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心电图波形

元元的备忘录 2024-08-14 13:10:45

兴奋(动作电位)在心脏传导的过程就是心电向量连续变化的过程。每个(采样)时间点,记录电极记录到一个“点”(在记录轴上分得的心电向量),随着时间推移将点连起来,形成心电图。

正常心脏,兴奋起源于窦房结(右心耳与右心房交界处)。

动作电位由窦房结产生后,经心房肌细胞,在右心房传导的同时传至左心房。

连续记录心房去极化(兴奋)传导过程所产生的心电向量(某一时间点,如下图),形成心电图的P波。

上图:阴影部分为去极化部位(-);非阴影部分为极化(静息)部位(+);下图:该时刻心电向量在标准肢体导联上的分析。(引用自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14th edition)by Guyton)

*兴奋可经优势传导通路(较经心房肌细胞)更早、直接到达房室结。但因构成优势传导通路的细胞数目少,兴奋在其传导时产生电变化小(掩盖于兴奋在大量心房肌细胞传导的电活动之中),故在心电图P波中无法分离出其活动表现。

**虽然,兴奋经优势传导通路更早的到达房室结,但因结区兴奋性低(房室延搁),无法自行通过结区。只有大量兴奋(动作电位)经心房肌细胞汇集到结区,才能引发结区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将兴奋由心房传入心室。

经房室延搁后,兴奋在心室内传导:经房室束,分左右束支,后由浦肯野纤维支配心室肌。即动作电位由房室结,传至室间隔,后至心尖部及左、右心室壁。

兴奋(去极化)在心室传导产生的心电向量(下图,5个时间点)被各导联连续记录,形成心电图的QRS波群(QRS complexes)。

心室去极化开始后0.01s(A)、0.02s(B)、0.035s(C)、0.05s(D)及0.06s(完全去极化,E)的心电向量分析及记录。阴影部分为去极化部位;非阴影部分为极化部位。(引用自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14thedition)by Guyton)

去极化后,心室进入复极化过程。

其复极化顺序为:心尖部先复极化,然后,左、右心室壁及室间隔复极化。

心室复极化过程所产生的心电向量,被各导联连续记录(下图,5个时间点),形成心电图的T波。

心室复极化过程(5个时间点:复极化开始(A),复极化进行(B-D),复极化结束(E)的心电向量记录。阴影部分为去极化部位;非阴影部分为复极化部位。(引用自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14thedition)by Guyton)

*因心室去极化顺序(右上至左下)与复极化顺序(左下至右上)大体相反,导致心电向量的方向在去极化及复极化两个过程中大体一致。故,心室去极化与复极化产生的心电图主波方向是相同的。

**心房复极化一般不会在心电图中“单独”表现出来。因心房的复极化与心室的去极化(QRS波群)同时发生,而心室肌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心房肌,故心房复极化的电活动被心室去极化的电活动“掩盖”。

临床上,常用标准肢体导联、胸导联及加压肢体导联,共计12导联来记录心电图。

现以标准肢体导联II为例,说明心电图的基本波形(下图):

3个主要波(wave):

P波:向上波形,代表心房去极化;

QRS波群:一系列向上及向下波群(主波R波向上),代表心室去极化(对应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

T波:向上波形,代表心室复极化(对应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3期复极化)。

在波形之间,为心电图的基线,即等电线(isoelectric line),无心电活动。

标准肢体导联II记录正常心电图数据(引用自Principles of Human Physiology(Sixth edition)by Cindy L. Stanfield)

除了波,间期(interval)/段(segment)也反映心脏功能的重要信息。

P-Q/P-R间期:P波起始点至QRS波群起始点的时间。可反映房室结传导兴奋的时间(房室延搁);

Q-T间期:QRS波群起始点至T波终止点的时间。可反映心室收缩时间(心缩期);

T-Q段:T波终止点至(下一次心电活动的)QRS波群起始点的时间。可反映心室舒张时间(心舒期);

R-R间期:两次相邻QRS波群峰之间的时间间隔。可反映心率(60s除以R-R间期)。

—— END ——

来源:生来有理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