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竟然也有面试期

文史镜 2020-12-23 14:58:10

随着反腐的陆续深入,怎样为官的话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怀。关于“官”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注解是:“官,吏事君也。”从“官”字的结构来看,从“宀”,从阜省,是个会意字。官之上半部分“宀”,其本义为屋舍、庐舍,以冖覆众,则有治众的意思;下半部分为“阜” 省,其甲骨文像臀尻之形,为坐卧止息,表示在一定范围内管理众人。从“官”字的引申义来看,“宀”表示区域、范围;“阜”则有盛、多之意。“阜”省居于“宀”之下,变成一个“官”字,蕴含着不无深刻的哲学内涵。这便是为官者要使辖区内物阜民丰……

中国古代官吏铨选和处置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出现官员一词的古籍可追究到《周书·卢辩传》。关于官员的铨选及其委任、考察、奖惩等,历朝历代也都有着各种不同形式的管理和监察制度,比如“考课”、“问责”、“试用期”……

官的寓意乃“使辖区内物阜民丰”

孔子曾经说过,要考察一个人的品行,必需要试之于事。对于官吏委任来讲,便是要先试用于政事,看看是否合格称职,才正式任为官吏。汉代选任官吏,以察举征辟为主,后汉光武帝曾下诏书,精确规定了由察举选出的准官吏,“务授试以职”。也就是说必须要先经历试用期,看看其是否适合于其职。并且,就连中央直属官吏体系中,也需要依“故事,先守一岁,继而补真”。

在中国古代,官吏肩负新职,须经一年时光的试用期,试用期满,称职者方可“为真”,即正式接任该官职,不称职者罢归原职或罢免。《汉书·平帝纪》注引如淳曰:“诸官吏初除,皆试守一岁乃为真,食全俸。”所谓“试守一岁”,用今天的话讲,便是试用期为一年。这样的试守制度可以追究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策·秦策五》记载:“文信侯出走,与司空马之赵,赵以为守相。”文信侯吕不韦被罢免相国回到封地,他的党羽司空马逃往赵国,赵王于是让他试做相国。

纵观历朝历代,将官员的“试用期”推广得最彻底的当属一代女皇武则天。武则天期间,“试官”成为一种制度。当时,想为官者,都可通过自荐或推荐的方式,达到做官或者升官的目的。他们被称为“试用之官”。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