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股份业绩创纪录下滑,问题出在哪?

节说 2024-11-16 14:44:40

文 / 九才

目前,白酒行业正在经历持续的深度调整,已经是市场公认的事实。既然是调整,就必然出现此消彼长,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借机进一步攻城略地,扩大市场份额,而内藏隐患的企业,往往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恶化,导致问题逐步显现。

洋河股份似乎应该属于后者,因为这家多年稳居“白酒老三”之位的上市酒企,终于在今年第三季度掉出了营收榜的前三名,被汾酒反超。

据洋河股份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今年前三季度,其总营收为275.16亿元,同比下降9.14%;归母净利润85.79亿元,同比下降15.92%;扣非净利润83.97亿元,同比下降17.39%。

这份财报所显现的,是洋河业绩数据的全面下滑,有的投资者甚至称之为“爆雷”。相比之下,“茅五洋汾泸”五大白酒上市公司中,其他四家酒企的表现都要明显好于洋河股份。

外部环境大家都一样,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在《节点财经》看来,洋河股份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可能更多的还是要从自身寻找,“强者从不抱怨环境”。

1、业绩创纪录下滑,问题出在哪?

其实,洋河股份在今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虽然也不理想,但还不至于如此难看。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和第三季度超出预期的“拉垮”有很大关系。

财报显示,洋河股份的第三季度,其营业收入为46.4亿元,同比下降44.82%;归母净利润6.3亿元,同比下降73.03%;扣非净利润4.6亿元,同比下降81.41%。

回顾洋河股份此前的业绩表现,在此之前,其第三季度的单季营收只在2013年出现过一次负增长,当时单季同比下降了22.28%。此外,单季净利润73.03%的下降幅度也是很夸张。

对比之外可以发现,今年第三季度的表现称得上是“历史最差”。如果再横向对比同级别的几家同行,洋河股份在面子上会更加难看,因为单季归母净利同比增速上,只有它是负增长。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的大环境下,为什么洋河的表现这么差?对此,洋河给出了官方的说法,是公司面对行业局面的主动调整。但是,《节点财经》发现,洋河股份在“卖酒”上的投入却比以往更加积极,只不过效果越来越差。

财报数据显示,洋河股份今年前三季度的销售费用达到39亿元,同比增长了9.5%;一边是业绩的大幅下滑,一边是销售投入的持续增加,销售费用率随之大幅上涨,在百亿规模的7家上市酒企中遥遥领先。

而且,不只销售费用率高企,管理费用率也位列前茅。钱越砸越多,效果却适得其反,问题出在哪里?对此,《节点财经》认为,这首先说明洋河股份的品牌力不足,尤其是在利润丰厚的高端白酒价格带上,“茅五泸”的优势仍然很明显,洋河的产品在激烈的“内卷”中处于劣势。

更重要的是,财报中数据反常现象,或许反映出洋河股份赖以在白酒行业立足的渠道优势正在减弱。曾几何时,“茅台有品牌溢价、洋河有渠道溢价”是行业共识。对白酒行业来说,渠道经销商给不给力,要比在营销推广上砸钱更为重要。

2、股权激励下,现任管理层动力足吗?

对洋河股份来说,目前的挑战已经是非常严峻,但管理层能不能拿出更为决断的举措,仍让外界有所质疑。之所以这样,离不开洋河股份当年的股权混改和上市问题。

今年早些时候,市场上就有“洋河300亿私人股权即将被没收”、“倒查改制问题”等传闻,对市场情绪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当时,洋河股份人士曾通过媒体表示,“已经在搜集相关材料,准备报警了。”

但是,争议仍在,而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2002年和2006年的两次股权改革。

客观来说,洋河股份能够从一家地方酒厂成功上市,跻身白酒企业头部,业务遍布全国,离不开当年的混改。而在白酒行业的头部公司中,也只有洋河股份一家成功混改。

这次混改后的股权结构,仍然保留在公司前十大股东中。三季度财报显示,代表员工持股的江苏蓝色联盟股份有限公司,占总股本比例17.59%。而股权穿透后可以发现,前任董事长杨廷栋、总经理张雨柏、公司总会计师从学年等老一辈管理层为主要持股人。

那么,这首先就带来了第一个问题,随着老一辈管理层先后退休,现任管理层拥有的股份并不多,缺乏激励机制,与公司利益绑定不足。这种情况下,工作动力足不足,就成了一个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21年8月,洋河股份发布了上市后首个股权激励计划。但是,这份持股计划有个问题,其并没有建立起一个“让员工长期持股”的持股平台。事实上,这更像是一笔承诺给员工的业绩奖金,很难产生20年前对管理层的激励效果。

而且,由于最近两年股市行情不好,洋河的股价更是跌跌不休,也让这份激励的作用大打折扣。

其次,由于历史原因,历经2002年和2006年的混改,洋河最终上市时,只剩下了125位职工股东,主要为当时的中层及以上领导。但是,同样为改制付出过贡献的数千名员工被收回原始股权后,并没有享受到太多后来洋河发展的红利。

对于这一批数量庞大的老员工们来说,心里或许有别的看法。当年的股权改革已过去了很久,但“300亿私人股权即将被没收”这一传言的出现,是不是还藏了什么隐情?

3、混改传言再起,2024业绩目标没戏了?

这个问题对于洋河股份的投资者非常重要,而要弄清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当年的两次混改。

2002年的股权改制中,洋河股份时任董事长杨廷栋、总经理张雨柏、副董事长陈宗敬、董秘从学年等14人,总共出资872万元,占当时注册资本的8.4%。当时管理层的资金来源一是个人出资,二是股权激励的奖金。但是,后一部分的奖金属于存量国资,其股权激励存在合法性、合理性不足的可能。

当然,此次混改的效果很好,洋河股份由此开始快速发展。到了2006年,公司走到了上市前夕,开始了第二次混改。

当时的高管团队再次大规模入股,而经股东大会同意,高管团队成立了蓝天贸易和蓝海贸易。两家公司合计出资5000万元,以现金方式,认购公司新增股份,每股定价2.39元。占到当时总股本的24%。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此次上市前的混改中,洋河股份对超出规定的员工进行了清退(按规定,拟上市公司发起人不能超过200人,但洋河曾向全体员工集资数千万),这就导致了前述的问题,大批员工没有享受到上市的巨大财富效应,遗留的原始股权问题如何处理,至今仍不明朗。

而且,2002年高管团队的8.4%的个人持股,经过数次股本扩张,上市当年合计达到2600万股左右。上市之后,这批成本不足千万的股票,市值达到了30亿元左右,最高时则超过50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当时的国企改制均经过了各个方面审查签字批准,但少部分管理层过大的资本收益,仍难免引发诸多质疑,直到如今也没有彻底平息。

某种程度上,新老管理层在股权问题上遇到的问题,有可能对未来的发展决策造成影响。

今年年初,洋河股份管理层定下的全年营收目标是5%~10%。《节点财经》测算了一下,其2023年全年营收为331.26亿,按5%的目标,2024年的营收要达到347.82亿,今年剩下的第四季度的营收就不能低于72亿元。

这个数据在洋河历史上从未出现过,而以目前的市场环境与洋河的发展现状综合来看,其完成全年增长5%的目标,恐怕将很难实现。

面对这种状况,洋河的管理层需要更好的决策了。

*题图为AI生成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