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生九子的传说最早可以追溯至西汉时期。
西汉经学家刘歆撰《西京杂记》,其卷二记载:瓠子河(今山东菏泽鄄城县境内)决口时,有蛟龙带着九子逆流而上,跳回河里,期间激起的喷流绵延数十里。不过,此时关于“龙生九子”的说法还比较模糊,未明确具体是哪九子。
直到明代弘治年间,“龙生九子”的说法才逐渐具体和明确。据明人一些笔记记载,明孝宗朱祐樘曾看到“龙生九子”,但弄不清九子的名字,就写纸条令中官拿去问内阁。
内阁大学士李东阳接到询问后,仓促之间不能确切回答,经多方打听后回复: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囚牛,龙种,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
睚眦,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
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
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
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
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
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
赑屃,平生好文,今碑两旁龙是其遗像;
螭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李东阳集文后稿》卷十二)”
龙生九子是中国古代传说,传说龙生了九个儿子,都不是龙,但各有不同。
长子囚牛,喜好音乐,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雕像。
次子睚眦,好勇斗狠,总是嘴衔宝剑,怒目而视,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以增加刀剑的威力。
三子嘲风,象征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常蹲在宫殿的屋脊上,有守护辟邪的寓意。
四子蒲牢,它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形象。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十分害怕鲸鱼,一但鲸鱼发起攻击,它就会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根据其“性好鸣”的特点,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
五子狻猊,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
六子霸下,又名赑屃,样子似龟。相传上古时它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治水成功后,夏禹就把它的功绩,让它自己背起,故中国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
七子狴犴,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图像,能明辨是非,伸张正义。
八子赑屃,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和碑座下的霸下相配。
九子螭吻,又名鸱尾或鸱(chī)吻,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之意。
后来,明代大文豪杨慎在《升庵集》中也记载了龙生九子,分别为赑屃、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趴蝮、睚眦、狻猊、椒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常用来表示极多,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龙生九子中的“九”应该并不是只有九种,而是很多的泛指,在九子之外还可能有其他龙子的说法存在。
不同版本的传说中,九子的具体所指也存在差异。这些传说通过口口相传和文学作品的记载,逐渐丰富和演变,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富有特色的部分,常被用来比喻兄弟性格各异,或象征各种不同的品质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