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来帮忙#
经费保障是公安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支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从“统一分配”到“分类保障”全面落实的发展。截至2022年,全国警察数量超过230万,居世界第一,庞大的警察队伍对公安经费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2023年全国厅局长会议强调,要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健全与国家安全体系、社会稳定体系和公共安全治理体系相适应的三大职能体系,这一切都离不开公安经费的保障。同时,建立事权与财权相一致的公安经费保障体制也是深化公安改革的重要举措。然而,随着社会治安形势日益复杂,警务警情日益繁重,财政政策紧缩和安保任务与日俱增使公安经费保障面临严峻挑战。
由于财政政策紧缩,基层公安机关的公用经费逐年压减,办案经费保障面临压力。以济南市公安局某区分局为例,尽管2019至2021年经费总额有所增加,但实际用于办公和办案的经费却呈现逐年压减趋势。与此同时,虽然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单案件成本有所下降,主要得益于雪亮工程、智慧安防小区等项目的推进,在提升公安机关社会管控、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办案数量的增加,办案总成本却在上升,形成了财政资金紧缩与办案成本上升之间的矛盾。分析其支出结构可见,业务消耗费、办案差旅费和司法鉴定费是主要支出项,三者合计占总支出的42%。
随着重大安保和维稳任务不断增加,执法执勤车辆的维护费用逐年攀升。尤其是燃油费用居高不下,基层车辆普遍超期服役,故障率较高,导致维修和保养成本持续增加。商业用电费改革对公安机关影响较大,特别是指挥中心和驻外派出机构的电费支出不断增加,这使得业务用房的消耗费用不断攀升。在涉案财物管理方面,涉案扣押车辆的保管和维护费用也给基层公安机关带来了较大压力。尽管各地早已启用信息平台,提高了涉案资金和保证金的管理效率,但涉案扣押车辆的维修、保管及停车场租赁费用仍由基层公安机关承担,进一步加重了其财务和人力负担。
基层公安机关亟需加大对警用防护装备的投入,确保执法人员在日益复杂的执法环境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安全保障。随着高科技犯罪频发,公安机关在破案工作中面临更为复杂的技术挑战。然而,现有的警用装备普遍老旧,性能较差且数量不足,极大地制约了办案效率。尤其是防护装备如防弹衣、防刺服、防暴头盔、防爆盔甲、防弹盾牌、防爆服等,因使用年限问题必须定期更替,但由于经费紧张,这些装备的更新换代速度远远滞后于实际需求。辅警人员的防护装备经费严重不足,致使基层公安机关单警装备无法完全满足实际的工作需求,进而增加了执法风险。
公安机关在维护政治安全、推进平安建设等方面面临新的任务与挑战,须加强对全国经费保障工作的统筹规划,确保与国家发展目标同步推进。坚持党政逻辑,确保经费保障体制与新时代国家战略目标和公安工作需求紧密衔接,特别是“以人民为中心”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等要求,围绕党中央的指示落实改革措施,推动完善制度机制。立足国情,全面考虑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体制性障碍等因素,确保公安经费保障与国家财政政策协调统一,合理分配经费资源。稳步推进推进改革,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同时既要敢于创新、解放思想,也要避免脱离实际。
财政逻辑是推动党政逻辑意图落实并促进公安工作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国家明确提出构建适应现代治理体系的财政制度,并强调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财政体制。公安经费保障体制作为财政体制的一部分,致力于完善公共财政职能,理顺财政分配关系,确保财政投入适度增长,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改革需要与国家财政体制改革方向保持一致,确保公安经费保障体制健康发展。同时,应统筹规划资金投入,确保与财政收入预期相匹配,考虑中央和地方财政承受能力,调动各方积极性,平衡各部门的意见和利益,最终实现公安经费保障的可持续发展。
公安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是深化公安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帮助公安机关更好履行政治与社会责任,还为推动公安改革提供支持。加强公安管理体制与经费保障体制相协调,确保地方公安机关在接受地方政府领导的同时,也能在指挥与经费投入上得到上级公安机关的支持。合理划分公安事权与支出责任,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步调一致。推动科技与公安经费保障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提升管理效率及保障水平,同时整合跨部门、跨警种的资源,实现财政投入的最大效益。借助社会力量、加强警企合作、创新思维模式,最终实现公安经费保障体系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