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4年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在这一战中日军击中了50多万人准备一举击垮国军的防线,虽然最终日军成功实现的目标,将占领区一直延伸到了越南,但是如果从伤亡情况来看国军的表现似乎没有那么糟糕,在1944年国军死亡人数甚至还要小于日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日军发动这场规模浩大的战役又有什么意义?
国军死亡人数小于日军
根据后来日本厚生省的统计,在1944年期间日军在中国战场的豫湘桂战役中死亡人数超过了10万人。日军第六方面军参谋长宫崎周一这样描述日军灾难级别的减员:参加桂、柳作战的数十万官兵驱数千里,或为病魔所缠、补给断绝、阴雨连绵,跋涉于泥泞之中,此种艰苦情况,绝非身居南岳所能体会。几乎所有参与了豫湘桂战役的日军师团都遭受了毁灭性打击。
而与之相对的是在1944年国民党军伤亡人数只有10万人,而在这十万人中还有两万人是牺牲在缅甸战场的,因此在1944年关内的国军死亡人数只有八万多人,明显少于日军的损失。事实上在1944年日军发动的这场豫湘桂战役是非常勉强的,甚至说这一战日本已经是把棺材本都拿出来了,赌输了也就完蛋了。
为了吃掉美军在中国的各个机场,打通东北与东南亚之间的联系,日军在中国战场和国内搜肠刮肚,砸下来三百亿日元的军费(相当于100艘大和级超级战列舰的造价),为了集中筹措兵力,日军放弃了华北战场一百多个县城村镇,也正是这个决策让日军在华北的治安情况急剧恶化。为了保障数千公里运输线的畅通,日军把国内几乎全部的五万多辆汽车和唯一一支装甲师团第三战车师团都拉到战场上来了。
命运坎坷的豫湘桂战役
日军的豫湘桂战役一共分为三个阶段:豫中会战、长衡会战和桂柳会战。其中豫中会战日军进行的还比较顺利,因为此地的国民党军指挥官是汤恩伯,在当时河南老百姓有一句谚语:河南四害,水旱蝗汤。汤恩伯在河南坏事做尽,以至于在被日军追着打的时候还被老百姓打黑枪。另外一个原因是日军出动了纯装甲师团—第三战车师团。
但是在进入长衡会战的时候日军的补给线就有些撑不住了,当时南方的雨季已经到了,再加上蒋介石在湖南施行的“化路为田,运粮上山”策略,彻底破坏了湖南的道路。日军一但大兵团进入,再加上雨季的影响,湖南瞬间就成为了一片汪洋,为了更彻底的破坏日军补给线,蒋介石又安排了“湖北破坏队”,专门盯着日军的辎重部队打。
后勤的影响对现代军队是决定性的,为什么1941年德军进攻苏联莫斯科失败?原因就在于德军后勤出了问题,冬装全都堆积在华沙的火车站运不到前线。在衡阳保卫战的时候为什么方先觉的第十军能够撑四十多天?原因就在于日军补给不足,弹药严重短缺。
正面强攻衡阳的日军第68、116师团几乎全部打光。116师团的113步兵联队光死亡就超过1000人,基本失去了战斗力,116师团整体死亡人数突破一万大关,算上受伤、失踪的估计整个师团全赔进去都不够。而68师团的情况更糟糕,死亡人数超过15000人,战死一个旅队长,一个联队长和十一个大队长,不得不说国民党第十军是真的硬。
豫湘桂战役日军伤亡人数超过二十万,直接把日军最后的老兵部队给打光了。并且豫湘桂战役中日军的目标一个也没有完成,虽然日军成功摧毁了在广西、湖南的机场,但是美军同时期也突破了日军的绝对国防圈,岛屿上的机场正在紧锣密鼓地修建,而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任务虽然也完成了,但是这条交通线时刻受到游击队的干扰,根本就用不了,日军打的这一仗可以说是亏大了。
为小编的实事求是点赞
事实比你想象的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