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不及身?谈谈星巴克的生意经

恨寒聊财经 2023-06-11 01:15:01

这年头,不卧底都出不了大新闻。

这一次摊上事的是一直以“高端”定位的星巴克。

事件起因是,在今年10月底到11月中旬,记者在无锡星巴克两家门店卧底调查发现,星巴克存在使用过期原材料、私换标签、报废糕点再上架等问题。

至此,3次抢占热搜头条、人民日报犀利点评、被约谈,你以为星巴克要完了?其实不然。在危机公关上,星巴克可能比你想象中布局的早,“用户养成”所带来的品牌归属感构筑起的护城河比想象中要坚固。

与之齐肩的还有其“变通”能力,这不仅是星巴克商业模式的精髓,往深了说是其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体现的创新能力,它注定了和特斯拉一样,虽被质疑却依旧是行业引领者。

变通与品牌价值,星巴克立身之本

群雄争鹿,强者胜。星巴克的“变通”能力体现在每一次的市场预判中。

在疫情之后,星巴克并未像其他门店那般等待,而是先走一步:重组。关闭部门传统咖啡馆,增加汽车餐厅、星巴克Pickup门店等,比如,在美国市场开设了554家结合店内座位和免下车服务的新店。

与之步调一致的是,顺应中国餐饮行业线上转型,上线专星送和啡快服务,打通微信、淘宝等多个第三方平台,巩固市场地位。

要说如何打造全球化品牌?与中国本土品牌相比,显然,国外品牌深谙此道。

其核心要点不过是品牌价值的输出。在保持产品竞争优势的基本上,强化企业文化、品牌价值的培育,这背后带来的不仅是产品溢价,更是体现在每一次的品牌危机中。

这种打法,在星巴克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方面,品牌调性渗透。进入中国市场第一步,先把人设给立起来,从一、二线城市为中心的选址,居高不下的定价策略,现代简约的装修格调到咖啡文化的输出,营造了其别具一格的文化氛围。

在经过二十多年的熏陶下,高端、品味、中产阶级的定位与星巴克的品牌形象早已捆绑一体,这也为其捕获了一群精英阶层的核心消费群体。无形之中,“高价高质”也成为星巴克在中国消费者的认知,甚至成为某一时刻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标尺”。

另一方面,“用户养成”的品牌归属感,这也是品牌价值培育最为核心的一环。

要想打造一个走进用户群体的亲民形象,不是一蹴而就。从2008年开始了,星巴克就已然开始计划,上线一个“My Starbucks Idea”网站,旨在收集用户意见,改善产品及其服务。

让品牌与用户直接交互联动,体现了品牌的活力和温度。此举不但拉升用户好感度,还能让品牌时刻把握市场动向,反向市场调研,可谓是“教科书级”双赢品牌塑造战略。

在这过程中,星巴克文化所体现的包容、尊重在市场培育中不断沉淀,占据用户心智,可以说,从印象养成、创造养成、互动养成到消费养成,“从娃娃抓起”也不过如此了。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2013年,星巴克被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媒体指责在中国谋取暴利,宰割中国消费者利益;2018年,星巴克咖啡致癌风波等危机中,一次一次得到用户的“维护”“力挺”,得以全身而退,也是一种本事了。

小编特意查看了星巴克的当日股价情况,也仅下跌1%,相比于中概股断崖式下跌,也算是温柔了。

虎视眈眈的中国,能否走出下一个星巴克?

在餐饮领域,食品安全注定是逃不过的话题。

显然,再怎么标榜“金标准”的星巴克也不是例外。

而这一次也并非首次,仅今年,星巴克就有两起商品过保质期事件被曝出,最近的一次还被行政处罚。此外,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星巴克投诉量累计达1253条,无一处理。

尽管星巴克在此次食品安全事件中,积极做出回应,强化下一步门店管理。但似乎低估了长期以来国外品牌针对中国市场的“两面派”做法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积压的情绪,比如,前不久加拿大鹅退货门事件。

如若星巴克不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对其在中国市场长期打造的品牌形象无疑是致命伤害。

更何况,近年来,国产咖啡品牌开始崛起,据IT桔子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咖啡领域相关项目融资事件共有15起,创业公司融资超过了60亿。这对星巴克的市场地位造成不少冲击。

不可否认,星巴克作为一个“外来者”,在某一维度上,改变了中国人对咖啡文化的认知,甚至形成一个圈层文化。在星巴克品牌发展的过程,将企业文化与咖啡文化融合,深耕并专注于咖啡产品创新与突破,通过品牌传达“社区归属感”“第三空间”等价值观,这一切都赋予了更具温度的品牌活力,这也是其成功的要素。

而相较于国内茶饮市场上,即便有中国老祖宗留下来的茶文化托底,却迟迟走不出下一个星巴克。在一众茶饮品牌中,我们看到以喜茶、蜜雪冰城等茶饮品牌也逐步出挑,却仍有一大段路要走。

不妨大胆一些,摆脱产品思维定式,不去扎堆奶茶、咖啡,好好融合茶与茶文化,或许更有出圈的产品优势。

尽管,中国的下一个“星巴克”还未出现,但市场瞬息万变,一切皆有可能。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