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于画,还是一个正在虔诚探求的人。”
——傅抱石
傅抱石 对弈图
1943年作 镜心 设色纸本
87.7×59.9 cm
【展览】「踪迹大化——纪念傅抱石诞辰120周年展」,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2024年11月7日-11月22日。
【出版】
1.《中央日报》(1946年10月27日),第54版。
2.《阅读傅抱石(增订本)》第42页,万新华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8年2月。
【说明】
1.邓苍梧旧藏。
2.黄维熊旧藏。
【来源】香港苏富比,2010年春季拍卖会,Lot767。
傅抱石《对弈图》(局部)
傅抱石的《对弈图》以宋人李公麟的铁线描技法,描绘了两位文人对弈和一位僧人旁观的场景。这种技法以其锋利的线条和明显的转折赋予人物以质感。在构图上,白衣文人位于前景,与墨青色文人相依,而淡墨色的僧人则独立一旁,形成了稳固的造型,使得白衣文人形象更为突出。尽管三位人物的色彩相近,但各有细微差别,从姿态上相互呼应,整体色调协调。画面中的旁观者僧人非常专注,傅抱石在刻画其眼神时特别用心。四周的枯树暗示了深秋或初冬的季节,这种表现手法称为烘云托月法,即通过四周的云彩烘托出月亮的轮廓。画面的主体集中在中部,而旁边的枯树林以苍劲的笔法描绘,进一步衬托出主体。
在人物画中,铁线描的运用严谨而精细,神态刻画入微,这些都是傅抱石1943年前后绘画的显著特色。画中一块横卧的石屏,文人坐在其上显得非常安逸。尽管整体画面描绘的是丛林中的景象,但几位文人的专注神情却给人一种恬静之感。傅抱石在1942年于重庆举办个人画展后,其人物画和山水画技艺日益成熟,风格愈发明显。这幅作品创作于1943年,曾在民国时期的《中央日报》发表,并被收录于《傅抱石全集》,是傅抱石人物画中的一幅可靠代表作。
——根据萧平采访视频整理
傅抱石《对弈图》出版于《中央日报》(1946年10月27日),第54版。
1943年8月7日,傅抱石精心经营完成《对弈图》:寒林中,三人围拢棋坪,两人捉对厮杀,青衣道人持盂拈子,身体向前微倾,全神贯注,仔细地推敲着;白衣文士则翘脚而坐,一手扶膝,略垂首,貌似神定气闲,也认真地思量瞬息变化。旁观者为高僧模样,双手合拢于宽袍阔袖内,凝息不语,静观其变,俨然一派清寂忘忧的世外桃源之境!
傅抱石《对弈图》(局部)
傅抱石《对弈图》(局部)
《对弈图》人物造型奇古超脱,面容清癯光洁,气宇轩昂,尤其是眉眼之间刻画精微,先以淡墨勾勒上下眼睑,后勾出眼睛轮廓,注重瞳孔转折变化,淡墨干笔勾擦眼珠,淡墨渲染数次,在朦胧中以散锋浓墨加重瞳孔部分,配合浓密的睫毛,虚实相生,含蓄深邃;长袍衣纹以破锋飞白线条为之,果敢不施修饰,细劲凝练、圆润飘逸,极具韵律节奏,后又大笔泼墨,淡色冲晕,色墨交融,浑化一片,既淋漓酣畅又洒脱飘逸。
傅抱石《对弈图》(局部)
《对弈图》注重气氛的烘托,将高人逸士置于枯树寒林间,清疏萧瑟,更显高古气象,人物、景物层次分明,节奏韵律拿捏到位,空间宽阔,布置合理,赋予画面以全新的意境。这里,林木排列组合极见秩序,枝干粗细,伸展交迭姿态不一,呈交错变化,而笔墨收放自如,突破中锋、侧锋传统树法,下笔如风驰电掣,纵横交错,或拖长线,或扫飞白,随势而动,韵律丰富,浓淡、干湿之间尽显挺拔之姿。
文/万新华(摘录)
请横屏观看
傅抱石 文会图
镜心 设色纸本
67×121 cm
【钤印】傅抱石
【题跋】
1.傅抱石先生遗作,吴卓如题。
2.文会图。傅抱石先生旧作,察其画风应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期,图写文士六人侍者二人皆具高古典雅之风,风格时间无不与先生相合。虽无署款,亦不损其妙,真迹无疑也,识者当珍之,辛卯仲夏观记于石头城老戈萧平。印文:戈父、萧平、爱莲居
【展览】
1.「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三)」,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10月。
2.「踪迹大化——纪念傅抱石诞辰120周年展」,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2024年11月7日-11月22日。
【说明】吴卓如(1915-1995),山东人。历任山东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副书记、山东省委党校校长兼党委副书记。
傅抱石 《文会图》(局部)
与傅抱石纵横恣肆、大气磅礡的山水画相比,傅抱石的人物画往往以超然高古、俊逸洒脱著称,特别是那种充溢着魏晋风度的韵致确实不仅仅是娴熟的技艺所能达到,更是画家自我修养的沉淀与博通古今的视野带来的自然而然的流露,所以傅抱石自己也曾言:「我的画笔之大,往往保存着浓厚的史味」。这里的「大」不是画面尺幅或者画笔工具的大小,而是直指画家的心胸与豪情。今日有幸拜观傅抱石先生这幅《文会图》,虽然画面未有题跋款识,但确实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古韵风姿,一种文雅质朴的气息,真的有「史」的深沉淳厚,的确是大家手笔。对于傅抱石的人物画,画题往往是非常关键的。
