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在杀潘金莲时,为何要扯开她的衣服,露出胸脯

沈嫣然 2024-06-20 06:04:40

千人千面,本文为作者自行解读,仅供参考

武松杀嫂的情节,一直是《水浒传》备受关注的桥段。

他先是揪住潘金莲的头发将其掼倒,继而扯开她的衣裳,剜心取五脏祭拜亡兄武大郎。

这一连串的细节动作,究竟有何深意?是盛怒之下的鲁莽之举,还是别有用心的精心设计?

武松自幼与哥哥相依为命,情同手足,得知兄长猝死,悲痛之余,他并未被情绪冲昏头脑,而是冷静地开始查明真相。

“嫂嫂,我哥哥端的甚么病症死了?”面对武松的询问,潘金莲答道:“你哥哥害了心疼病症,吃了药不能好,不幸死了。”

武松听罢沉吟不语。

他心知哥哥身体一向健朗不会无故得病,再联想潘金莲的种种劣迹,他断定此事必有蹊跷。

“却赎谁的药吃?”

药贴还在这里。

“却是谁买棺材?”

王干娘。

“谁来扛抬出去?”

何九叔。

潘金莲一一作答。这三问直接找到了证据、证人和线索,不说武松破案有多牛,只是施耐庵经历的太多了,细节拉满。

为求慎重,武松并未贸然兴师问罪,他先是守灵、设祭,表达手足之情。继而暗中走访邻里,打听武大生前起居,又请教仵作何九叔验尸经过。

武松首先找到何九叔,逼问他验尸的经过。何九叔供认,武大的死状诡异,七窍流血,明显是中毒身亡,他还交出了西门庆贿赂他的十两银子。

武松又请教帮武大捉奸的郓哥,得知潘金莲与西门庆早有奸情。

经过缜密调查,武松掌握了大量证据:武大系心疼而死实为鸩毒、潘金莲与西门庆早有奸情、何九叔受贿隐瞒尸检结果……

种种线索,都带领着武松找向那个令人心惊的真相,至此,武松已然洞悉案情真相。

面对兄长的冤屈,他没有失控,而是思索如何讨回公道。这种临危不乱、明察秋毫的表现,充分体现出武松的冷静理智。

在悲痛欲绝之际,武松化悲愤为力量,以惊人的意志力控制住情绪。他不为私仇而鲁莽行事,而是步步为营,为讨回公道做足准备。

这一点,远非一般人所能及。

纵观武松查明真相的过程,处处可见其缜密的思维和惊人的洞察力。他审时度势,不为情绪所惑;抽丝剥茧,还原案情真相。

可能我们以这样的视角进行分析时,大家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武松的冷静,因为剧情演绎出的结果,能够帮我们证明。

但当我们以观众视角,跟着剧情、跟着故事线往下走的时候,其实很难拥有这样的上帝视角,毕竟当局者迷。

所以,施耐庵在描写武松这一系列行为的时候,对细节的刻画可以说是入木三分的,不管是他通过潘金莲的言辞做出的推断,还是在寻求证人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反应,都是很真实。

当读者接收到这些真实的反应之后,就很容易把自己带入进去。

注意,这里我们分析这些并不是跑题了,这跟我们最后揭开“武松撕开潘金莲胸衣”这个行为的谜底,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此处暂且卖个关子,咱们先往后看。

证据到手,武松迫不及待地来到县衙告状。然而,现实远比他想象的残酷。

知县听完他的陈述,冷笑道:“捉奸见双,捉贼见赃,杀人见尸。如今只凭你两个证人,就想定他人的死罪,未免太武断了吧?”

原来,知县早已被西门庆收买。

武松不死心,又向知县呈上两块焦骨和何九叔收受贿赂的银子。知县无法再狡辩,却也不愿立案,只得以“从长计议”搪塞武松。

在官府的推诿和西门庆的威逼下,武松深感正义难伸。

“天若有眼,何不开眼?地若有口,何不言语?”面对如此不公,武松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力。他终于意识到,在这个黑白颠倒的世道,要靠官府主持公道,无异于痴人说梦。

思前想后,武松下定决心,要自己动手为兄长报仇。

武松来到潘金莲家中,还叫上了街上有头有脸的一些老板们,这些老板也没想太多,以为是武松为了祭奠大哥,专门摆的酒席。

其实不然,武松是想找一些见证者。

盛怒之下的武松,还是没有丧失理智,他先是拆穿了潘金莲的所作所为,然后又逼她签字画押,至此事情的真相已经水落石出。

你看,武松其实一点也不莽,这一步其实至关重要。

一来是还哥哥一个清白,让大家知道事情的真相,现场又有这些老板们作为见证人,他们的人脉极光,很快这个消息就会传出去。

二来,当这个事实传出去之后,武松的报仇动机就出现了,即便是被官府抓住,他也有了自己的立场,在当时可能罪不至死。

众人一片哗然。有人说:“早就知道他们有奸情,想不到竟然下此毒手!”有人说:“真是天理不容,死有余辜!”

