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岁地主想长征,贺龙愿18人抬,毛主席为何道:您的辉煌我来续写

历史滴温度 2024-09-09 17:55:32

1936年,贵州毕节县内,一个财主大户里,房间内灯火通明。

57岁的大地主很悠哉,正在案前练字,忽而见有人走进来,焦急催促道:

“红军来了,他们打土豪田分地,城里财主都跑了,你这大地主还在练字,怎么还不走?”

大地主放下毛笔,显得云淡风轻,笑道红军来便来了,他虽然是大地主,但绝对不会逃。

谁也没料到,大地主不仅没逃,反而要以57岁高龄参加长征。

贺龙愿以18人抬他走长征,可他后来却离开延安,临别前毛主席给他回信,请求他留下一些东西。

此人便是周素园,那他做了什么,竟然让贺龙愿意让人抬他。

既然高龄走长征,他为何最终离开,毛主席的信说了什么,想让他留下什么,那他离开后过得如何?

如果您想知道的,欢迎先收藏点个关注呀。

周素园生于清朝末年,家里是书香世家,故而自幼便被要求读书求仕,光耀门楣。

他十六岁便考取秀才,本以为能平步青云,但同年签订的“马关条约”,让他意识到一个问题。

时代已经巨变,腐朽知识已没有任何用处。

周素园心有不甘,开始涉猎各类新思想书籍,内心逐渐萌生一个想法,便是前往日本深造留学。

可去日本千万里,哪怕家里有加菜,仍然是不少的费用,因此他选择教学来存钱。

父亲离世后,周素园进了政府当差,向新任贵州巡抚林绍年建言,强调派学生出国留学的重要。

林绍年同意了,还解散有名无实的大学堂,倡导各行政区域集资,每区派遣一名学生赴日留学。

周素园便辞去职务,全身心准备留学考试。

不久后贵州铁路矿务总公司成立,他被举荐为公司总文案,便选择边工作边备考。

总经理很器重他,多次挽留让他别走,周素园深受感动,决定放弃留学。

谁知时局艰难,路矿公司运营中断,他艰难经营两年后,仍然不得不选择了放弃。

甲午战争爆发后,周素园认识到政府无能,想激起民众爱国主义,便在贵州创办《黔报》。

这份报纸没有收益,还受到当地土豪劣绅打压,但让众多青年看到了崭新的希望。

《黔报》影响力逐渐扩大,周素园的名声越来越响,因此结识了日本留学归来的张百麟。

在张百麟劝说下,两人创办自治学社,经过《黔报》宣传后,吸引许多有志青年。

不久之后,两人加入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并在贵州响应辛亥革命号召,组织武装暴动。

他们成功夺取当地政权,不料胜利果实没捂热,却被唐继尧的滇军所窃取。

张百麟被迫离开贵州,周素园也踏上流亡之路。

可是就这样失败,真的甘心吗?不甘心又如何?

周素园没有放弃,致力于揭露军阀政府的黑暗,可都没有受到重视,反而被迫流浪十年。

整整十年啊,他终于熬过来了,回到贵州大地。

十年流亡生涯结束,周素园接到了邀请,重返贵州担任省政府秘书长。

可当他回到这片土地,看到的是军阀割据,到处民不聊生,对这些政权再没有半分好感。

他感到心灰意冷,也不想掺和,于是辞官回到毕节,在老家闭门读书。

生活看不到前景,可读书会有希望吗?

许是归隐许是逃避,周素园并不清楚,只是埋头苦读,直到他偶然接触到马列主义思想。

那一瞬间,他终于看到了崭新的希望。

他在学山书海里等,终于等到了1936年1月,终于等来了他要等的人。

这一天,县城忽然陷入混乱,街道拥挤不堪,地主老财携家带口,神色慌张涌向城外。

周素园身着蓝布袍,留着长胡子,正在书房里练字,忽然看到老熟人莫雄走进来,焦急道:

“红军来了,他们打土豪田分地,城里财主都跑了,你这大地主还在练字,怎么还不走?”

周素园这些年虽修心,但早年间在贵州发展,早就有了不少名气声望。

听到此言后,周素园放下毛笔,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缓缓道:“红军来便来吧,我并不想逃。”

莫雄满脸惊讶道:“您怎会不怕?”

周素园平静回应:“我从未欺压百姓,又有何惧?”

当所有地主都闻风而逃时,唯有周素园非常平静,看着红军进城后的所作所为。

不久之后,贺龙与王震率领红二六军团,成功进驻毕节城。

富豪劣绅自知对不起百姓,早就吓得落荒而逃了。

当红军来到周素园家时,没有发现大量钱财,却看到大量的马列主义相关著作。

这到底咋回事?一个土豪大地主,竟然看马列书籍?

