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古诗五首,谈谈七夕节牛郎织女故事的源头以及变化

初衣胜诗词 2024-08-09 15:54:38

七夕古诗五首: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七夕是农历七月七日,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大节。传说这天银河灿烂,银河两边闪耀着牛郎织女星,而传说,如果你眼力够好,会发现有流星移动,那是天上的织女和牛郎在相会。

这样的传说经久不衰。在汉朝,宫廷中七夕流行宫女登高乞巧,将针别在胸襟上。在唐朝,七夕节是盛大的节日,家家挂红丝,夜晚拜织女,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而白居易《长恨歌》里,描写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七夕节成为爱情节,要像牛郎织女一样坚贞守望,实际也包含了很多未婚的人,对于婚姻和爱情的憧憬。

到了宋朝,七夕节在民间就更为隆重,七夕节前夕,街面上就售卖各种乞巧的物品,七夕当日,笙歌沸腾,人们借节日旅游狂欢。

而在当代,七夕节成为中国的情人节,是爱侣,恋人,夫妻表达爱情和祝愿的美好节日。

连婚姻登记处也加班加点,专门为新人留出这个吉利日子,给他们加章盖戳,愿望他们爱情永远。

那么七夕节,到底起源何时,为什么具有如此的魅力?

嫦娥和后羿也是夫妻,玉皇大帝和王母也是夫妻,黄帝和嫘祖也是夫妻,上古有各路的神仙,为什么只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深得民心,且这一天作为重要的纪念呢?

实际上,七夕的源头,在于先秦上古时期,人们对于星辰自然的原始崇拜。

关于织女星的文字记录,最早在《大戴礼夏小正》里。

《戴礼·夏小正》:七月初昏,织女正东乡。十月,织女正北乡。

夏朝,还是靠星辰的出现来判断季节。说七月的黄昏,织女星会出现在东方,而十月,织女星则移动到北方了。也就是织女星,是夏朝判断季节和纪月的一个标志。当时文字还没有在普通人中流行,在官方历法无法人手一册的时期和地方,人们可以根据星辰的方位,判断时间。

那么七月还有一个星辰,叫做大火星,出现在西方,这样几方面对照,就是秋季和七月到来了。

但是这颗星,为什么命名为织女?

实际上很好理解,纺织技术诞生于原始社会中晚期,人类有了衣裳,才有了避寒,抵御外界侵犯的保护,而衣裳也是重要的生活用品,身份标志,区别于动物,甚至区分人的阶层。

而纺织多由女性完成,在这里不能不提到嫘祖,黄帝的妻子,传说是她的部落发现蚕,并利用其纤维纺织成布。而像这样的人,在古代都被神话。她们死后,灵魂不死,成为神仙和星辰。

至少是在夏朝,社会分工更明确,过了盛夏和炎热,就是女性纺织的重要时期。

这颗织女星,其本意是代表哪个部落的哪位优秀的人物,已经不可考,但是在夏朝,已经有这样一颗代表女神的星辰,并且昭示纺织的秋天来临。

那么夏朝,有没有牵牛星或者牛郎星呢?

肯定有,不过当时它不叫这个名字,或者尚未命名。

关于牵牛星的文字记录,最早出现在周朝的诗经里。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诗经《大东》

到了周朝,居然有这样一首诗歌。

天上有银河,就像镜子一样发光。

那银河边上小角落的织女星,每夜移动七次,但我看见她移动,却没有看见她织出彩色的丝绸。

我又看见了牵牛星,发现它就是闪耀在那里,那个牛,也并没有驮着箱子,辛勤奔忙。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天上的星星,都是假的,没有织女神,也没有牵牛神,但是人间的统治者却以此来教化人们,终日辛劳,当牛做马。

说实话,我很震撼。因为周朝还算的上是上古三代,而这个人,如此质疑,那些神话和传说,可谓是大现实主义的胸怀和作品。

那么这里可以看到,至少在周朝,织女星和牵牛星都被神话,人格化了。至少织女是能够织布的,牛是能够负重的。

在周朝的这首诗里,牵牛,是指的畜养牛用以负重的人。

实际上牛用作耕种,是周朝的中晚期,而在周朝的大部分时间,乃至于周朝之前的商朝,牛是用来拉车,或者畜养牛作为祭祀和食品,尤其是在商朝,这个靠武力强盛的国家和朝代,迷信鬼神和神灵,动不动就杀牛做祭祀。

所以有人注释,这个牵牛星,意思是初秋在河边杀牛作为牺牲,祭献天神。而商朝战事繁多,又多具有侵略性,这大规模的杀牛祭祀,或是为一场战争做占卜。

所以,牵牛星又叫石鼓,河鼓。

我相信在商朝近六百年间,这个牵牛星和织女星在传说中,是没有什么交集的。若有,也是血腥凛冽,女子在秋天纺织,男子为征服狂欢。

到了周朝,一个从豳地靠先进农耕延续了几百年的部落,最终取代了商朝,而这个部落优异的农耕文化,扩展至壮阔的疆土,日子舒缓下来,人们崇尚农耕和纺织,织女星保持着女人勤劳美好的传说,牵牛星,则强调了牛的辛劳和负重。神话在于教化人们安于辛劳的现实,因为天上的秩序也是如此,成为神的织女依旧要每天纺织,神牛则每日负重。

但是当沉重的赋税和劳役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当贵族优哉游哉的逍遥的时候,现实刺破了神话。

北斗星巨大的斗柄,何曾有仙人在上面喝酒?

