是爱的结晶,而非冷冰冰的资产计算器吗?
再来说说“未来人口减少,福利待遇提升”这一预判。诚然,人口结构变化确实会影响社会福利政策,但“越来越好”的福利从何而来?是天上掉馅饼,还是靠压缩现有资源?要知道,财政蛋糕就这么大,多一个人分,每个人能得到的自然就少了。更别提,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医疗等压力剧增,政府能否持续提高福利待遇,还真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至于“未来的房子都会给你白送”,这更是典型的“画饼充饥”。房地产市场受多种因素制约,包括土地供应、政策调控、经济发展等。即便人口减少,也不意味着房价就会暴跌到免费赠送的地步。更何况,房子作为重要的资产,其价值远非居住那么简单,它还关乎教育、医疗、就业等多重资源的绑定。指望房子白送,恐怕是白日做梦。
更令人担忧的是,顾均辉的言论中还隐含了一种“无子即输”的偏见。他认为没有孩子的人,资产将会被“社会化”,而有孩子的人则会拥有更多社会资源。这种论调不仅忽略了个人努力和社会贡献在资源分配中的重要作用,也无视了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难道没有孩子的人,就无法积累财富、享受生活、贡献社会了吗?显然不是。
顾均辉的言论,虽然引发了广泛讨论,但其背后的逻辑却充满了漏洞和偏见。在人口老龄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生育刺激政策,更不是将孩子视为投资工具的功利心态。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续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选择生活方式,实现自我价值。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社会的未来。但请记住,他们首先是独立的个体,而非我们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让我们用爱去迎接每一个新生命的到来,而不是用功利的心态去计算他们能带来的“回报”。毕竟,生活不是一场赌局,幸福更不是靠生育数量来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