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不会大卖,能怪观众吗?

Idlemovie 2024-08-05 17:23:07

映前口碑可信吗?

未正式上映前,《从21世纪安全撤离》被夸成拳打《宇宙探索编辑部》,脚踢《瞬息全宇宙》。

点映开始,声浪愈发小,直至悄无声息的上映,前后表现大相径庭,抽象、神经、好看、一般、无聊、老套,哪个才是《21世纪》的本体口碑?

《从21世纪安全撤离》延续了《李献计历险记》荒诞不经、玩世不恭、真人+动画的多元风格,个人烙印很突出。

片中的K星人和K星文像极了当年在初高中非主流群体中风靡一时的火星人与火星文,宛如一本青春纪念册被打开。

上学时的种种在脑海中一一闪过,什么出走二十年,归来仍是少年,中年后消散的热情被点燃,用中二魂拯救世界,混搭、戏谑、有意思。

但影片表面故作淡然的积极向上却难掩悲观情绪的底色,因为现实与电影是相反的。

而今的我们躺平、佛系、颓丧,为脱不脱下孔乙己的长衫纠结,在网上被各种事件左右,没有了好与坏、错和对,只剩下利弊跟二极管。

凡事不是阴谋论,就是阴阳怪气,似乎忘了以前的我们纯白如雪,高喊着“不要变坏啊”,但社会的毒打总是教做人,我们都会变成曾经最讨厌的人。

生活的不如意、工作的压力、家庭的繁琐、父母的老去、友谊的异变、爱情的条件,一个钱字,一个情字,让喜欢的东西一样都抓不住。

未来未知所以期待,可长大后不是一切都会变好,我们所期望的不变都会变,清澈的眼神日渐世俗,不切实际的勇敢追梦屈服于现实。

那些大言不惭不会再有人听,那些年少轻狂不会再有人做,那些热血沸腾不会再有人信,那些哥们义气不会再有人讲,那些永不分开不会再有人说。

长大成人意味着弄丢了青春,再也找不回来,所以我们把青春寄托在了漫画、游戏、电影上,因为这是我们的主动选择,非被动接受或改变,看到这些放佛回到了只有学业烦恼和男/女孩爱不爱我的过去。

也许这就是小时候永远美好且值得怀念的主因,毕竟那时候的我们有朝气、有盼头、有选择,有时间可浪费,未来还有希望,如永远18岁少年心气的王炸、诚勇、泡泡一样,这种怅然若失又欢声笑语的心情是《21世纪》的看点之一。

《21世纪》的另一大看点是叙事方式。

其表现手法与当下国产电影千篇一律的古典主义一对比显得很新颖,保持李阳了一以贯之的先锋、前卫。

但内容太老、太旧,属于世纪之交的老古董式浪漫,是8090后的回忆产物,导演没做更改,原封不动复制。

没玩过街霸,没做过“蠢事”,没有过天马行空,没有参与1999年地球保卫战和签过1999年保密协议的人便会无感,他们是被消除记忆的平民,而导演李阳是拍给保留记忆的参战人员看的。

这是关于过去的一次碎碎念,一次缅怀、后悔、遗憾与弥补,一个人的自说自话,以及对曾未来,现现在的自己的勉励和积极,导致该片适合特定人群,不具备全民向。

正如学生时代每个人都会有为了某个女孩去变好的冲动,有人勇敢,变为女友,有人胆怯,一直暗恋,而暗恋的人无法体会情侣的快乐,金鱼池、夏天、兔子、烟花,于你而言是向往,于他人而言是拥有。

《21世纪》的不适合也体现在某些情节上。

因看多颜色,强撸灰飞烟灭,初恋女孩被物化,女汉子陪我打怪白月光供我追忆等所谓男凝视角的片段,《21世纪》会因此损失一部分女性观众。

《21世纪》的不适合还体现在剧本上。

文本结构不是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按照三幕剧或五幕剧的叙事方式按部就班的交代剧情,而是不迎合,有些离经叛道,跟观众的欣赏习惯不搭。

就像五条人的《阿珍爱上了阿强》,小众且文艺,喜欢便是佳品,找不到共鸣点则是土气的乱七八糟,换句话说,没有宣发点,《21世纪》的属性注定了不会大卖,但这种类型片需要更多,对于创作者和观众来说都是好事。

正如黑泽明所言:“最难的,是提高观众的电影欣赏水平,这需要花大力气。

而降低它是容易的,现在正是如此,因此有必要提高他们的电影鉴赏能力,在这方面培养观众,这是项极困难但又有挑战性的工作。”

0 阅读: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