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汉字真的走向拼音化,对中华文明的损害将是空前巨大的:
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很显然即使标注每个字的声调,右边的那段话仍然很难以理解;而现代生活中的各类词汇术语成千上万,如果全部进行拼音化处理,因为有同音字的缘故,所以必须再创造海量的新词汇,大大增加需要记忆的数量。
然而,这只是最表层的负面影响,长期来看还会有更深远的副作用: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间的差异巨大,口音也不尽相同;同样是中文,闽南语和官话的差别极大,晋语和粤语听不懂的人完全会觉得这是两种语言,而官话之间也有区别。那么问题来了,按照拼音文字的标准,各大方言(也包括不同官话)的书面呈现会是怎样的场景呢?通过下面这个例子就能明白了:
同样是“你好”,方言间的发音就大不相同,同时按照表音文字的方法,书面呈现也必然不同,方言之间的关系只会越来越疏远,最终演变为类似英语、西班牙语、法语之间的关系,变成同一语系的不同语言。如果真的走到这一步,各地对统一国家的认同会自发的下降,这很难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那让全国都说普通话,是不是问题就顺利解决了呢?
这看似有一定道理,不过其实一切没那么简单。因为在不同的地域人文环境下,口音到最后还是必然出现分化,强行弥合有一定难度。再退一万步讲,就算勉强将汉语的所有发音都统一成普通话,但汉文字作为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内核凝聚力,不是拼音文字所能够轻易替代的,这种意识是潜移默化的。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因此无关乎发音甚至语系,即使是蒙文、藏文、维文等少数民族语言,最终都可以与汉字兼容,乃至演变为“特殊的方言”,这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进一步融合,同时又保留了不同群体的方言特色。这个逻辑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形成了一种极强的文化向心力,正所谓书同文:
最终,这种文字的意义超越了地域与族群的界限,最终使天下有了共同的文化记忆;战国七雄之间,语言与文字皆不同;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至少书面能够互通,这种模式既保存了语言多样性又能最大程度凝聚国家,使古老的中国在两千多年里一直维系着统一,而非如欧洲一般邦国林立。
汉字的信息量密集度,远远超过任何拼音文字:
这种特质使之能够简洁又充实的表达各种场景,没有繁复多余的词串;同时它的自由组合度也极高,常伴有一字多义;总之,汉字所蕴含的信息量,超过拼音文字一个维度。或者更进一步的说,汉字理论上可以兼容世界上一切拼音文字,只是目前我国使用罗马字母对其进行注音而已,如果在未来适当的时机下,汉字体系完全可以推广到全球范围,因为它是世界现存最成熟的表意文字。
所以,汉字与汉语(普通话)完全是两个概念,后者只是当前我国的标准口音,很可能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前者的意义才是更为辉煌的,我们甚至应该感到庆幸汉字没有走向拼音化,否则我们的文明发展成什么样子,恐怕真的很难说。
想将汉字拼音化的人一定是崇洋媚外的人
扯淡
没有汉字咱们应该跟欧洲一样变成上百个国家吧。
是哪个老贼说的,滚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