傅抱石 《文会图》(局部)
在傅抱石《壬午重庆画展自序》中提到「题材的来源」有四点,其中「营制历史上若干美的故事」是傅抱石创作人物画重要的画题取资。而通过历史史料的考证与研读经典古籍之后的领悟与想象,让理性的设计经营与感性的挥洒笔墨在傅抱石人物画中兼而有之,特别是中国画「线条以人物的衣纹上种类最多」,「‘速度’‘压力’‘面积’都是不同的,而且都有其特殊的背景与意义。我为研究这些事情而常画人物。」傅抱石如是说,同时「处理这类题材,为了有时代性,重心多在人物,当我决定采取某项题材时,首先应该参考的便是画中主要人物的个性,以及布景、服装、道具等等。」
请横屏观看
傅抱石 1945年作《文会图》
所以在这幅《文会图》中,傅抱石以谨严、考究的人物造型和疏密得宜、错落有致的场景布置表现出文人之间的交谊和闲适。这种描绘群体式的文人生活场景在傅抱石的人物画中并不鲜见,甚至成为傅抱石自己的人物画程序:宾主有序地待客礼仪彰显主人公的气宇身份,神情各异的文士们或侃侃而谈,或窃窃私语,婢女书童分列其间恭敬地服侍招待,古香古色的画几与水墨渲淡的屏风给整个画面带来更多的形式变化和情节想象,似乎空气中都瀰漫着鸿儒们的风雅意趣和超然情致。
虽然此画无款,但人物神情的精妙抉微、线条勾勒的洒脱自然与设色的古雅清丽都带有四十年代傅抱石古典人物画的典型特征。画面上有山东吴卓如先生收藏旧题,可见流传有绪,又有着名书画鉴定家萧平先生亲笔的赏鉴加持,相信这件傅抱石《文会图》的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必然得到后人的不断发掘与传播,必然成为傅抱石人物画熠熠生辉的一件珍品。
文/黄戈(江苏省国画院傅抱石纪念馆馆长)
傅抱石 梅花道人诗意
1943年作 镜心 设色纸本
108×30 cm
【展览】「踪迹大化——纪念傅抱石诞辰120周年展」,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2024年11月7日-11月22日。
傅抱石《梅花道人诗意》(局部)
存世已知唯一的傅抱石构写「元四家」吴镇诗意的佳制。本幅《梅花道人诗意》为傅抱石「重庆金刚坡时期」所作,画面尺寸高108公分,宽30公分。一高士身着白衣长袍,衣襟、袖搭等处为素黑,戴灰色头巾,坐于青灰石凳上,右腿盘起搭在左腿上,露出素黑芒鞋,双手藏于宽袖中,并合置于腿上,随身携带一根黑色拐杖与一支朱红竹笛,分别斜倚及平放于石凳,竹笛一头系着的精致玉坠,半悬空中,十分醒目。高士面目表情十分沉静,似有所思。高士背后立着一块巨大的太湖石,清瘦嶙峋,孔洞或藏或露,迂回曲折,形奇纹美,前景处一块太湖石则是更为圆融浑厚。数竿细竹,傍生于太湖石旁,纤秀可人;右侧平地破土而生的则是劲直挺立,流露出一番傲骨之气。
傅抱石《梅花道人诗意》(局部)
抗战期间傅抱石避居重庆,作画多用贵州当地所产的皮纸,其表面纹理分明,落笔滞涩,墨色不易吸收晕散,常现飞白效果。本幅使用皮纸,以水墨为主,局部施以淡赭,人物面部五官刻画用笔细谨,生动传神,以墨线勾勒衣纹,飘逸流畅。高士所穿芒鞋,黑色拐杖,竹笛及玉坠,描绘细致入微。高士背后的太湖石,纯以浓淡干湿的墨进行勾勒皴染,前景的太湖石则施用「抱石皴」,笔墨飞动,淋漓苍郁。细竹纯以墨写出,书法韵味十足。
傅抱石《梅花道人诗意》(局部)
傅抱石居重庆金刚坡时期作画题材的来源之一为「构写前人的诗,将诗的意境,移入画面」,本幅画作即是表现元代山水画家吴镇的诗文意境。吴镇是中国古代画史上「元四家」之一,号梅花道人,元代杰出的山水画家。他一生清贫,为人禀性孤耿,隐居不仕,从不与权势者往来,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典型。研究古代画史的傅抱石十分熟悉倾慕吴镇,本幅《梅花道人诗意》,傅抱石取自《梅花道人遗墨》中五言古诗《题画三首》之一,以工整小楷抄誊诗句全文,自言「予于梅花道人遗墨此诗乃流连不去怀者」,诗文意境高度契合了画家当时个人心境情态,就在本作绘制的前六个月,他曾在撰写画史文章时加以引用。
此后一直思考如何借画笔表现,始终未能如愿。傅抱石画成本幅意犹未尽,十分自谦地表示「此幅虽差,可玩赏然,犹不尽高人之致也。」存世已知傅抱石画作中,本件系唯一一幅构写元代著名画家吴镇诗意,此前从未露面,十分珍罕。
本幅题画诗见于《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梅花道人遗墨卷》(影印)
傅抱石《梅花道人诗意》(题款)
本幅《梅花道人诗意》为稀见的傅抱石以工整楷书题款画作,共计178字。傅抱石画作款题上常用的字体有篆书、行书、楷书等。画作题款以行书居多,篆书和楷书稀见,行楷书风字体的糅合亦较多。从题款字数而言,百字以上画作多为行书与楷书,楷书相对更少。一幅画作加上工整楷书落款,往往可视为傅抱石极度用心且高度满意之作。
傅抱石《大涤草堂图》(题款,楷书11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