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第一次北伐,兵临长安为啥不渡灞水?他只是错过了天时而已

采蓝说历史 2024-05-07 17:52:42

人的一生,大抵会留下一些让人浮想联翩的遗憾的,假如当时不是那个样子,后面的画面会不会大相径庭呢?比如桓温的北伐,一共有三次,其中第一次和第三次就饱受争议,因为这两次最能给人一种功败垂成的既视感,所以很多人都调侃桓温是东晋版的袁绍——干大事而惜身,关键时刻拉跨。

但是呢?很多事情并非是局外人就真的看得更清楚的。所谓的成事,基础和逻辑是需要相当扎实和厚重的,即便桓温的第一次和第三次北伐破釜沉舟地取得了成功,他也大概率会迅速迎来反噬和沉沦的。因为东晋那该死的气质和底色就摆在那里,天下大势的基本盘已经基本成型,他跟刘备一样,已经不得天时了。

天时本就不在,并未出现那种风云际会下的低垂果实,拿下了你也巩固不住,多方都在伺机而动,还会把你本来坚实的基本盘迅速的耗散掉——这是很多历史风云人物不得不面临的深深的悲哀与无奈。

所以,理解桓温这个历史人物,要跟阅读刘备一样,不要去过于惋惜他功败垂成的遗憾,而是要从他一生沉浮中去品味他那种稳打稳扎、步步为营地寻求人生最优解的气质和智慧。

桓温这一辈子,其实是很纠结的,因为东晋朝廷一直都是很排斥和猜忌他的。他想要有所作为,从内到外,都是困难和障碍。这在客观上也促成了和加固了他不打没把握的仗的性格和思想。

是以,在灭蜀之后,他的声望和权力都得到了巨大的跃升之后,他并没有浮躁和轻狂,而是稳如狗地静待时机。

后赵乱成一锅粥的那段时间,他最先看到了北伐的巨大风口,但是因为东晋朝廷对他的政治防范,他知道自己根本就争取不到北伐的机会。但这也不妨碍他多次上书请求朝廷北伐,你们派你们信得过的人先上,丢人现眼之后,我就不信你们还好意思不让我上场。

于是,349年有了褚裒北伐,352年又有了殷浩北伐,无一例外地丢人现眼。

但是殷浩这个善于扯淡的人,并没有在一次丢人现眼之后就有所收敛。他那股瞎折腾的劲依旧很旺盛。

话说羌人姚家在河北混战之中被淘汰下桌后,姚弋仲临终交代孩子们要南下投靠东晋另辟蹊径图发展。于是姚弋仲的接班人姚襄便带着姚家的最后家当来到了南方的东晋。

姚襄这个人虽然打仗比较容易拉稀,但是这货不知道是天赋还是被高人培训过,居然特别善于东晋盛行的扯淡,所以很快就在东晋扯出了名气。

襄少有高名,雄武冠世,好学博通,雅善谈论,英济之称著于南夏

但是,东晋的实权派殷浩却并不喜欢姚襄,心想,你这不是在演我吗?

后来,姚襄由于收获了南朝的巨大好感驻扎在了重镇历阳。历阳这个位置很敏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之前暴乱的苏峻同志。再加上姚襄沿淮河两岸广开屯田、训练士卒,这就更让殷浩觉得姚襄比较碍眼了,于是便致敬前辈庾亮,开始不断对姚襄下黑手了。殷浩先是囚禁了姚襄的几个弟弟,然后多次派刺客刺杀姚襄。

姚襄屯历陽,以燕、秦方强,未有北伐之志,乃夹淮广兴屯田,训厉将士。殷浩在寿春,恶其强盛,囚襄诸弟,屡遣刺客刺之

可见殷浩这个人办事是没啥脑子的,你囚禁了姚襄的几个弟弟,然后派人刺杀姚襄,这不光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反而会激化事态和矛盾。人家姚襄兄弟42人,你一下能杀光了吗?你杀了姚襄,他那些弟弟会感谢你的,接班之后打着为姚襄报仇的旗号跟你翻脸,名正言顺。

殷浩的丢人现眼不光体现在这里,他派出去刺杀姚襄的刺客居然都是一些看不上他的反骨仔,人家不光没对姚襄动手,还把殷浩的计划都告诉了姚襄。就这管人、用人的水平,太感人了。

