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治国大才,秦国的商鞅、魏国的李悝、明朝的张居正,他们都使国家富强过,才能自不必说,但是从未有一人超越管仲。《论语》中孔子就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意思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一切,人民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管仲要满足齐桓公整治鲁国的心愿,他没有走寻常路,不是整军备战,而是改穿衣服。管仲在鲁国待过,鲁国盛产粮食因而得以养兵,因此实力不弱。但鲁国养蚕丝织也很兴盛,很多百姓依赖织绨(ti)料谋生,只要齐国上下都穿绨料做的衣服必然会刺激鲁国臣民大力养蚕丝织。因此上到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下到官差仆役都穿绨料做的衣服,齐国人喜欢跟风凑热闹,文武大臣和普通百姓以为时尚,便都跟着穿起来,一时间男女老少都以穿鲁国绨料做的衣服为荣,这样迅速掀起的一股风潮使齐国对鲁国绨料的需求量激增,绨料的价格猛涨。巨额的利润使鲁国人疯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资本只要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就会铤而走险,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就会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
绨料巨大的利润使得鲁国百姓纷纷养蚕丝织,原来种地的农民把种庄稼改为种桑树,原来就养蚕丝织的更是加大了生产规模,鲁国上下不清楚也不想想清楚齐国突然间就穿绨料衣服是何故,反正大干快上,能赚钱就行,这泼天的富贵把鲁国砸懵了,放眼望去田间已不再有粮食,都是成片成片的桑树林,城市里到处都是丝织作坊,这个恶果就是鲁国粮食产量大幅下降,但鲁国人想的很天真有钱了还能买不着粮食嘛,但是没想过有粮不卖的情况。一年以后,在管仲和齐桓公的密谋下,他们知道收网的时候到了,因为这已经到了粮食快要收获的时节了。一天的早朝,齐桓公穿上了本国产的帛布衣服,并且还让上朝的大臣也穿本国产的帛布衣服,接着下令全国,鉴于国家资金流失严重,从即日起,国人不能穿绨料做的衣服,尤其是鲁国产的绨料衣服,违令者斩,不允许和鲁国做生意,禁止卖粮食给鲁国,违令者斩。这道诏令措辞严厉又事发突然,让齐国百姓一时感到茫然,好在穿衣并不是什么要命的事,换就换了,但是鲁国的日子就遭殃了。鲁国人囤积了大量的绨料,现在多数成了废品,农民种植的桑树生产的蚕丝因需求锐减砸在了手里。过去赚的钱本以为可以拿钱去齐国买粮,但是齐国断绝了和鲁国的贸易,从地缘上看,鲁国周边都是小国,粮食能自给自足就不错了,那还能拿出多余的粮食卖给鲁国呢,庄稼不同于别物,哪能说长就长出来,只能等到来年播下种子以待收成,但人怎么能等一年再吃东西。双重打击下,鲁国人民又疯了,只不过这次是饿疯了的,粮食价格每天都在涨,像极了国民党统治时期恶性通货膨胀导致物价飞涨,粮食价格在几个月的时间暴涨了一百多倍。但是粮食总会被消耗完,粮食没有了,鲁国开始了大饥荒,开始挖野菜吃树皮,这也不管用很快就饿殍遍地了,鲁国人不得不冒杀头风险偷渡到齐国,希望能吃上饭。
这种情况持续了近一年,鲁国满目荒凉,饿死者不计其数,有至少一半鲁国人沦为了齐国的奴隶。鲁庄公终于挺不住了,不得不向齐桓公表示臣服,以求齐国施舍点粮食。国家之争并不仅仅是军事与军事的对抗,也是国策与国策的较量,管仲通过经济手段牛刀小试,迫使鲁国臣服,那么接下来就是让齐国称霸了,称霸必须有雄厚的国力,所谓发展是硬道理,但要想发展必须先稳定政局,稳定是发展的关键。为避免大臣弑君破坏稳定,管仲提出尊君口号,这是最早的君主专制思想。周朝建国之初,即确立了以血缘纽带为核心的宗法制度,以此作为维系政权稳定的基石,通过将官职与爵位世代相传,确保了贵族阶层的持续影响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贵族集团逐渐壮大,形成了复杂且根深蒂固的势力网络。当贵族对君主产生不满、心怀怨恨或是为了家族的利益,弑君事件便时有发生,严重威胁到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此外,贵族集团往往各自为政,忽视中央号令,导致政令不通,国家治理陷入困境。因此,管仲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国家的强盛,必须先强化君主的权威。君主作为国家的象征,唯有其权威稳固,才能保证政令畅通无阻,国家法律得以有效执行。普天之下,财富、土地、人口都可以分享,唯独权力不可以,一旦沾染难以戒除,管仲想削弱贵族的权力,十分困难。因此管仲维持了君主和贵族共治的局面,通过权力置换达到平衡,管仲在后来军事建设上设置上中下三军,最精锐的上军有国君统帅,中军和下军由国、高两氏贵族统治,同时在政府部门增加官僚,提拔非贵族的人,温和的削弱贵族,总体上使得齐国政局持续稳定。管仲担任国相期间,齐桓公基本上做了甩手掌柜,这期间管仲划分了君权和相权,国君是国家元首,是实际的统治者,国相是大管家,总理一切政务,国君非必要不插手具体政务。这样管仲就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管仲认为发展经济最重要的是使用“财政”和“税收”两个工具,财政是花钱的,政府工作、军队征伐、公族贵戚、国君日常开销、水利工程、道路交通等等都需要财政的支持,税收是国家的收入,但是收税不可收的太狠,否则横征暴敛容易激起民变。具体政策就是:农业上,实施“相地而衰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周朝建立以来一直实行的是公田制,土地归天子、国君和贵族所有,普通百姓是没有土地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诸侯国开疆拓土,产生了大量的土地,于是这些还没来的及分配的土地被私人开垦了,但是由于私田不被承认因此不能纳入国家税收,国家财政就少了这样一个重要来源,因此有必要将其纳入国家税收体系中。实行平仓制度,粮食收成受自然环境影响大,雨水充沛则粮食丰收,粮食丰收了商人收购粮食时趁机压低价格,导致农民来年种植粮食积极性下降,遇到荒年就要忍受饥荒,所谓“谷贱伤农”。管仲采取粮食丰收时由政府按照市场价格购买粮食,充实府库,不使农民赔本,遇到荒年再由政府抛售粮食,抑制商人投机倒把。这样的调节稳定了粮食生产,达到了平抑物价的目的,增强了国力。大力推行货币政策,货币是金融政策的最重要工具,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最重要手段。管仲认为“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大体的意思就是采用货币政策,以此调动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控制货币发行量,估计全国所需的货币量,以此为准铸造货币,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能力强的人比能力弱的人占有更多的社会财富,资本的马太效应必然导致贫富分化。因此国家必须干预经济,抑制豪强,减少土地兼并,破除豪强大户对经济的垄断。将盐、铁收归国有,建立国营经济,同时将矿产森林资源国有化,而且政府还尽量解除贫农对豪强的债务,鼓励农耕,这样限制过高收入、提高中低收入,缩小了贫富差距。
在管仲的努力下,齐国有了充实的经济基础,并且在盐、铁、粮食储备等战略物资上取得压倒性优势,这时候就要发展军备了,管仲在军队编制上建立了三万人的常备军分上中下三军,同时还有十万人的预备部队,这样齐国可以动员的兵力达十三万,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是非常庞大了,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多年来富国强兵的梦想已经实现,接下来就是以“尊王攘夷”的名义,称霸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