王震得知此消息大为震惊,立刻下令调查,知晓周素园过往后,不禁心生敬佩,便亲自前往拜访。

两人一见如故,聊到马列主义时,几乎是彻夜长谈。

听到王震说起我党的初心使命,周素园表示万分赞同,愿意倾囊相助,哪怕他已经五十七岁高龄。

他这老秀才读书多年,当地主守了多年,终于等来了红旗飘扬。

周素园积极配合,在黔西北组建贵州抗日救国军,利用自身声望和影响,投身于征兵工作。

短短十数日,毕节涌现出三十余个乡农会,五千余名热血青年响应号召,加入到抗日救国中。

红军毕节休整,完成征兵后准备离开,谁知周素园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他要与红军同行,他也要参加长征!

这没开玩笑吗?王震有点犹豫,此去长征千山万水,路上还得与国民党厮杀。

他已经五十七岁,如何受的这般苦?

贺龙得知此事后,特意召集军团首长会议,最终建议给周素园安置房,或建议他去香港或昆明安度晚年。

谁知周素园听到后,反应非常强烈,激动得有些颤抖,内心感激红军关心,但仍坚持表达自己真实想法。

他快要六十岁了,以前一直找不到方向,加入红军是他最想要的,他愿意死在长征路上。

贺龙闻之由衷敬佩,竖起大拇指道:“真是有骨气,我就支持这样的人。”

“哪怕我们要用18个战士不参与战斗,专门照顾他,我也愿意抬着他,一起走完长征!”

1936年3月,周素园告别家乡亲人,跟随红军踏上长征之路。

在长征过程中,红二六军团顺利穿越云南,成功渡过金沙江,周素园可谓功不可没。

他利用自身影响力,多次致信给滇军的龙云等人,有效阻止滇军在红军西线行动,为前进创造了条件。

此后红军一路北上,气候环境愈发恶劣,周素园年事已高,身体虚弱且经常生病,但他仍然坚持同行。

这个57岁的老人,凭借着坚定信念,一路翻山越岭,历时九个月后,完成长征壮举。

12月2日,他跟随红二六团,顺利抵达陕北。

毛主席等党中央领导人接见了他,称赞他是红军亲密战友,更是一位坚定的革命同志。

过了不久后,西安事变爆发。

毛主席心中但有,想要尽快促成统一战线,深思熟虑后找到周素园,提出一个好建议。

让周素园写信,向相关革命人士说清楚,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周素园欣然接受,连续撰写十多封书信,送给了相熟的国民党高层,还有军阀将领,甚至还包括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同盟会成员。

每一封信都承载着我党的期望,对后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哪怕他已垂垂老矣,可仍在为革命发光发热。

可谁也没有想到,他在延安住了一年后,竟然意外提出了一个要求。

他要离开延安。

他以年迈之躯走长征,千辛万苦来到延安,为何突然要选择离开呢?

原来那时候,延安物质条件艰苦,其实周素园并不怕吃苦。

但让他意外的是,党中央对他的特别照顾,让他心里特别过意不去。

党中央考虑到他年纪大,而且身边没有亲人,都会为他提供十块钱作零用钱,在饮食与住宿方面,也竭尽全力为他提供最优。

可那时候他患上了严重脚病,双脚红肿疼痛,严重时甚至无法着地。

他的病情长时间没好转,看到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深感自己来到延安后,非但没有为党作出贡献,反而成为享受优待的负担。

党中央对他太好了,可他不想给党添麻烦,所以才会写信提出离开。

毛主席收到信后,深情地回信道,一直把他当亲近的朋友和同志,其实并没有优待他的。

尽管周素园不是党员,但他早和红军紧密相连。

毛主席惦记这份情谊,还想周素园留下文字墨宝赠送,让彼此更加熟悉彼此的人生经历。

信的最后,毛主席问道:“何时走,我来送你。”

周素园深受感动,禁不住泪眼蒙眬,感谢毛主席的关心,次日将未写完的待尽日记赠送。

毛主席看罢自传,再次回信,饱含激情道:

“你以往的经历,已足以自豪了,您今后更辉煌的将来,应当由我执笔来写。”

这是对周素园大半生的肯定,也是信念和信念的传承。

1937年10月23日,在毛主席的目送下,周素园离开了延安。

但他始终记得毛主席的嘱托,仍然在四处奔走,积极传播抗日救国思想,动员大量知识青年前往延安。

他还四处筹集资金,购买两万盒云南白药,寄往西安的八路军办事处。

1949年11月28日,毕节迎来解放。

周素园欣喜万分,将待尽日记更名为光明日记,并在封面上深情写道:

期盼光明,等待光明,如今光明终于到来!

1958年2月1日,周素园因病辞世。

尽管他出身封建地主阶级,但并未被旧思想束缚,而是不断学习提升,最终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他毕生致力于追求光明,为新中国建设不懈奋斗,他的生命光荣且无悔。

听到这儿,您有何感想呢,欢迎关注留言评论呀。

2 阅读: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