刺客皆以情告襄

恰在此时,安北将军魏统去世,弟弟魏憬代替他统领部曲家兵,殷浩又暗中指使魏憬率部曲袭击姚襄,结果被姚襄打败,魏憬被杀连部曲都被兼并了。

浩潜遣将军魏憬率五千余人袭襄,襄乃斩憬而并其众

接二连三地让殷浩吃瘪的姚襄,更见成了殷浩的眼中钉肉中刺了。他派龙骧将军刘启守卫谯郡,把姚襄调到梁国的蠡台,上表请求授予姚襄梁国内史职务。想弱化人家的兵权。

浩愈恶之,乃使将军刘启守谯,迁襄于梁国蠡台,表授梁国内史

后来,殷浩又派谢万去征讨姚襄,姚襄再次将其战败。

浩遣谢万讨襄,襄逆击破之

眼见这种小打小闹根本弄不死姚襄,殷浩恶从胆边生,借口关中有变,亲自带队北伐,并让姚襄当北伐先锋,你姚襄打死了对方,我北伐有功;你姚襄若是被对方打死了,我也算铲除了一个心头之患。

不要觉得殷浩这种谋划很合理,不把事情最终搞砸,他就对不起他那著名的“合理哥”的称号。

姚襄率兵北上后,感觉殷浩不给他活路了,便把自己的前锋部队佯装溃散,然后全部埋伏好,准备偷袭随后而来的殷浩。

殷浩听说姚襄的士兵逃散,觉得搞死姚襄的机会到了,大军追击姚襄来到山桑,掉入了姚襄的包围圈。结果被姚襄偷袭成功,死了一万多人,丢盔弃甲扔辎重,逃回了谯城。

姚襄派哥哥姚益镇守山桑,自己又回到了淮南。他准备干啥呢?人家准备再给殷浩来一次南北夹击呗。

果不其然,殷浩缓过神来之后,又派部将刘启、王彬之在山桑攻打姚益,姚襄从淮南出兵反击,结果刘启、王彬之全部战死,自己被姚襄反攻到了芍陂。姚襄趁机招募掳掠了多达七万的流民,还分置了地方长官,搞上了大生产运动。而且还派使者到建康去弹劾殷浩,谢罪表示自己是逼不得已。

浩遣刘启、王彬之伐山桑,襄自淮南击灭之,鼓行济淮,屯于盱眙,招掠流人,众至七万,分置守宰,劝课农桑,遣使建邺,罪状殷浩,并自陈谢

东晋一向是欺软怕硬,没敢把姚襄怎么样。更可笑的是,在北方战场屡战屡败的姚襄,居然在东晋刷出了逮谁灭谁的战绩,真特么讽刺。

随着殷浩轰轰烈烈的第二次北伐就这样被在北方战国被打剩下的姚家军团搞死后,东晋前后三次北伐全部以丢人现眼而告终,除了那块破石头外,颗粒无收。坐失良机不说,还因为昏招频出而将自己多年来积攒的家底实力统统耗光,朝野上下怨声载道,之前被誉为江左孔明的殷浩也遭到巨大的质疑。

这种局面正是一直处心积虑的桓温所希望看到的,他借着朝野上下对殷浩的怨愤,上书列举殷浩多项大罪。最终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朝廷下令罢免殷浩,将其流放东阳郡信安县。

桓温素忌浩,及闻其败,上疏罪浩···竟坐废为庶人,徙于东阳之信安县

扳倒殷浩这个最大的政治对手之后,桓温正是成为了东晋一哥。

因朝野之怨,乃奏废浩,自此内外大权一归温矣

站稳了,才能伸出拳头打人。当上东晋一哥的桓温仰天长啸,终于轮到了老子登台表演了。

354年二月,桓温北伐前秦。桓温统荆州兵团领步、骑兵四万人从江陵出发,水军从襄阳进入均口,抵达南乡随后从淅川走武关道直奔关中。汉中的司马勋出子午道出关中。

三月,桓温的先锋已经打下上洛(商县),俘获了前秦的荆州刺史郭敬,随后又继续突进,攻破了青泥(蓝田县南)进入关中。司马勋出子午谷开始袭扰前秦边陲,前凉的秦州刺史王擢也开始攻打陈仓以接应桓温。形势一片大好。

