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大地的文化版图上,山西晋祠宛如一座隐秘的艺术宝库,静静伫立,历经岁月沧桑,沉淀着深厚历史底蕴。而其间木雕盘龙,恰似木艺华章中最激昂的笔触,以其鬼斧神工之态,牢牢攫住每一位到访者的目光,也牵出一段神秘莫测的往昔臆想——它的制作者,究竟是否见过真龙?
踏入晋祠,空气里似有木屑与旧时光混合的独特气息,氤氲环绕。当那木雕盘龙乍现眼前,周遭一切仿佛瞬间失色。八条巨龙,夭矫于廊柱之上,鳞片层层叠叠,每一片都雕琢得细致入微,边缘锐利如刚蜕下的甲胄,在幽微光影里闪烁着冷硬光泽;龙须飘逸,丝丝缕缕,像是有风在这静止空间悄然拂动,其灵动之姿,仿若下一秒便能破壁腾空。身躯蜿蜒,肌肉纹理紧绷、起伏,力量感喷薄欲出,龙爪更是刚劲,犀利勾曲,深深嵌入木柱,宛如紧扣着天地命脉,宣誓主权。这般鲜活、逼真模样,任谁见了,内心都不禁澎湃,涌起那直击灵魂的震撼,仿若被远古神兽凝视,敬畏油然而生。
回溯往昔,古代匠人们蛰居于市井坊间或山林野舍,手中斧子、凿子便是“笔与剑”,在木头上“书写”传奇。彼时交通闭塞、资讯匮乏,龙,这等集华夏民族想象大成、出没于神话云霄与经传墨香里的神物,多是通过祖祖辈辈口口相传、晦涩古卷插画、庄严庙宇壁画勾勒于他们心间。这些间接“画像”是灵感源头,却也似雾里看花,远不及木雕呈现的这般真切震撼。
或许,某位匠人在月挂高枝、烛火昏黄夜,听老叟讲大禹治水时,龙助其疏川导滞,脑海便勾勒龙能驭水、身形矫健模样;又或在文庙翻古籍,瞧那“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字句,想象其于天地间自在穿梭、威严巡弋身姿。他们以对自然敬畏、对神物尊崇为“底料”,佐以精湛刀工、毕生经验,将无形想象熬制成眼前木雕实体。
匠人们倾心血于每一刀痕,在木屑纷飞里,从粗坯勾勒轮廓至细琢精修,耗时数月甚至数年。日复一日雕琢鳞片时,幻想龙身披五彩华光、闪耀星河之色;刻画龙睛,力求凝入日月之辉、震慑魑魅之威。这过程是与神秘“龙影”心灵对话,借木头为媒介,让幻想中龙在人间“栖身”。
现今,我们站在木雕下惊叹,它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文化“活化石”。虽制作者大概率无缘真龙,却凭手艺与执念,跨越时空,赋予木头灵魂、龙以“生命”。它承载古人对未知世界绮思、对祥瑞祈愿,在岁月长河熠熠生辉,邀后人于每道刻痕、每寸纹理里,探秘那场跨越千百年、匠人与“真龙”的灵魂“会晤”,品悟传统技艺、文化传承不朽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