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旧事之掏仓:全程围观如何用一杆老火枪猎熊,高风险有高回报

历史爱杂谈 2024-11-06 18:45:14

冬日里的长白山林是一方冰雪世界,林海伴随着山势沧波起伏,呼啸的西北风吹过,化作听涛乐章。

正午的阳光转过山峦,隐匿在沟坎里的野猪吭吭哧哧的出来活动,却听到不远处传来“呼通”一声轰然闷响,在寂寥空旷的山林当中尤显突兀,震落松枝上的雪絮。

紧接着就是黑熊发出震天动地的狂吼,令人心悸。

野猪、梅花鹿、野兔都在受惊之下乱窜,只有一只狍子瞪着无辜的眼睛,看着前面空地上一个手持一杆老洋炮的年轻男子。

男子穿一身毛皮衣帽,此时正在抓紧时间使用通条装填子药。

前方还有一个手持开山大斧的年轻女人,浑身透着一股野性的美,正急匆匆向着这边奔跑,背后是一头刚从树筒子里翻出来的受伤黑熊,四脚着地在雪地上奔行,嘶吼着冲撞而来。

四条忠心护主的猎狗扑上去周旋撕咬,尽可能的拖延黑熊。

这是在长白山林当中无数次发生过的场景,是猎手与猎物之间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杀……

01

狩猎是人类适应环境、自我进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曾经是解决衣食问题的主要手段。在人与大自然之间的长时间搏斗过程中,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狩猎文化。

而在旧时大关东,更是天然的绝佳狩猎场,不论是三江平原还是长白山林,都有数不尽的飞禽走兽,老虎、黑熊、野猪、狍子、梅花鹿、獐子、马鹿、狐狸、紫貂、猞猁、飞龙、天鹅、獾子……

在清朝顺治十三年(1657年),清政府在吉林专门设立“打牲乌拉”,负责管理“猎趟子”,以便为宫廷提供贡品,比如各种珍稀毛皮,以及鹿茸、熊掌、熊胆、虎骨等。

所谓“猎趟子”,即不同猎户的领地。

旧时东北猎户都有固定的狩猎区域,称“猎趟子”,通过打树皮、挂幌儿等方式确定界标,谁的趟子就是谁的山界,别人不许进,也不敢进,因为有各种为了获取猎物而设下的机关埋伏,比如套子、夹子、排子、挑杆、地枪、阎王碓等。

尤其后两者,一旦误踩是要人命的。

当然,这些机关埋伏仅限于猎取一些普通猎物,如果想要猎取老虎、黑熊等大型猎物,那还得是真刀真枪。

这其中,最惊险刺激、价值收获也最高的,无疑就是狩猎黑熊,即“掏仓”。

02

猎熊都是在寒冬时节进行,不仅是因为黑熊在冬天需要蹲仓(在树筒子里冬眠),所以更容易发现行踪,也方便猎杀,是为“掏仓”,也叫“杀仓”、“刷仓”。

还因为冬天时候黑熊的皮毛最为浓密光滑,而且挖出来的熊胆易于保存,免得短期即变质。

而更关键的还在于熊掌,确切说是右掌。

黑熊蹲仓不吃不喝,饿的时候就舔右掌,舔得血脉通透,又肥又大,又甘又软,乃是非常有排面的宴席珍品。

但猎熊也伴随着高风险,所谓“一猪二熊三虎”,体量大的雄性黑熊重达四五百斤,看似笨拙傻大,实则行动灵敏,不但跑得快,还善攀爬,智慧也不低,十分难缠。

危险程度仅次于受伤的大野猪,真要被拍一爪子,直接见太奶。

当然,如果有一杆快枪乃至AK47,只要持枪人稍加训练,那么猎杀黑熊只能说是一场愉悦解压的游戏。

但在旧时东北,猎户根本没有后膛装弹的栓动快枪,用的都是前膛装填的老式火枪,即“洋炮”。

好一些的是燧发,差一些的还停留在原始的火绳击发阶段,所以猎杀黑熊并不简单。

“掏仓”不是一个人干的活,而是需要两个人配合,在冬日里进山,穿好靰鞡鞋,扛一杆火枪,准备妥当各种枪药、火镰、火绳、火绒、弹丸等。

养猎犬的还要有一副爬犁,狗拉爬犁不仅前期节省体力,后期还方便运输猎物。

进山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寻找黑熊踪迹,即“码踪”。

一般黑熊冬眠都是找特别粗的老杨树,俗称“憨大杨”。杨树的生长速度快,但是存活期短,往往先从内里开烂,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一个筒状空间,黑熊在冬天来临时爬进去冬眠。

