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农百科,@固始鱼儿,科普中国。
女子在河边逗小鱼群玩2024年6月1日,IP地址为北京朝阳的博主@固始鱼儿发布了一则视频,配文是:“天呐,回来剪视频的时候才发现,我竟然拍到了它们的妈妈,好像是黑鱼妈妈。这黑鱼妈妈当得也太不称职了吧?没说跳上岸来保护自己的小鱼崽,竟然看一眼就跑了,也不怕我把你的鱼崽们连锅端了。”
配文已经把事情给讲清楚了,不过还是略过了一些细节。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群小黑鱼聚集在一起,数量之多几乎把这小片区域的河水都染黑了。博主当时正在逗弄这些小黑鱼,先是将草叶丢到水上想要勾引小黑鱼去取食,见它们不为所动后,就把丢草叶的力度加大,想要吓走小黑鱼;这还不尽兴,后面甚至直接伸手去搅动河水,估计是要吓鱼群。
不过无论博主怎么搞,这些小黑鱼似乎都不太在意,倒是视频后半段,有一个鱼头冷不丁地突然冒出水面,似乎是看了一眼博主就又快速下沉了。博主当时是真没注意,我看她的镜头一直很稳。
评论区的网友也觉得很有趣,纷纷不约而同地以黑鱼妈妈的视角发布评论,一片其乐融融的样子。
不过其中也有“不和谐”的声音,有网友表现出了很无语的样子并说这些鱼群分明就是蝌蚪而已。还有人阴阳怪气的说:“给你科普一下这叫蝌蚪。”
是蝌蚪还是小黑鱼?蝌蚪和黑鱼苗就这么一看确实非常的像,两者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黑色的,并且都是头大身子小,但你如果细致地观察一下,会发现蝌蚪的头跟尾巴的比例更不协调,而且蝌蚪的头更圆润,只是嘴巴的位置略微有点尖;而黑鱼苗的头部是更方形的,头跟尾巴差异也更小。蝌蚪的尾巴更卷曲灵活,会弯弯绕绕的;而黑鱼苗的尾巴则是几乎完全笔直的,我觉得这点非常明显。
另外,蝌蚪的头不细看压根看不到眼睛,因为不够大嘛;而黑鱼苗的头部明显可以看到白点,那就是它们的眼睛。
它们的游动方式也不同。蝌蚪在水中以蹦跳或弯曲的方式移动,看起来其实比黑鱼幼崽更具活力。而黑鱼幼崽在水中以蛇行或摆动的方式移动,相对较缓慢。
综上所述,博主拍摄到的明显就是黑鱼苗。
黑鱼护崽黑鱼在产卵时间方面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差异,这主要取决于各地的气候条件。具体而言,在华南地区,黑鱼的产卵高峰期通常始于4月中旬,并持续至9月中旬,其中5月和6月为其产卵最为活跃的月份。而在中部地区,黑鱼的产卵时间则相对集中,主要在5月至7月之间,特别是6月份,为黑鱼产卵最为集中的时期。此外,黑鱼在产卵期间对水温的要求较为严格,需维持在18℃至30℃之间,而最适宜的水温则为20℃至25℃,以确保其繁殖过程的顺利进行。
在性成熟方面,黑鱼同样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在华南地区,体长超过20厘米的黑鱼,经过一个冬季的生长发育,其性腺即可达到成熟状态。然而,在长江流域,黑鱼则需历经两个冬季的生长发育,且体长需达到约30厘米,方能具备产卵的能力。黑鱼能在池塘、河沟、水库等多种水域环境中自然繁殖,且更倾向于在水草茂盛的浅水区域产卵,以提高其后代的存活率。
至于排卵数量,则与黑鱼的体型大小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每公斤体重的黑鱼能怀有约2万至3万粒卵。以0.5公斤重的斑鳢为例,其排卵量大致在0.8万至1万粒之间,而部分体质优良的个体,其排卵量甚至能达到1.1万至1.2万粒。
黑鱼护崽的现象,是生物学中一个极为典型的案例,充分展示了黑鱼作为父母所展现出的强烈责任感和爱护后代的本能。
在产卵后,黑鱼的雌雄亲鱼会共同承担起守护鱼卵的重任,它们小心翼翼地防范着其他鱼类、蛙类以及其他可能威胁到鱼卵的水生生物。它们会在鱼巢附近持续游动,几乎不离左右,以确保鱼卵免受任何潜在威胁。
当鱼卵成功孵化,小黑鱼开始在浅水区域活动时,黑鱼父母则更加紧密地跟随并保护它们,以防止小黑鱼成为捕食者的猎物。在此期间,黑鱼父母会时刻保持警惕,严密监视周围环境,一旦发现有鱼类、水鸟、青蛙、泥鳅等生物靠近小黑鱼,它们会立即采取行动,将这些潜在的捕食者驱逐走,以确保小黑鱼的安全。为了更好地保护小黑鱼,黑鱼父母还会采取一种看似极端但实则有效的保护措施:它们会张开嘴巴,让小黑鱼游入其中以躲避捕食者的攻击。这种行为虽然在外人看来可能有些吓人,但实际上是黑鱼父母对小黑鱼的一种深切保护。当危险解除后,它们会安全地将小黑鱼吐出。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黑鱼的护崽行为确实很有效。它有助于提高小黑鱼的成活率,进而确保黑鱼种群的繁衍和延续。这不仅是黑鱼适应环境的一种策略,也是其生存智慧的体现。
黑鱼的护崽行为通常会持续一个月左右,直到小黑鱼成长到能够独立觅食为止。在这个过程中,黑鱼父母会付出巨大的努力,有时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觅食时间和安全,一般护崽期的黑鱼父母都会瘦得很夸张。
黑鱼的护崽行为不仅是其繁殖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充分展示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