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时不应有快牛思维
9.24行情以来,牛市的讨论甚嚣尘上,有些人认为急需一场牛市来解决问题;有些人认为14年牛市已经过去许久,24、25年出现牛市的概率越来越大;还有些人认为政策也支持牛市。
我也希望A股行情好,但还是觉得有必要泼一泼冷水。期盼快牛是一种错误认知。如果假定牛市一定会发生,就会忽视风险,加满仓位甚至加杠杆,或者投资品种太过激进。
一、A股新周期是否一定会出现快牛?A股过去确实出现过几次牛市,例如2006-2007、2014-2015,这是否代表未来一定还是这样势头的牛市呢?这是充满不确定的。
过去几次牛市往往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资金面的宽松、政策面的利好、地缘政治环境的友好以及投资者情绪的高涨。
另一个重要且被忽视的条件是,当时的A股以散户为主,更容易形成羊群效应。
16年以来,外资大量流入、公募基金快速发展,虽然散户成交占比依旧高,但大量的权重股被机构和外资持有。根据华西证券数据,截止2024年Q2,A股流通市值中,一般法人占48.99%,散户占28.15%,外资占4.1%,机构占比18.76%。
机构和外资更看重基本面,如果基本面好不了,他们不会轻举妄动。
现在资金面、政策面还不错,国际环境日渐复杂、不确定性提升,基本面复苏有待政策落地下的进一步确认。上述“龙珠”有待再次集齐。
二、“快牛”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吗?如果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那么快牛也非必然,更不是常态。经济发展的规律就是波动小,GDP不会一下增长几十个点,也不会萎缩几十个点,健康运行的股市也不应该这样。
股市的过快上涨肯定会与经济基本面脱节,纯粹是拔估值。历次牛市,A股涨幅远远超出了企业盈利增速。反而会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比如资源错配、产能过剩、金融风险以及实体经济泡沫化。
对投资者也会有负面影响,稳健的投资者会面临无股可买的局面,激进的投资者又会高点买入导致亏钱。
“健康运行的股市”应该比较准确的反映经济基本面,这里我不得不以美股举例,相信大家肯定看过相关数据,美股的上涨主要是盈利(EPS)驱动的,而不是估值拔升。下图是标普500指数在1989-2023年区间收益来源拆分。
我们都希望中国经济稳健增长,肯定也希望A股温和上升,这才是最好的模式。
三、“疯牛”本质是市场情绪的狂热,大部分人亏钱离场尽管牛市通常被视为赚钱的好时机,但我个人认为,疯牛的本质其实是市场情绪的狂热,一大群人被调动起来集体“赌博”。偏偏这个赌场还有庄家和专业投资者,所以绝大部分人只能亏钱离场。
牛市中充斥着羊群效应、盲目乐观和过度交易。和基本面关联不大,即便有关联,也不过是炒作的借口。
前上交所研究所所长施东辉在论文《中国股市的财富再分配》中,对2014年7月-2015年底所有投资者的账户盈利情况以及交易模式进行了分析:
这段时间内,账户市值低于50万的投资者,共亏损了1030亿元;而账户市值超过1000万的投资者,累计盈利了950亿元。两个群体之间发生了令人心痛的财富转移。
施东辉指出:“在2014年下半年股市上涨的初期,大账户市值的投资者就已经开始把大量资金投入到股市中了。2015年6月股市暴跌开始,他们就迅速离开了市场,而这时候小市值账户的投资者却在疯狂加仓。”
这并不是有钱人有什么内幕消息,而是那是账户市值较低的投资者(散户居多)还在期盼牛市继续,持续加仓。
下图来自论文报告,由@研究员基德 整理
还有一些投资者亏钱是因为使用杠杆。另一些是盲目跟风买入牛市中的热门股,忽视基本面和估值。
四、政策也不希望出现“疯牛”有些人认为,牛市大家都赚钱了,引发财富效应,可以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形成正循环。
李迅雷在近期的《对资本市场“共识”的再思考:股市上涨能否促消费?》有过分析,虽然A股有2.2亿股民,7.6亿基民,但是持有市值分化严重。
2023年末,上交所的个人投资者中50万元以下账户数占80%,却只持有了3.2%总市值的股票,同时,300万元以上的个人投资者账户数只占3%,却持有了14.5%市值的股票。
也就是说,绝大部分股票掌握在少数高净值人群手上。因此,李迅雷认为,即便出现牛市,对大部分普通人也产生不了多少财富效应,无法促进消费,而高净值人士的财富增长对消费带动作用又比较小。
政府显然也明白这个道理,虽然希望提振股市,但肯定不希望看到“疯牛”。尤其是当前急需提升普通老百姓的收入,政府更不希望看到下层财富再转移到上层,如果市场过热,政策肯定会出手降温。
从这个角度说,也不应对牛市怀有过高期待,当然,也不需要畏惧熊市,当市场比较悲观,也一定会出台政策来支持股市。
五、普通投资者如何把握“结构牛”这几年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以投资和出口驱动的高速增长难以为继,更加依赖内需和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足够大,产业足够深,并且不断的转型升级,各个行业和个股依旧会有许多结构性机会。今后的A股也会更多的呈现出结构性行情,而不是系统性牛市。
当然,有些投资者可能会想,那我就去寻找“结构牛”啊。比如配置红利、创业板、科创板、人工智能等,这我倒是不反对,但可能遇到两个问题:
一是普通人难以判断是结构行情还是脉冲行情,比如近几年医药、消费、金融都出现过脉冲行情,还有“数字人民币”“绿电”“冰雪旅游”“氢能”“元宇宙”“低空经济”也都短暂的炒过概念。结构行情或能赚钱,但脉冲行情往往导致亏钱。
二是许多人的动机可能不是真的看好结构性机会,本质上还是追涨,就像前几年追涨核心资产一样。否则的话,新能源、创新药、互联网现在也是我们国家重点支持的新质生产力行业,为什么投资者的信仰突然就变了呢?
投资中,我们需要从强者思维转变为弱者思维,先认知普通人战胜市场是很难的。看好的行业配置一点作为进攻仓位是可以的,我建议大部分仓位还是配置宽基A500指数ETF(159351)比较好。主打一个均衡布局百业龙头,东边不亮西边亮。只要长期国运好经济好,宽基指数自然会水涨船高。
之前的文章《》已经有过介绍,我认为中证A500是长期优于沪深300、当前最好的代表性宽基。
A500指数ETF(159351)由嘉实基金发行,刘珈吟、张超梁担任基金经理,场外基金是嘉实中证A500ETF联接(A类:022453 C类:022454)。无论是场内还是场外,符合条件的话每季度都会进行分红。
截至12月12日,A500指数ETF(159351)规模已经超121亿,其中嘉实基金自己也认购了2亿元,与投资者利益充分绑定。
嘉实基金是老十家基金公司之一,主要的宽基指数都是首批布局的主力玩家,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嘉实基金管理被动股票资产规模超2200亿元,排名全市场第五(5/104),累计荣获19次指数金牛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