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霍伊伦的梅开二度,曼联2-1逆转了比尔森胜利,这场比赛曼联上半场踢的跟窝冬似得,下半场总算是找回了一些自信心。奥纳纳的出球失误,让比尔森森林取得领先,曼联在下半场做出换人调整,左路用芒特+B费的双前腰、右路用了安东尼+迪亚洛的双边锋,总算是挽回了颓势,逆转取得一场胜利,曼联看到了拿下欧联杯前8名,获得欧联杯直接出现名额的希望。
上下半场的曼联完全是两支球队,我可以给你看一组数据对比,上半场曼联拿到了71%的控球率,可是只有3次射门,预期进球值为0.2;下半场曼联只有65%的控球率,却拿到了14次射门、6次绝佳机会、预期进球值2.53。这两组数据基本上代表了上下半场的不同,而比赛的转折点也恰恰是曼联换下拉什福德、齐尔克泽、马拉西亚开始的。
为了应对密集赛程,阿莫林对这场比赛依然进行了大规模的轮换,齐尔克泽、迪亚洛、拉什福德担任首发三叉戟,马拉西亚、达洛特出现在左右翼位,B费和卡塞米罗搭档双后腰。当看到这场首发时,大家应该明白大致的情况:齐尔克泽喜欢回撤接应,那么拉什福德应该换位到中锋位置。
加上德里赫特经常前顶到后腰的位置,曼联实际站位更加接近于一套不对称的41212站位。问题恰恰出现在这里了,当比尔森逼抢曼联的后腰时,曼联在右路的出球通常只能采用迪亚洛回撤接应的模式,而迪亚洛一旦回撤接应,因为背身的原因很难形成转身,只能回传。
也因为迪亚洛的回撤,曼联的右边前腰其实已经空位,曼联后场根本找不到接应点。所以曼联上半场的节奏就是:不断的向前传球、回传、横传、向前传球、回传的循环,上半场曼联完成了226次传球,比尔森只有98次,可是曼联打到进攻三区的传球只有28次,而比尔森达到了27次。前场抛不开、空间利用不合理,曼联上半场就是一场无聊的肥皂剧。
反而比尔森频繁打曼联的身后,制造了不少威胁。曼联是什么时候开始形成威胁的?你看曼联下半场的平均站位图,一套标准的4141站位。迪亚洛、芒特站位双前腰,安东尼、加纳乔(上场之前是达洛特)担任边前卫,霍伊伦冲在最前面。
有了霍伊伦顶在最前面,加上全队的积极性上来了,你可以看看下图,当安东尼拿到球权的时候,迪亚洛主动跑到边路等待接应、霍伊伦主动向弱侧移动找空位,给安东尼一个斜长传的选择,B费主动向迪亚洛靠拢,尝试给迪亚洛一个选择。
当你每个球员都能尝试给队友一个选择的时候,队友的选择自然就多了,也就不会那么容易频繁的回传、回传、回传。你对比一下上半场同样位置的拿球,这时候是B费拿球,他身前空间已经被封堵了,可是B费的传球选择并不多,只能顺下给向前跑动的马拉西亚,然后传球被断,对手一个反击。
三中卫还是四中卫,对于曼联来说并不重要,曼城、利物浦在后场进攻的时候边后卫内收也是三中卫,曼联在进攻的时候后腰下沉,也是四后卫。曼联的问题从来不在这里,而是你的前场球员是不是愿意跑动;曼联的问题也从来不是传球失误或者霍伊伦的中路对抗能力不行,有一个很明显的镜头,霍伊伦背身接球,被对手断了,可是霍伊伦愣是能快速逼抢,迫使对手传球失误,这等于球权没丢失。
曼联的问题,从来都是比赛态度的问题,你主教练的战术再糟糕,也不至于场场跟弱队五五开,虽然比尔森胜利并不弱,可是曼联的球员质量毕竟在这里。曼联也不是不能用齐尔克泽,用了齐尔克泽的回撤,等于曼联用了一个一脚出球的前腰,那么你的其他位置球员能不能利用无球跑动去接应一脚传球。
如果你每次都不给队友一个选择,而是眼睁睁看着队友把球带死,看着队友毫无选择只能自己蛮干,看着队友被对手三四名球员包夹,然后丢失球权。问题出现在队友身上,可是你自己就真的那么白莲花么?
曼联的第一个进球,是安东尼边路推进,霍伊伦在中路牵制对手,迪亚洛肋部的穿插跑动和轻盈的触球带来的,一点都不笨重,非常轻盈,没有直上直下,而是多了非常多的变化,就算迪亚洛不射门,队友也已经跑动到2点包抄的位置。
当然,这场比赛还有其他问题,奥纳纳的神经刀又出现了、齐尔克泽的自信心似乎严重受挫、达洛特在进攻端的选择依然有问题,而马兹拉维被迫连场首发,已经非常疲劳了。这些年曼联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最为核心的问题其实还是球员的态度、球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