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途中,毛主席和刘英谈《红楼梦》,毛:贾宝玉是位革命家

君墨谈史书 2024-11-10 18:32:38

长征途中,毛主席和刘英谈《红楼梦》,毛:贾宝玉是位革命家

长征途中的一个寒冷夜晚,毛主席和刘英围坐在火堆旁。这一晚,两人谈起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在微弱的火光下,毛主席的眼神格外明亮。他说:"你说贾宝玉是个怎样的人?"刘英思索片刻,回答道:"贾宝玉在封建大家庭中不务正业,整日与女儿们玩闹..."不等刘英说完,毛主席摇了摇头,笑着说:"不,贾宝玉是个革命家。"这个出人意料的评价让刘英惊讶不已。在茫茫夜色中,两人究竟展开了怎样的对话?毛主席为何会对这个传统文学形象有如此特别的见解?这个漫长的夜晚,又会给两位革命者带来怎样的思想启发?

一、初遇话红楼

1934年11月的一个傍晚,长征队伍在黎平县城外的一个小村庄暂时驻扎。刘英正在整理宣传资料,一名警卫员匆匆跑来,说毛主席请她过去。

刘英来到毛主席住处时,发现屋内只有一盏昏暗的油灯。毛主席正坐在一张简陋的木凳上,手里拿着一本破旧的线装书。看到刘英进来,毛主席抬头说道:"刘英同志,听说你在莫斯科学习时,专门研究过中国古典文学?"

"是的。"刘英回答,"在莫斯科东方大学时,我写过一篇关于《红楼梦》的论文。"

毛主席眼前一亮,将手中的书递给刘英。那是一本残缺不全的《红楼梦》,是他从黎平一位老乡家借来的。书页已经泛黄,边角也有些残损,但依然能辨认出里面的字迹。

"这是我在黎平借的,虽然不全,但看到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年轻时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的情景。"毛主席说,"那时候,我和几个同学经常在晚上讨论这部小说。"

刘英接过书本,翻开第一回,只见书页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毛主席解释说,这些批注是当地一位退休教书先生所写,言辞犀利,对书中人物的评价别具一格。

就在这时,张闻天带着几本从县城找来的旧书走了进来。他告诉毛主席,这些是从当地一位老秀才家借来的,其中就有《红楼梦》的几个残本。

三人围坐在油灯旁,开始讨论这部小说。毛主席特别关注贾宝玉的形象,他指出当时很多人都将贾宝玉看作是一个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但这种看法过于表面。

随后,他们的谈话转向了小说中描写的科举制度。毛主席说道:"你们可曾注意到,书中写到贾政让贾宝玉去考功名时,贾宝玉的反应?这里面其实暗含着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张闻天补充道:"确实,曹雪芹笔下的贾府,就是一个缩小版的封建社会。"

这场谈话一直持续到深夜,油灯的火苗渐渐变小。警卫员进来提醒说,明天还要继续长征,该休息了。临别时,毛主席对刘英说:"我们找个时间,好好谈谈贾宝玉这个人物。"

二、夜话贾宝玉

第二天傍晚,行军队伍在通道县附近的一个山坳里休整。毛主席让警卫员搭起简易的帐篷,邀请刘英继续昨天未完的谈话。帐篷里,一盏油灯摇曳着微弱的光芒。

"刘英同志,你说说看,贾宝玉为什么会在大观园里修建一个'怡红院'?"毛主席开门见山地问道。

刘英回答说:"一般的说法是,贾宝玉不务正业,整日和丫环们玩乐。"

毛主席摇了摇头:"不对,你看看'怡红院'这三个字。'怡'是什么意思?是'和悦'的意思。贾宝玉在那里和林黛玉、薛宝钗等人讨论诗词,和袭人、晴雯等丫环平等相处。这哪里是纨绔子弟的行为?这分明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否定。"

这时,张闻天也走进帐篷。他手里拿着那本从黎平借来的《红楼梦》,说道:"主席说得对。你们注意到没有,贾宝玉对待丫环的态度,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毛主席接过话头:"贾宝玉说过一句话,'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这句话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简直就是惊世骇俗。他不仅仅是在表达对女性的怜惜,更是在质疑整个封建礼教。"

外面的风吹动帐篷,发出"啪啪"的声响。一个警卫员送来了热茶。刘英接过茶碗,问道:"那主席认为,贾宝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

"这就要从他的成长环境说起了。"毛主席说,"贾府虽然是封建贵族家庭,但贾宝玉却能看到府中的诸多矛盾。比如他的母亲王夫人对下人的苛刻,比如他父亲贾政的虚伪。这些都让他逐渐产生了反抗意识。"

张闻天补充道:"而且贾宝玉对科举制度的态度也很有意思。他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是'混账话'。这不正是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吗?"