苻健立马派太子苻苌、丞相苻雄、淮南王苻生、平昌王苻菁、北平王苻硕的苻家全明星阵容率兵数万驻扎在峣柳、愁思塠以阻击桓温。

健又遣子生、弟雄众数万屯峣柳、愁思塠以距温

四月,双方会战于蓝田。前秦勇冠三军只有一只眼的淮南王苻生亲自率领骑兵部队突击桓温军阵,自己身先士卒冲入敌阵往返冲杀十多次,不仅杀伤大量晋军,还给所有将士造成了巨大恐慌。

遂大战,生亲自陷阵,杀温将应庭、刘泓,死伤千数

随后,桓温亲自出阵,督诸军奋力围剿苻生,终于将苻生的突击队打败并随后击败了前秦太子苻苌拿下了蓝田。

温军力战,生众乃散;夏四月己亥,温及苻健子苌战于蓝田,大败之

请记住,这是自祖逖之后,东晋政权第一次在北境击败胡人骑兵。

随后,桓冲又在白鹿原打败了前秦的丞相苻雄。

雄又与将军桓冲战白鹿原,又为冲所破

四月二十五日,桓温大军抵达霸上,与长安隔着灞水相望。

灞水上的灞桥是东、南两个方向直抵长安的必经之道,双方据灞水对峙,实际上相当于桓温这次北伐已经打到了前秦外围防线的最后一道。

仗打到这份上,桓温在当地引起了轰动效应,当地的百姓自发带酒肉迎接桓温的部队,男女老少夹道围观,不少老同志留下了激动的泪水,哭道:“四十多年了,没想到还能看到祖国的部队啊”。

居人皆安堵复业,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

形势危急的前秦随后展现了少数民族的悍勇和倔强,太子苻苌等开始退屯长安城南,苻健最后收拢了六千老弱固守长安小城,把所有能派出去使劲的三万精锐让大司马雷弱儿带出去和苻苌会合抵抗桓温。

秦太子苌等退屯城南,秦主健与老弱六千固守长安小城,悉发精兵三万,遣大司马雷弱儿等与苌合兵以拒温

很明显,灞水上的灞桥被前秦视为了最后一道生命线。在苻家的拼死坚守下,战局陷入了对峙僵持之态。

这个时候,桓温迎来了一个神秘的访客,他的名字叫王猛。此人后来被誉为“功盖诸葛第一人”,牛得一塌糊涂,属于他的篇章后面会详细介绍的。

桓温不是一个扭捏之人,见面后便请王猛谈谈对时局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广众之下一面抓虱子,一面纵谈天下大事,滔滔不绝,旁若无人。

闻桓温入关,披褐诣之,扪虱而谈当世之务,旁若无人

这份气概和才气让桓温暗自称奇,他问到了王猛一个问题:我奉天子之命率十万精兵举大义讨伐逆贼,但关中的豪杰们却无人到我这里来响应,这是什么缘故呢?(看到没有,桓温忽视了之前举手欢庆的老百姓,心心念着关中的豪强们)

温异之,问曰:“吾奉天子之命,将锐兵十万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

王猛也不客气,直击要害,说道:您不远千里深入北境,长安近在咫尺,而您却不渡灞水去把它拿下,人们都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肯前来。被王猛捅破窗户纸的桓温沉默过后对王猛说道:“你的才干,江东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随后安排了王猛暂任军谋祭酒。

猛曰:“公不远数千里,深入敌境,今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知公心,所以不至。”温嘿然无以应,徐曰:“江东无卿比也!”乃署猛军谋祭酒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对桓温没能一鼓作气攻下长安,都有点怒其不争的感觉。但其实桓温有他的苦衷和考量,一是对方尚有一战之力,他没有把握做到一击制胜,甚至没有完全的胜算把握;二是后勤保障的问题,原本桓温是打算以战养战,因为桓温此行的粮运损耗太大,打算等前秦的麦子熟了,抢他们的粮食吃,但前秦玩得挺绝,自己不过了也不给桓温留口粮,把没成熟得麦子全割了(初,温恃麦熟,取以为军资。而健芟苗清野,军粮不属)。这种情况下,渡过灞水却不能速战速决的话,桓温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三是桓温这次北伐的目的是建功增持自己的权力筹码,没有太强的冒险意愿。打到这个份上,他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了,如果渡过灞水吃了败仗,那就前功尽弃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桓温这次没有渡过灞水去决一死战,自然是有争议的。但就桓温个人来说,这无疑是他的最优选择。因为上位者一般确实会优先考虑风险。