有经验的猎手主要是观察树干上是否有新出现的熊爪抓挠痕迹。

此外,如果爪痕只有向上,而没有下滑的痕迹,则意味着里面有一头正在冬眠的黑熊。

于是,掏仓猎熊时刻就此开始……

03

“掏仓”是两人配合,一人负责开枪,一人负责叫仓,都是夫妻、兄弟、父子,因为这是生死相托、性命攸关的大事。

如果有两杆火枪,则持枪人可在树筒子的十步外,装填好枪药与弹丸之后,点燃火绳正对着树筒子上方瞄准。

如果只有一杆洋炮,则需要持枪人站得远一些。

另一人则是手持斧头,站在树筒子旁边用斧子背敲击树干,是为“叫仓”。

在叫仓的同时,还要把耳朵贴上去仔细倾听。在听到里面有动静之后,也不能离开,而是要先站在洞口当诱饵。

一直等到醒来的黑熊往上爬了,在洞口探出来脑瓜盖,才能跑开。

这时黑熊整个脑袋都露出来,放眼管瞧,正好能看到在雪地上奔跑的叫仓人,于是自然是“起床气”等级直接拉满,十分恼怒,身子奋力往上蹿动,露出脖颈。

到这时也坚决不能开枪,而是要继续等待。

直到黑熊露出前胸的白色护身毛,才是开枪的绝佳时机,原因有三:

一,这里是致命要害部位。

二,可以留下更加完整的皮毛。

三,在只有一杆火枪的情况下,那么站得远一些的持枪人若一击未果,这时黑熊会有一个在树筒子里下滑的过程,老练优秀的猎手可以趁此时间再次装填枪药与弹丸,在黑熊扑过来时开第二枪。

可见,“掏仓”所考验的是猎手的经验与胆识。

而成功猎杀一头黑熊,收益也是非常高,浑身都是宝。

熊胆是一味珍稀药材,能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熊的毛皮可以做成衣服、寝具,抵御严寒。身上穿一件熊皮大衣,在冬天零下三四十度的天气也不觉寒冷。

而熊掌自然不必说,在商周时期就位列“八珍”,楚成王最喜欢吃的就是熊掌,在儿子商臣发动政变篡位之后,他临死前还念念不忘要吃一口熊掌。

结果大孝子商臣认为熊掌烹制费时费力,迟则生变,当即将楚成王逼死,留下一个“熊掌难熟”的典故。

关于熊掌的做法,在《天下第一楼》当中有详细介绍,确实是十分繁复,所以猎户得到的熊掌都是卖出去,基本没有自己吃的。

当然,一个优秀的猎户肯定是不缺口福,飞龙肉、鹿肉、狍子肉、蛤士蟆、马哈鱼、猴头菇……取之不尽,清炖、红烧、酱焖,不需要高明的厨艺也能做出美味。

但是山珍野味虽多,却替代不了猎熊。在旧时东北,不会掏仓的猎手,永远不是一个好猎手。

04

下午的阳光似乎有些暖洋洋,空地上一堆干柴火光正旺,烤热了随身带来的粘豆包,两块肥美的熊肉在火堆上被烤得滋啦滋啦的淌油脂。

猎狗们早已吃得饱足,在雪地上打闹嬉戏。

青年男女饱餐之后套上爬犁,把黑熊的毛皮装上去,熊肉只留最好的部位带走,其他就地用冰雪掩埋,留下记号存放。

此行不甚完美,第二枪虽然成功击杀黑熊,但毛皮已经被打烂一块,卖不上价,只能硝制之后自用。

好在黑熊体量大,得到的熊胆、熊掌都是上品。尤其那熊胆,至少有五两重,够得上“铜胆”等级。两者加起来能换一口铁锅、三尺绢布、五桄针线、七斤粗盐。

或者是咬咬牙,再添两条紫貂皮,换一杆长管打药条的洋炮。

“啪”的一声鞭响,狗爬犁在冰天雪地当中快速飞驰,他们偎依在一起,赶在天黑之前回到地窨子,享受滚烫的火炕……

2 阅读:119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