"正是这样。"毛主席说,"你们想想,在那个时代,一个贵族子弟公然抨击科举制度,这需要多大的勇气?贾宝玉不惧流言蜚语,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不正是革命家的品质吗?"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了紧急集合的哨声。原来敌人的侦察机在上空盘旋,部队必须立即转移。毛主席匆匆收起书本,对刘英说:"革命的道路和贾宝玉的觉醒过程一样,都是在突破旧思想、旧制度的桎梏中前进的。我们改天再谈。"

帐篷很快被拆除,队伍在夜色中继续向前行进。远处的山头上,零星的篝火闪烁,如同贾宝玉追求真理的火花,在黑暗中指引着方向。

三、文学与革命的对话

部队转移到了湘西的一个苗寨。当地苗族群众热情地为红军送来了腊肉和糯米饭。吃过晚饭后,毛主席和刘英坐在寨子外的一棵大榕树下,继续他们的文学讨论。

"刘英同志,你觉得《红楼梦》里写的是什么人的生活?"毛主席问道。

"是封建贵族的生活。"刘英答道。

"表面上看是这样。"毛主席说,"但曹雪芹笔下不只写了贵族,他还写了像晴雯、袭人这样的普通劳动人民。你看看他们的语言,多么生动活泼,这些都是作者深入民间、了解人民生活的结果。"

这时,寨子里传来阵阵苗族山歌。一个年轻的苗族姑娘正在对唱情歌。毛主席示意刘英仔细听:"你听,这山歌里也有反抗的力量。我们的文艺工作,就应该向民间学习。"

恰好这时,张闻天带着几位文艺工作者走来。他们正在讨论如何创作新的革命歌曲。毛主席说:"我们可以借鉴《红楼梦》的创作手法。比如写战士,就要像曹雪芹写晴雯那样,既要写他们的英勇战斗,也要写他们的日常生活。"

一位文艺工作者问道:"那《红楼梦》这样的古典小说,在革命文艺中该如何对待?"

毛主席拿起地上的一块石头:"就像这块石头,经过雕琢可以成为艺术品。古典文学中的精华,经过改造也能为革命服务。贾宝玉不是也在改造自己吗?从一个单纯的叛逆者,逐渐认识到整个封建制度的腐朽。"

刘英接着说:"在莫斯科学习时,苏联的同志就很重视研究本国的古典文学。"

"对,"毛主席说,"但我们不能照搬苏联的经验。中国的情况不同,我们要创造出自己的革命文艺。"

这时,一个老苗民走来,给大家送来了自制的苗家酒。他用苗语讲述着当地的一个古老传说。通过翻译,大家才知道这是一个关于苗族人民反抗压迫的故事。

毛主席对文艺工作者们说:"你们听,这就是最好的创作素材。民间故事里包含着人民的智慧和追求。我们的革命文艺要扎根于民间,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但又要超越传统。"

夜色渐深,苗寨里的篝火渐渐熄灭。远处的山头上,隐约可见敌人的军营灯火。警卫员来报告说,明天凌晨部队要继续转移。毛主席对大家说:"我们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就像当年的曹雪芹一样,要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创作,记录这个时代的斗争。"

四、革命浪潮中的觉醒

部队到达遵义后,一天晚上,毛主席在当地一位教书先生家中召集了一个小型文艺座谈会。除了刘英和张闻天,还有几位在长征途中加入红军的知识分子。破旧的油灯下,《红楼梦》的讨论再次展开。

"今天我想谈谈贾宝玉的觉醒过程。"毛主席说,"你们注意到没有,他的反抗是循序渐进的。从最初对科举考试的不满,到后来对整个封建制度的否定。这和我们革命队伍中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很相似。"