事实上,大家去体会一下桓温问王猛的问题,就会明白,桓温其实有他更深层次的考量的,他是在通过兵临灞水的兵峰威势等待变数。等待啥变数?就是他所关心的三秦豪杰们的最终选择问题。这帮有一定自主实力的人如果响应我,此事大有可为;如果这帮地头蛇无动于衷的话,则大势已去。这是桓温最关心在乎的问题,所以他以此询问了王猛。

命运有时候总是会留下遗憾,桓温的遗憾是他来晚了,如果他早来两年,事情可能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模样了。这些年,关中人民被东晋那帮鳖孙子伤透了心,搞得人家每次都是热脸贴了冷屁股。再加上前秦苻家入关这两年,广施仁政、十分友好,已经得到了关中豪杰的认可了。两相比较下,人家关中豪杰真不知道如何选择,万一你桓温跟之前那帮东晋官员一个德性,等我们脱了衣服就不管我们了呢?我们现在跟苻家过得好好的,不到最后时刻绝不改嫁。除非你们能过河把苻家打倒!

所以,大家看到没有,这个问题在当时就是一个无解的存在,桓温是希望关中豪杰表态支持后再过河,关中豪杰是希望你桓温先过河并打出压倒性的优势才会表态支持你。咋解?不只能大眼瞪小眼地看着。

相持之后,前秦于六月份率先出击了。桓温与苻雄再战白鹿原,符雄率骑兵七千再冲桓冲,这次桓温失利,损失了一万多人。随后符雄又击破司马勋于子午谷。

温与秦丞相雄等战于白鹿原,温兵不利,死者万余人

与此同时,桓温的粮草问题越来越严重了,终于开始挟关中的三千多户百姓撤退了。临行前,桓温任王猛为高官督护,想让他一起南下。但王猛并没有与之南下,这或许是桓温这次北伐最大的遗憾,具体原因咱们下次再详细解析。

桓温撤军后,前秦太子苻苌等人开始紧紧追击。因为不久前苻雄在白鹿原战胜并打跑了子午谷的司马勋,桓温自武关撤退的道路因此被封死,一路只能走函谷道徐徐东退,等到抵达潼关时,士卒损失了万余。

秦太子苌等随温击之,比至潼关,温军屡败,失亡以万数

太子苻苌东去追击桓温,丞相苻雄则调转枪口向西攻击陈仓的司马勋、王擢,司马勋撤归汉中,王擢撤归略阳。

桓温的第一次北伐,最终以前秦惨胜而告终。说是惨胜,是因为前秦为这次战争付出了惨重代价,一方面前秦被桓温逼得坚壁清野,这一年没有啥收成,马上就爆发了大饥荒;另一方面则是在这次保卫战中,苻家那些大才被桓温逼得太卖命,太子苻苌、丞相苻雄都因战伤而毙命,对前秦的打击极大。

我们现在很多人喜欢说:在正确的时间遇到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里去做正确的事。这样的话和道理都没错,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要想得更细致一些,我们有没有选择正确时间的能力和机会。

拿桓温来说,我们不要过多去批判他的精致和精明,他其实也很悲催的,如果不是东晋那帮王八蛋想方设法地给他上套,其实他的历史地位和成就都会更上一层楼的。349年,后赵大乱后,他就第一个提出要北伐,东晋一拖就拖他5年,他能怎么办呢?等到苻家在关中站稳脚跟了,他很多事情就有心无力了。

对一些很有想法的青年人,我经常是不太鼓励他们去轻举妄动的。不是不支持他们有梦想、有想法,不是不希望去主动抓住那稍纵即逝的机会,而是很多时候,年轻人并不能让人相信他们把握机会的能力。

但是,很多时候,我也在想,如果年轻人曾经因为某些想法没有得到合适的尝试机会,他会不会留下一生的遗憾呢?所以,建议大家在机会主义中引入一个成本概念,如果成本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大胆去尝试;反之,请慎之又慎。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