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一遍,生产队时期没限制养猪养鸡,而是大力提倡发展家庭副业

桃成柳老人 2024-07-06 18:30:40

文/柳成荫

分田单干后,上演了一部农村题材的影片叫《月亮湾的笑声》,印象中是八十年代初吧,我那时还在县广播站搞新闻工作。

记得影片的主人公叫江冒富,其因种了橘子树被“割了资本主义尾巴”。我们的老队长电影没看完,就骂骂咧咧,怒气冲冲离场了。他说:胡编乱造、无中生有……

后来,电视剧《老农民》推出后,对生产队时期的方针政策彻底颠倒了,彻底误导了人们的思维。这又是一部“洗脑”的影视作品,彻彻底底误导了年轻一代。

文艺作品是为时代宣传服务的,你相信了,那就上当了。宣传一个新时期,不惜打压一个旧时期。这叫“对比写法”,才能体现说服力,正如宣传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必然拿出解放之前人民的苦难来比较。

网友在笔者“养猪”一文中的评论,被影视作品带到沟里去了。

六七十年代,农村人从来没听说过什么叫“资本主义尾巴”,至少苏中地区的农民没听说过。只听说“走资派”一词,还有“反对右倾翻案风”,“阶级斗争是纲”,等等。“割尾巴”的词语是八十年代才盛传出来的,刚开始老百姓都感觉“莫名其妙”。

后来越传越邪,说种了几棵果树被当资本主义尾巴割了,养了几头猪被割“猪尾巴”,养几只鸡被割“鸡尾巴”。事实是不是这样?本文以六七十年代的真实回顾,纠正一下“割鸡尾巴”的谎言(关于家庭养猪的文章,笔者已发过专篇,本文不再赘述。)。

首先要问:六七十年代有没有鸡蛋这种食物?农村人、城里人有没有吃过鸡蛋?如果有,那鸡蛋哪里来的?煤矿工人地底下挖出来的,还是炼钢工人炉子里炼出来的?

当然不是,那是农民养的鸡下出来的。既然是农副产品,又何来不让养鸡之说?

人民公社时期,每个公社都有食品站,不仅仅收购生猪,还收购鸡蛋。收购员在收购时,要先对鸡蛋进行“照光”,看看散黄了没有?一旦散了黄,那就是变了质,是拒收的。印象中那时五六毛钱一斤,比猪肉便宜,那时全是草鸡蛋,个头小,一斤有十二三只,一只鸡蛋也就五分钱左右。

那时叫“鸡屁股里的银行”,买洋火,打洋油,买盐买醋买酱油,都靠鸡屁股。那个年代,工业刚刚起步,没有拿得出手的商品出口创汇,鸡蛋也是出口商品之一。

对六七十年代有记忆的人都应该闻听,那时鸡蛋出口苏联,苏联人十分挑剔,要求大小要均匀。每只鸡蛋都要上套筒套一下,大的不要,小的也不要。鸡蛋是鸡屁股里生出来的,又不是车床车出来的,哪能大小一致。后来,不再出口苏联,苏联人从此吃不到来自中国的鸡蛋了。

鸡蛋“照光”,看有没有“散黄”

可能有人会说:空口无凭,你有什么依据来证实国家从政策上鼓励农民养猪养鸡?那我们来看一份人民公社初期的中央文件:

1959年5月7日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分配私人自留地,以利发展猪鸡鹅鸭问题的指示》。为鼓励养猪,文件规定,自留地既可以按人计算,“也可以按猪计算,每头猪拨给一分或者二分饲料地”;“要社员私养猪、鸡、鹅、鸭,就要给社员一定数量的自留地”,这主要是为解决“积肥、猪肉的供应和私人零用钱的取得这样三件大事”。

那个年代,一过春节,炕坊里就有苗鸡供应,江浙农村家家户户开始购买苗鸡,少的人家二三十只,多的人家四五十只。看似数量多,但养成蛋鸡的并不多。那时炕坊卖的都是刚出蛋壳的鸡,很容易死亡,养到最后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成活率就算好的了。

养到三四个月后,鸡长到一斤半到两斤时,就开始吃小公鸡。那个年代虽然没有钱,但小公鸡是舍不得卖的,家里来了亲戚朋友,杀两只小公鸡就打发了。平时隔三差五杀两只,给孩子们吃吃,大人是舍不得动筷子的。那个年代,农村养的小公鸡特别鲜美,至今记忆犹新。

可能有人又要说了,人民没粮食吃,拿什么喂鸡?那个年代是没有全价饲料的,养鸡和养猪一样,以青饲料为主,因此,炒出来的鸡蛋黄灿灿、香喷喷的。把青草和少量麸皮、大麸粉、豆粕混到一起,就成了鸡饲料了。不知道还有人记得“红萍”这一水生植物吗?红萍又叫浮萍,那是专门养了喂猪、喂鸡鸭的。

那时别说农村人,就是城里人也养鸡的。笔者在黄桥鹰扬巷、米巷的居民家中发现,不少人家也养着鸡,但养得很少,也就七八只,主要是下蛋自己吃吃。城里人地皮紧张,往往在天井的角落里选个地方,用竹栏栅圈起来,养几只鸡玩玩。笔者曾见过有的人家在八仙桌子底下用竹栏栅拦起来,把鸡养到里面。

那时,也养鸭子的。家乡沟河纵横,水面多,鸭子散养在河里。早上把鸭子放出去,任其在河里觅食,螺蛳、小鱼、麻虾成了鸭子的食物。到了晚上,鸭子吃饱了,自己回来。那时养的鸭子是本地的麻鸭,还经常生双黄蛋。

不过,很少有人家将鸭蛋拎到公社食品站去卖的,都腌咸鸭蛋,来了亲戚也算得上一个菜,平时煮点自己吃吃。家乡的咸鸭蛋蛋黄是红色的,油也多,流出来的油也是红色的。那时,家家户户都有腌蛋的坛子,后来不养鸭子了,妻子把腌蛋的坛子扔在家门口的角落里,居然被收旧货的人当古董买走了。

那个年代,养鸡养鸭和养猪不一样,是没有粮食补贴的,即生产队不分饲料粮,但也有工分补贴的。那时生产队一个月清理一次鸡窝灰,印象中一担是二分工,十担就可抵到两个工日了。养十几只鸡,一年能补贴到二百个工分,相当于二十个工日。

后来,到了九十年代,家乡人都外出打工了,养鸡养鸭的人家少了,想吃鸡肉、鸡蛋直接到市场上买。不过鸡蛋炒出来不再黄灿灿的,鸡肉也没有鲜味了,就连咸鸭蛋里的油也少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