一位曾在成都读书的年轻人举手发言:"我以前只觉得贾宝玉是个放荡公子,现在听主席这么一分析,倒觉得他像个追求真理的斗士。"

"说得对。"毛主席拿起桌上的茶碗,"你看这茶碗,表面上看是完整的,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裂痕。贾宝玉就是在发现大观园表面繁华下的裂痕后,开始了他的觉醒之路。"

刘英接着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诗社活动,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反抗。他们创作的诗词,往往暗含对现实的不满。"

这时,门外传来阵阵锣鼓声。原来是当地的农民在演出地方戏。毛主席让人请了几位演员进来。一位老艺人说,他们正在排演一出描写农民起义的戏。

"这很好。"毛主席说,"贾宝玉的觉醒是个人的觉醒,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整个民族的觉醒。你们演出的戏,就是这种觉醒的体现。"

张闻天从包里拿出一份在遵义找到的《红楼梦》残本,翻到贾宝玉参加科举考试的章节:"主席,您看这里,贾宝玉在考场上写的文章,完全不按八股文的格式。这是不是也表现了他的反抗精神?"

毛主席点点头:"不仅如此,你们再想想,贾宝玉为什么会选择出家?那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对封建社会的彻底否定。只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找不到正确的斗争方向。"

窗外,农民演员的锣鼓声仍在继续。一位年轻的战士走进来报告,说附近村子的农民纷纷派代表来询问革命的道理。毛主席站起身,对大家说:"这就是时代的不同。贾宝玉生活的年代,觉醒者还是孤独的。而现在,整个中国都在觉醒。"

座谈会持续到深夜。临散会前,那位教书先生送给红军一套线装版的《红楼梦》。他说这是他家祖传的,希望能对革命事业有所帮助。毛主席将书交给文艺宣传队,说道:"这部书要在部队里传阅,让更多同志从中汲取智慧。"

遵义的夜空下,红军的篝火点点闪烁。远处的山间,不时传来村民们的歌声,那是新时代觉醒的号角。

五、山河壮阔处

遵义会议结束后的一个清晨,红军准备继续北上。临行前,毛主席在驻地的院子里召集了最后一次《红楼梦》读书会。院子里的李子树上,挂着几颗未及采摘的青果。

"同志们,我们即将离开遵义。"毛主席说,"这几天的讨论让我想到,《红楼梦》写的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兴衰,更是一个时代的变迁。"

刘英从背包里取出那本在黎平借来的《红楼梦》,说要物归原主。毛主席却说:"带着吧,让它和我们一起长征。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革命的道路。"

张闻天说:"这些天的讨论,让我对贾宝玉有了新的认识。他从大观园里走出来,正如我们要走向全中国。"

这时,一队当地农民扛着粮食来给红军送行。他们中有人认出了案桌上的《红楼梦》,说他们也听过这个故事,只是没读过书。毛主席请他们也来参加讨论。

一位老农说:"我们这些种地的人,也知道大户人家的事。贾府那些老爷太太们骄奢淫逸,可最后不还是散了吗?"

"说得好。"毛主席指着远处的山峦,"你看那些山,一座连着一座,像一条巨龙。我们的革命,就要像这山势一样,连绵不断地向前。贾宝玉看到的只是大观园的衰落,而我们要看到的是整个中国的觉醒。"

这时,警卫员送来了地方游击队传来的情报,说敌人正从几个方向围追过来。毛主席站起身,对大家说:"贾宝玉最后是出家了,但我们不会出家,我们要在这万里山河中走出一条新路来。"

临行前,那些送粮食的农民还送来了几封信,说是给红军的亲人的。张闻天接过信件,说:"贾宝玉写过'千红一哭'的诗,可我们要写的是千万人民的希望。"

太阳升起来了,照在遵义古城的青砖黛瓦上。远处的山坡上,红军的队伍开始移动。毛主席背着装有《红楼梦》的包袱,走在队伍中间。

一位文艺战士问:"主席,我们这一路说了这么多《红楼梦》,到了陕北还讲吗?"

"当然要讲。"毛主席说,"但我们不只讲大观园里的故事,更要讲述我们在这万里长征中看到的山河故事。"

队伍渐渐消失在山间的晨雾中。遵义城头的晨钟响起,送别着这支不断壮大的革命力量。几只白鸽从城楼上飞过,向着北方盘旋而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