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调中国评级展望至“负面”,惠誉也不是第一次干这种事了

方觉时 2024-04-11 00:47:29

继穆迪之后,惠誉也不约而同的下调了中国的评级展望。

2024年4月10日,国际知名评级机构惠誉国际信用评级公司发布了一份引人注目的报告。该报告维持了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但出人意料的是,它将中国的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这一消息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市场的广泛关注,受此影响今日投资市场大幅下挫。

无独有偶,在今年3月初另一家知名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同样将中国的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为“负面”,并且穆迪在后续的报告中还提出,中国可能会出现经济增长、推进改革、市场稳定的政策“三难困境”局面。

再结合如今惠誉也同步下调中国的评级展望,难道真如惠誉、穆迪所言,进入2024年后我们将迎来一个更悲观的未来?

惠誉国际信用评级公司作为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其发布的评级报告往往被视为市场重要的参考指标。

此次报告虽然维持了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但评级展望的调整却无疑给市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评级展望的调整通常意味着评级机构对一国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信用状况持有较为悲观的看法,这往往会对该国的国际融资环境、汇率稳定以及投资者信心产生一定影响。

那么,惠誉为何会做出这样的调整呢?

从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惠誉主要关注了中国财政可持续性问题,从财政赤字、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平台债务等角度提出了风险上升的担忧。这些担忧并非无的放矢,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财政压力确实在逐渐增大。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信用状况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

对此,中国财政部表示遗憾,并认为惠誉的评级方法未能有效前瞻性反映中国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对推动经济增长、进而稳定宏观杠杆率的正面作用。财政部强调,中国政府一直坚持统筹兼顾支持经济发展、防范财政风险和实现财政可持续等多重目标,根据形势变化,统筹需要与可能,科学合理安排赤字规模,保持赤字率在合理水平。

再者,虽然惠誉评级有其专业性的一面,但是也只是作为一个参考而已。早在2009年惠誉就曾把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指标从“安全”调整到“破产”,可惜历史的发展并未能如惠誉所愿。

惠誉2009年5月24日发布最新研究报告《中资银行:在实体经济疲弱的环境下信贷规模激增值得关注》,报告称,中国银行体系正发出初步的警示信号。同年,2009年7月4日惠誉国际评级公司更是把中国宏观经济风险评级的指标从“安全”降至和破产的冰岛同级,他们担心“中国经济刺激计划未来的损失要远大于预期,届时,中央和地方政府最终愿意或能够承担多大的损失尚不清楚”。

此外在2011年4月13日,惠誉将中国长期本币发行人违约评级(Issuer Default Rating)展望从稳定降至负面,长期本币发行人违约评级被确认为‘AA-’级。

当时惠誉认为,2010年中国的住宅建设占GDP之比高达10%,且呈现上升趋势,是房地产行业出现一些过剩的信号,银行系统面临的风险敞口有可能比行业分类数字显示的还要大。

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主权信用评级并不是衡量一个国家信用状况的唯一标准。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政治稳定性、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同样重要。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信用状况并非如惠誉所描述的那样悲观。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潜力,政府也拥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来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惠誉评级调整可能带来的影响。

短期内,这一消息可能会对中国的国际融资环境产生一定冲击,投资者信心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但长期来看,这并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前景。相反,这可能会促使中国政府更加注重财政可持续性问题,加强财政管理和风险防范,推动经济实现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

总的来说,惠誉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虽然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和担忧,但这并不足以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

我们应该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这一事件,既要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也要看到中国政府的积极应对和有力措施。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和期待,相信中国有能力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实现更加繁荣和稳定的发展。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