织女星上的织女神,也没有见到她织布,牵牛星冷冷存在,它们都冷漠看见人间疾苦,毫不改变,没有感情。

时间来到了又一个盛世,汉朝。

汉武帝笃信神仙之术,传闻七月七,有王母从空中降落,汉武帝设坛迎接。当然古老的神话,会有新的体系。织女成为了善于纺织的天帝之女。而汉朝最重要的贸易物质其中就有丝绸,当然顶级的纺织出自宫廷。遂有了宫女七夕上高楼拜织女的活动。

这项活动,由上层迅速扩展到中层以及民间。谁不愿意有织女一样的巧手,制造改变经济。

而民间的秋祭活动,依然会祭祀牵牛星,不过已经隔了上千年,安享农耕使用耕牛,爱惜牛力的人,早已经不记得牵牛星起源商朝的祭祀的嗜杀。商朝的甲骨文中有武丁一次准备杀上千头牛的记录。

人们看见天上的牵牛星,想的大约是辛苦的农人牵牛劳作在原野上,以辛勤换取家园富庶。

或也有隆重的祭祀,大约是以猪羊为主。

男耕女织构成汉朝相对和谐的农村生活。

到了东汉时期,关于织女和牵牛的故事,开始流行,充满了波折,温情和美好。

东汉《风俗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这明显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七夕那天织女会渡过银河,喜鹊架着桥梁,当然相会的,是她的爱人牵牛郎。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末《古诗十九首》

这首诗不用多说,已经爱情化,家庭化。

牵牛星和织女星隔着一道银河。美丽的织女,纺织着布,却心情缭乱,布也没有织好,只看到她在哭泣。银河看起来那么清浅,和对岸隔着不远,但是被银河分开的两个人,只能默默相对,因为没有办法在一起,也没有办法互相真实的安慰。

相爱的人不能相守,也是相对平稳的农耕生活中现实的故事的翻版,如果周朝的牛郎织女多半是下层的奴隶,为了生存,顾不上情感生活,到了汉朝,牛郎织女折射着人间的夫妻或者爱人的分离带给的身心的痛苦。但是在汉朝,牛郎织女必有一会,就是美丽的七夕,银河璀璨之时。

也正是这民间绵亘不绝的情感力量,让人相信,未来一定会美好,分久必合。

织女星和牵牛星永远不会靠近和碰撞,但是如果你在七夕看见流星,会有什么感想?

那是织女和牵牛相会,那是织女嫁牵牛。哪怕只有一夜。

晋朝《风土记》:“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

这是民间的心愿和力量。

“织女游河边。牵牛顾自叹。

一会复周年。折杨柳。

揽结长命草。同心不相负”。魏晋 · 无名氏《月节折杨柳歌十三首 其七 七月歌 》

这是民歌,传唱在魏晋时代。

织女在银河边游走,牵牛在叹息。

我们一夕相会久要分隔一年,折下杨柳枝,结成长命草的样子,我们永远同心不辜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唐朝王建《宫词》

时间来到繁荣的唐朝。

空前的富庶和繁荣,让七夕节更加浪漫,成为老少参与的欢乐团聚的年中大节。

女孩子们乞巧,长安家家户户挂上红色的丝线,迎风飘扬,这是作为纺织女神和针神的织女,受到崇拜和热爱。纺织业发达,虽然是手工制作,但是从业人数,相关的产业人数众多。

丝绸之国,当然会有七夕独特的丝绸丝线的美。

老人们和孩子就把七夕当坐瓜果节,看银河,听神话,吃遍浮瓜沉李。

中年人,此夜团聚和谐,

而年青人,则把七夕当作爱情节。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唐 · 李商隐《七夕》

这是李商隐以典雅浓重的笔墨,写织女和牛郎相会。

织女穿着凤衣,一整套新娘或者皇后的装束和仪仗,从银河边起步,无数的喜鹊搭建成银河上的浮桥,载着她驶向牛郎。

而我也愿意将永远没有会面的分别,换成这一年一度的相见啊。

李商隐此时或是恋人远离,或是妻子亡故,人间热闹的七夕,天上华美的银河,都让他感怀不已。

我多么希望一年能见你一次,而不是永远的离别。

七夕节,牛郎织女寄托着中国人对爱的渴望,爱的忠贞。

白居易笔下的帝王之爱,一样催泪而缠绵。唐明皇和杨贵妃七夕长生殿的美词,加持了七夕节爱的深意。

时间流转到今天,七夕节被正式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其涵盖的感情范围,从古代的夫妻,延伸到恋人,情侣,是表达爱,回味爱的美好节日。

愿你七夕幸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