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与武松:从反对招安到为朝廷效命的三场战斗
“英雄难过功名关”?不,这句话放在鲁智深和武松身上,似乎并不成立。两位梁山好汉,曾经誓死反对招安,最后竟也替昏君浴血沙场。是他们背叛了自己的初心,还是另有隐情?
梁山上的反招安之争
话说梁山泊,那个曾经让朝廷头疼不已的水泊巨寇,终究逃不过“招安”这条路。宋江一心想着为朝廷效力,早早打定了招安的主意。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买账,鲁智深和武松这两位生死不怕的英雄,最开始可是坚决反对的。
在梁山的重阳节菊花酒会上,宋江与鲁智深、武松就招安问题发生过激烈争执。要是宋江当时没好言安抚武松,梁山寨里很可能会演变成一场流血火并。鲁智深虽怒不可遏,却并没有把矛头直指皇帝,他的愤怒更多是冲着蔡京、高俅这些权臣奸佞:“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他的意思很简单:问题不在皇帝,而是奸臣当道,忠臣难做。
这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历史局限。忠君和爱国是密不可分的,哪怕是岳飞,临死都只能恨秦桧,不能怪赵构。鲁智深和武松反对的从来不是皇帝,而是那些奸臣。
三场战斗的隐情
1. 为国而战的辽国之战
招安之后,鲁智深和武松奉命征讨辽国。在一场混天阵的战斗中,两人配合默契,鲁智深引领着武松等人,直接冲破了辽兵的太阳阵。武松一戒刀斩杀辽将,鲁智深则指挥若定,誓要拿下辽国主。
这场战斗看似替朝廷出力,实际上,鲁智深和武松是在为保家卫国而战。辽国一直是北方的威胁,这场仗打得是大义,他们的心里清楚,战场上刀枪无眼,但这一次,他们的刀挥向的是外敌,而不是自己兄弟。
2. 江湖同道的田虎、王庆之战
在之后的打田虎、灭王庆的战斗中,鲁智深和武松的表现却低调得让人意外。他们并没有像前几次那样大展身手,而是尽可能减少杀戮。
为什么?因为他们清楚,田虎、王庆不过是另一群被逼上梁山的人。江湖同道,大家都是同样的命运,官逼民反,何苦再对同类痛下杀手?鲁智深和武松选择了克制,这份克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江湖义气——他们的刀锋,并不愿轻易沾上同道的血。
3. 为兄弟而战的方腊之战
真正让他们动真格的,是随后的征讨方腊之战。方腊自立为帝,手下高手如云,特别是宝光和尚邓元觉,曾与鲁智深交手过五十余合,依然不分胜负。鲁智深不愿杀人,只想展示自己的实力,毕竟,梁山好汉也不是好惹的。
但武松却误以为兄长陷入困境,心急如焚,二话不说拔刀冲上,直逼邓元觉。邓元觉见武松气势如虹,哪里敢恋战,立刻转身撤退。而武松余怒未消,逮住方腊手下的贝应夔,一刀斩首。
这场战斗,鲁智深和武松不再是为朝廷拼命,他们心中有各自的理由——梁山好汉的颜面,兄弟之间的义气,不容有失。鲁智深可以不杀人,但他绝不允许兄弟受辱;武松可以为兄弟冲锋,但他从不屑替朝廷邀功。
鲁智深与武松的抉择
如果说前两场战斗是为了保家卫国、江湖道义,那么最后一场乌龙岭之战,则彻底展现了鲁智深的兄弟情深。
武松在战斗中受了重伤,左臂几乎被砍断,鲁智深见状,瞬间化身怒目金刚,手持禅杖,直击南军阵中,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救下武松。他本是不愿杀人的,但眼看兄弟受伤,怒火中烧,连追杀夏侯成也不肯罢休,直到深山里将其斩杀。
这就是鲁智深,他平日里能不杀人就不杀,但为兄弟拼命,他绝不手软。从镇关西到乌龙岭,鲁智深心中的分寸一直未变。
回顾这三场战斗,鲁智深和武松并没有完全背弃自己的本心。招安是形势所迫,他们选择了接受,但依然坚守着心中的底线。他们可以为国家而战,为江湖义气而战,为兄弟拼命,但面对功名利禄,他们从不屑一顾。
宋江多次劝鲁智深随他进京受封赏,鲁智深却一口回绝:“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鲁智深在六和寺“坐化”,彻底远离了尘世的纷扰。而武松,眼看兄长已走,也不愿再进京,直接对宋江说道:“哥哥造册,休写小弟进京。”
有人说,鲁智深和武松是梁山最后的侠义之魂。他们从反招安到为朝廷作战,始终在坚守自己的底线。他们的选择,或许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但他们对功名的无欲,对兄弟的赤诚,依然让人感佩。
有人说,梁山真正的好汉,只有鲁智深、武松这样的三条半——至于其他人,或是贪图功名,或是屈身为贼,只有他们,始终不改英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