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聊电商平台的仅退款。
我本人不是做电商的,对于仅退款的设计我不表态。
作为一名消费者,我也从未使用过这项功能,今天仅仅是给大家分享它背后的一些故事。
“仅退款”是2021年出现在电商平台的一项售后服务,即满足一定条件,消费者就可以申请“只退款不退货”。
到了2024年,仅退款”已经成为各大电商平台的标配了。
咱们老百姓最不缺的就是聪明才智,和仅退款规定随之而来的,是一些恶意退款。
网上随处都可以搜到“仅退款教程”,在一些群里有专门的仅退款技巧分享。
据说还出现了“代退款”业务,有大神帮助客户申请仅退款,退款到账后双方五五分成。
这一系列的操作被称为薅羊毛。
问题是薅的人多了,薅的时间长了,羊会受不了的。
久而久之,羊群们哦不 商家们,一般会采取两种手段来防薅:
一是寻求平台申诉。
对于有争议的“仅退款”订单,平台提供的有申诉渠道。但商家们反应说这些申诉“基本上都通不过”。
因为“仅退款”是平台主动提供给消费者的一种选择,有点儿鼓励消费者使用的意思。既然鼓励仅退款,那么申诉成功率就不会高。
申诉走不通,部分商家只能转向诉讼。
有人统计了约4600份判决,发现商家能够胜诉并拿回诉讼全部费用的比例,不足25%。
原因是法院判决认为,双方既然选择了该平台进行交易,就应当认定大家都同意这个平台的规则与纠纷处理方式。
那么平台依据规则做出的仅退款决定,商家就应当履行。
消费者的仅退款是因为平台“介入并同意”,所以消费者免责,商家想要追责只能找平台。
所以,商家起诉消费者的仅退款胜诉率不高。
面对这些困难,电商们没有妥协认栽,还是那句话,方法总比困难多。
接下来,就是我今天要聊的电商自救、反击的故事。
各大平台的部分电商们,成立了全国范围内的电商互助会,要用最原始的办法——直接上门,去找消费者要回钱或者要回物。
互助会成立的初衷有两个:
一个是电商们确实想要追回自己的财或者物。据说有人网购几千块钱的沙发,都成功的仅退款了。
这羊毛薅的太大、太肉疼了。
另一个原因是商家想要出口恶气。
这类纠纷一般都是小件商品,像什么手机壳、太阳帽这类,货值几块几十块钱的东西。
用电商的话说,“这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这是原则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电商互助会一拍即合的就成立了。
互助会具体的流程是这样的:
商户提交自己真实的个人信息和经营证明,就可以成为互助会的一员。
每位互助会成员,需写明自己的“可互助区域”。比如我,我住在郑州,我会注明我的互助区域是郑州。
当一位北京的商家,遭遇了河南郑州的一名消费者疑似恶意的“仅退款”时,他就可以通过互助会资料匹配到我。
然后委托我在同城,帮助他直接上门去追回货物或者货款。
这有点儿那个解决网购纠纷最后一公里的意思。
这里提一嘴啊,在行动之前互助商家之间会签订一份“委托授权书”。授权后,求助的商家开通一个“子账号”,让“接单”的商家登陆他的店铺后台,查看订单相关信息。
这样就顺理成章地获得了买家的电话和地址。
这么复杂的绕了一大圈的原因,是因为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法律规定,如果消费者未明确同意将其个人信息提供给第三方,那么商家之间共享个人信息可能会构成违法。
所以,互助商家们需要规避法律风险。
电商们这么高的法律意识,估计都是打了很多官司打出来的经验。
客户信息拿到了,接下来,接单商家就得开始干活了。
怎么干这个活,也是有方法的。
接单商家要先打电话给仅退款的消费者,解决不了的再上门。
打电话的时候,尽量使用本地号码和本地口音,语气要和善,可以对消费者说“你是不是不小心点了仅退款呀?”。
这是要给对方一个台阶下。
如果对方不吃软的或者是不接电话,这时候,接单商家就要上门了。
上门要全程录像,能解决的就罢了。解决不了的选择报警,让第三方介入调解。
如果这些方法都用过了,钱或者物还是没要回来,那么这个互助就到此为止。
接单商家的任务完成,后续咋处理,交还给派单商家自己决定。
就以上这套互助模式,据说在几个月时间内,参加互助的商家已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区域。
注册成员达两万余人,每天的求助量近1000单。
效果也是立竿见影,据说目前已成功追回了货款近5万笔,平均一个商家追回了2.5笔。
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
像我这种吃瓜群众,第一次听说还能这么干的时候,还觉得挺有意思。
瓜吃完,在回味的时候,会发现这是一种恶。
这种恶,细思极恐。
纵容恶事成风的平台和制度,在整个过程中挣得盆满钵满;
其中的个体,商家和消费者互相戕害,生态越来越差。
最后的结果是每个个体,都有责任让自己做一个“聪明人”或者狠人。
否则,就是弱肉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