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就留下两句诗,短短10字,意境之幽,可绝两宋

飞兰说情感故事 2024-11-25 04:30:52

每天读一首好诗

两宋诗坛,有记载者9800余位,诗词存量280000余首,远胜于唐,不及明清。

然明清经典甚少,可见吟诗填词这件事,量变未必引发质变,正如贾岛在他的诗中所写: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诗家之景,见心见性,非堆砌可言。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诗人,他一生仅有两句诗存世,可就是这两句诗,就足以让他屹立两宋诗坛。

他的名字,叫做王遇,字子正,号东湖先生,福建龙溪人,为南宋著名学者,著有《论孟讲义》《两汉博义》等,遗憾的是,现均已失传。

史书中,关于王遇的记载并不多,但也并非无迹可寻。

可知,他父亲叫王羽仪,通过查证两宋进士表,在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陈诚之榜”上,我们见到了王羽仪之名,同榜龙溪取四人,其他三位分别是:蔡晟、林观国、颜师鲁。

颜师鲁是南宋名臣,累官至吏部尚书,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与杨万里有诗歌酬唱。笔下有诗《琼花》:东君不怕春归去,留待诗人一夜开。

通过颜师鲁的生平,我们发现王羽仪中进士这一年,得子王遇,可谓双喜临门,后出任衢州通判。

因身出官宦人家,王遇从小就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据《全宋诗》载,早年王遇曾师从朱熹,习古文经典,后又拜入张栻门下,这两个人文学成就都很高,一个创考亭学派,一位是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

后来,王遇又得浙东学派吕祖谦赏识,荐学职,为太学上舍生。朱熹、张栻、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名冠一时。

28岁那年,王遇进士登科,初授长乐县令。遇父丧,除服,守孝期满改任处州教授,不久后又丧母,丁忧三载后,迁蕲州教授。

此间韩侂胄掌权,想为他提官,便叫王遇登门拜访,以周全礼节。然王遇因“庆元党禁”之事,早就对韩侂胄专权不满,故不往,遂遭韩侂胄排挤,调为怀安县丞。

韩侂胄死后,王遇回朝任太学博士,时毗陵大旱,王遇改知毗陵,亲自视察灾情,开仓放粮,同时禁止一切宴饮及犒赏,还捐出了自己的俸禄,深得百姓爱戴。

因功,王遇再升提举浙东常平,终官宗正寺丞、右曹郎中。

公元1211年,王遇卒,终年70岁。

在曾敏行所著的《独醒杂志》中有载:

“东湖先生尝曰:予作诗数十年矣,适于床头得《少陵集》,试阅之,忽有所见,元来诗当如此作。遂云云”

意思就是,某一天王遇偶读杜甫诗集,忽然有所感悟,原来杜甫是这样写诗的。此后,王遇便开始仿杜甫之法作诗,诗名大盛。

遗憾的是,王遇的诗仅有两句传世,即:不知何处雨,已觉此间凉。

诗虽短,但意境深幽,表意可解为:虽不清楚哪里在下雨,但已感觉此间凉意。

唐末许浑有诗: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王遇之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许浑诗风起云涌,气势磅礴,给人以将有大事发生之感,惶恐不安。

而王遇诗则透着一种淡然,固然已隐隐感知将有事发生,但早已做好了随遇而安的准备。

所以读王遇这两句诗,内心异常安静。

南宋灭亡以后,王镃曾效仿王遇,作《溪村即事二首》:

村村绿树起青烟,隔岸行人叫渡船。

昨夜不知何处雨,水推枯叶出溪边。

王镃这首诗也写得很好,但比起王遇的“不知何处雨,已觉此间凉”,则略显拖沓,若是改为“不知何处雨,水推枯叶出”,或更显精妙。

所以我们常说,经典自有道理,非仿诗可比。

唯一有点遗憾的是,王遇笔下的诗篇没有更多留存,未得一读。可缺憾往往也是美学的一部分。

了解更多古代诗人的故事: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