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人间烟火,品尝《紫阳味道》

爱聊家常的安林木 2024-11-09 16:58:33

今天参加安康人周末读书会,没想到竟得了一本作者李胜璋亲自签名的《紫阳味道》。一拿到这本书,就爱不释手地阅读开来。

1.这是一本既好读,又精美高雅的书。

整部书的编排,对读者来说非常友好,可谓清晰明了。全书六部分自成体系,而又相互关联。

作为像我这样的家庭主妇,把这本书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成就感。书的第二部分介绍紫阳精品菜肴,每一道都介绍的非常详细,让人们阅读起来很方便。菜肴的烹调技法是什么?都使用了哪些主辅料?又放了哪些调料?其制作方法是怎样的?具有怎样的风味特点?每一部分都很清楚。

而且更重要的是,每一道菜肴都配有一张精美的图片。这些照片拍的非常专业清晰而又具有美感。看了后面的介绍才知道,原来这些照片都是作者李胜璋本人拍摄的。可以说,这些照片都是作者亲力亲为,经过了认真的考证后拍摄出来的。

我们一看到图片,就能很快地进行判断。如果自己吃过此菜肴,会不由得心中一喜,想起当时吃这道菜的情景。如果没有吃过,一看图片和上面的介绍,就立马明白这道菜是怎么做的,又是什么滋味了!

即使是专业厨师,看到这样的介绍,估计也是心中一喜。那可是毫无保留的介绍啊,对于自己的专业技能,毫无疑问会有很大的启迪。每一道菜是怎么制作的?像“三转弯”、富硒宴、茶香宴等宴席,不仅有详细的菜肴介绍,还有上菜的顺序和图片展示,真的是受益匪浅。

而对于文化人来说,这本书的风格也会让他们喜欢。印刷这么精美,内容十分丰富,又具有地方特点的饮食文化书籍太难得了,完全是阅读者的享受,是精神大餐。

这本书很是精美又很高雅!

不用打开书,封面由上到下排列的五个菜肴,就让人不由得眼前一亮。尤其是第一道菜,简直是一幅工笔画,莲蓬小鱼在盘中似乎是活的,那么的栩栩如生。让人不由得想起了《红楼梦》中,贾宝玉挨打后想吃的小荷叶小莲蓬羹,它们就是同一道菜吧?

王熙凤说,小荷叶小莲蓬羹做起来费事。离奇的是,就连走南闯北非常富有的薛姨妈,竟然都没有见过贾府里用来做这道羹的模具,不仅要来细细观赏,还直呼精巧。原来,这有三四十样子的四副银模子,才能做出如此栩栩如生的小荷叶小莲蓬羹。

而《紫阳味道》中的这道紫阳莲蓬鱼,跟贾宝玉想吃的这道羹很相似。这道菜是毛朝军大师的作品,就收在第五部分名厨名菜中。看起来,它是由鱼肉和煎鸡蛋皮辅以高汤做成的。

毛朝军是镇巴县人,在安康工作。他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是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过无数的荣誉。

他在制作这道紫阳莲蓬鱼的时候,可能并没有用《红楼梦》里那么多的模具,但成品却非常精美精巧。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造型,这样的搭配,清新自然却富有文人气息;格调高雅而又文化内涵丰富多彩。

纵观整部书籍,无论是排版设计还是印刷装祯,都非常精美而富有格调。它是高雅的,但却不是高冷的,它是雅俗共赏的。

2.赏心悦目,雅俗共赏,不仅有大菜,还有小吃。

安康是一个饮食门类十分丰富的地方,紫阳饮食自成一体,但又花样众多。作者在选取菜肴时,既注重大菜的介绍,也没有忘记挖掘朴素的小吃。

就像小时候我们经常吃的油炸洋芋片片,书中专门做了介绍。这是一道非常朴素的小吃,它的制作很简单,原材料又很不起眼,就是普通的土豆。把切成薄片的洋芋用开水捞过晒干,用油一放撒点盐,就是家里过年摆上桌的待客佳品了,就相当于家用版的虾片。

有小吃当然也有大菜。紫阳最著名的,就是紫阳蒸盆子。作者李胜璋把这道菜放在了重中之重、宴席头牌,第一个先介绍它。

在产品介绍中作者写道:紫阳蒸盆子是最早发源于汉王镇的汉族菜品,创始于西汉年间。说是刘邦来到紫阳下湾筑土为城,由于军队第二天一早就要开拔,当地士绅聘请的厨师,只好将母鸡、猪蹄、莲藕、墨鱼和黑木耳等加入调料,放入大乌盆中大火蒸制。没想到做的非常成功,士兵们闻香而醒,狼吞虎咽,把菜吃了个精光,从此这道蒸盆子就流传下来,成为紫阳人除夕团圆饭中的压轴菜。

作者写的非常精彩,描绘的栩栩如生。可是我却有一个疑问:西汉时期,闭塞于秦巴山间的紫阳人家中,真的会有墨鱼吗?

众所周知,墨鱼是海产品。西汉时期,作为闭塞之地的安康人家,怎么会有海产品呢?

紫阳人做蒸盆子,为什么要用到墨鱼呢?

其实紫阳人做蒸盆子用的是墨鱼干,是晒干的墨鱼。制作的方法,是用蒸的方法,把能够找到的名贵菜肴汇于一盆进行蒸制。

这种蒸制的方法,跟广东盆菜颇为类似。只不过,广东盆菜的原材料大多为海产品,而紫阳蒸盆子却只有一个海产品即墨鱼干,其他的都是安康本地所能够找到的普通材料。

虽然没有考证,但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设想:其实紫阳蒸盆子,是明清之际移民到安康的广东沿海人,因为思念家乡的美味菜肴,而运用安康当地所有的普通食材,加入当初离开家乡时带过来的一点墨鱼干,而制作成“广东盆菜”,来聊慰乡情。后来流传开来,就演化成了紫阳蒸盆子。

紫阳蒸盆子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作者李胜章采纳了起源于西汉为招待刘邦而产生的菜品这种说法,这也是目前的主流认知。但我觉得这种说法的确有瑕疵,有逻辑矛盾:西汉时期闭塞的安康人家怎么可能会有墨鱼干这种海产品呢?

特别希望有关的专家学者,能够尽快地做出考证,解答这一疑惑。

说了一点题外话,说回《紫阳味道》。这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的人文性。作者不仅注重菜肴本身,更注重制作它的人和品尝它们的人。

3.结构严谨,注重饮食的人文性

作者用了两部分来介绍厨师。第三部分专门写餐饮人风采,介绍了紫阳的九位餐饮业大厨,和他们了不起的手艺。而第五部分名厨名菜,则介绍了六位名厨和他们制作的名菜,其中就包括毛朝军大师制作的紫阳莲蓬鱼。

厨师是点石成金的人,是精美菜肴的制作者,亦是名品菜肴的灵魂。没有他们,就没有这些菜肴。尤其是制作地方菜的名厨们,他们在历史的传承中大胆创新,代代相传,使地方菜得以不断发展。

有做菜的人,就有品尝的人。作者在第四部分饮食文苑中,就引用了文人骚客在品尝紫阳佳肴后,写下的散文诗歌等若干篇。读后让人口齿留香,引人遐想。

这种方式,其实是作者搭建了一个平台,让做饭的人和吃饭的人得以交流和共鸣,也是雅事一桩。

读李胜璋的《紫阳味道》,是一种高级享受,既富有精神世界的思考,又有感官的愉悦和享受,真是一本好书!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