潘金莲见事已至此,也不再狡辩,只是跪地求饶。武松怒喝一声,说:“今日我就要替天行道,为我兄长报仇!”

说罢,武松抽出腰间尖刀,揪住潘金莲的头发,将她掼倒在地。潘金莲吓得魂飞魄散,连连告饶,却被武松一脚踹开。

武松骑在潘金莲身上,扯开她的衣襟,露出胸脯。他高举尖刀,狠狠剜向潘金莲的心口,鲜血迸溅,染红了他的衣襟。

武松并未就此罢手。他取出潘金莲的心肝,放在武大灵前,以告慰亡魂。继而,他手持尖刀,赶往西门庆家中,将其斩于狮子楼前。

在一片惊愕和悲戚中,武松收起尖刀,来到县衙自首。

至此,武松的复仇计划,已经完成了一个闭环,我们也可以开始分析,为什么武松一定要撕开潘金莲的胸衣。

首先,这个细节绝非施耐庵偶然为之。

纵观武松复仇的全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他虽然行事决绝,却也颇具心计。这种粗中有细、刚柔并济的性格,正是施耐庵所着力刻画的。

细想武松的性格,他绝非好色之徒,他曾在潘金莲赤裸裸的勾引下,仍能坚守道德底线,可见其心志之坚定。

那么,他在行凶时撕开潘金莲衣服,就绝非出于情欲的驱使。

有人说,武松是在发泄心中的愤怒。潘金莲不仅毒死了他的兄长,还三番五次地勾引他,玷污了他们兄弟之间的情谊。

撕开她的衣襟,是武松羞辱她的一种方式,也是他泄愤的一种发泄。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水浒传》中写道:“那妇人见势头不好,待要挣扎,被武松揪住头发,扯翻在地,骑在身上,扯开胸脯衣裳。”

可见,武松对潘金莲的恨之入骨,下手之狠,用心之毒。

但是,将撕衣服看作单纯的泄愤,未免有些肤浅,在我看来,这个细节还有更深层的意味。

在古代,撕开别人的衣服,尤其是妇人的衣襟,是一种极大的羞辱。因为“衣冠”二字,本就代表着体面和尊严。

武松以如此残暴的方式撕开潘金莲的衣服,是在赤裸裸地侮辱她,羞辱她。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可能:武松撕开潘金莲的衣服,也可能出于一种下意识的冲动。在盛怒之下,人的行为往往不受理智控制,而是凭借本能驱使。

武松憎恨潘金莲入骨,在情绪失控的状态下,撕扯她的衣服,也属正常。

因为在古代,剖开罪犯的胸膛,取出其心肝,是一种极其残忍的处决方式,通常只有罪大恶极之人才会受此极刑。

而且,若不先撕开衣襟,就贸然剖心,未免有些突兀。从这个角度看,撕衣服的动作,更像是剖心这一连串复仇行为的前奏,是一种铺垫和衔接。

这类复仇、虽是书中常见情节,却也常以“剖腹剜心”四字带过。但施耐庵却不是这样的,在《水浒传》中,我们还是能够寻得几处细节。

比如林教头杀死陆虞侯之前,也是先扯开衣服,再把尖刀向心窝里一剜。

花荣虽然是直接拿刀去刘高心窝里一剜,便把那颗心献在宋江面前。不过,刘高的衣服早就被剥给了宋江穿,算来这套手续还是没少。

这个时候我们在回到前边所说的“细节”问题,其实就很容易明白了。

施耐庵的小说之所以好看,就是因为这些细节描写足够真实,足够让人有画面感,仿佛自己就置身于故事情节当中。

这个细节的出现,彰显了作者施耐庵高超的写作技巧。他没有简单地写“武松杀了潘金莲”,而是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撕衣、剖心的过程。

没有这个细节,武松的复仇就显得单薄而苍白。

由此可见,武松撕开潘金莲衣服这个细节,绝非无足轻重的小动作,而是整个复仇过程中一个意味深长的关键。

正是这种种细节的累积,才使得武松这个人物如此丰满而立体,也使得《水浒传》成为一部不朽的经典。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