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秦始皇盗过的大墓,出土越王勾践剑同款玉剑,秦始皇为何要盗它

妮纸 2024-12-16 14:01:07

这是一座令秦始皇眼红的超级大墓,有着北秦陵、南印山的美誉。墓室深入地下30多米,由107根直径为1米的巨大方木垒砌而成,其密封性和防盗措施几乎拉满,但最后还是被秦始皇派人盗掘了7个巨大盗洞,直达主墓室。

即便如此,墓中依然出土了一把和越王勾践剑同款的玉剑,以及19个精美的玉镇。那么这座大墓究竟埋藏着什么秘密,能让秦始皇得垂涎三尺?1973年,绍兴林场工人在印山上平整土地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人工夯土层,经验丰富的他们立马意识到这下面可能藏着大墓,于是赶紧上报。考古队火速赶到现场,初步勘探后确认了这是一座大型墓葬。很可能是越国贵族的墓。

然而,还没等专家们仔细研究,山上就出现了三个现代盗洞,这可急坏了考古队。盗洞深不见底,洞口附近散落着青蒿泥、木炭和朽木,盗墓贼很可能已经进到墓室了。为了保护文物,专家们决定下到盗洞一探究竟。1996年9月1日,考古队正式开始抢救型发掘工作。勘探过程中,专家们发现大墓四周有一圈宽阔规整的壕沟,和陕西秦宫一号大墓的壕沟非常相似。这下更确定了印山大漠就是一座越过王陵。

清理封土的过程中,专家们逐渐摸清了大墓的布局,东西长72米,南北宽36米,中心最高处9.8米,这规模不愧是江南第一大墓,甚至有人把它和秦始皇陵相提并论,被誉为北有秦陵,南有印山。封土夯筑得非常结实,每层厚度7~9cm,木桩捶打留下的圆形夯窝清晰可见。清理到两米半深的时候,发现了一根保存完整的木杵,长度约1米,中间是两头粗,直径和夯窝完全一样。看到这木杵和夯窝,仿佛能想象到当年古人夯土的场景,真是气势恢宏。

继续清理,在青高泥中发现了一件青铜铎,轻轻敲击还能发出清脆的响声。这青铜铎和春秋时期出土的青铜铎特征完全相同,很可能是下葬时祭祀用的指挥工具。

接下来,专家们发现了大量的青膏泥,青膏泥粘性大,能有效隔绝水和空气,是南方大墓常见的防腐材料。印山大墓的青膏泥层长达几十米,厚达8米,如此巨大的青膏泥保护层,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极其罕见。然而,就在大家兴奋不已的时候,7个巨大的盗洞赫然出现在眼前。专家们的心情瞬间跌落谷底,这7个圆形盗洞一字排开,分布在封土东西向的中轴线上,最大的一个直径竟然超过了8米。很显然,这座墓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末期就已经被盗掘了。

那么墓主人究竟是谁?秦始皇又为何派人盗掘这座墓葬呢?清理完青膏泥,下面是一层厚达1米的木炭层,覆盖在墓室上方,两边倾斜,截面呈梯形,木炭层夯筑得非常结实,据统计木炭重量竟然达到了1800吨。青膏泥和木炭的双重防水保护,再次证明了墓主人身份的尊贵。在木炭层和墓室之间还有一层厚于20cm的树皮,层层叠压,就像古代建筑上的瓦片一样,树皮有很好的隔水性能,即使墓室进水,水也能沿着倾斜的树皮表面流到两侧,古人的智慧真是令人叹服。

1997年3月,经过7个月的清理,墓室终于重见天日,墓室东西长34.8米,南北宽6.7米,呈现出罕见的等腰三角形,这在我国考古发掘中是首次发现四层保护体系,夯土层、青膏泥、木炭层和树皮层,将木椁墓室保护的相当完好,展现了春秋时期越国工匠的高超技艺。然而,由于古代和现代盗墓贼的光顾,墓室内部早已遭到严重破坏。进入墓室后,专家们发现除了中部还留有一些空间外,其他地方都充满了淤土。

尽管如此,专家们依然抱有希望,期待能找到一些珍贵的陪葬品。然而墓室中并没有发现任何礼乐器,应该都被盗墓贼洗劫一空了。后来专家们陆续发现了一些玉器、石臼、玉阵、玉剑等文物,其中一把玉剑和越王勾践剑极为相似,还有许多玉器上刻有越王字样,这表明墓主人很可能就是某一位越王。

最后,专家们打开了巨大的独木棺,然而棺内空空如也,没有墓主人的遗骸,也没有任何陪葬品。这巨大的反差,让人不禁唏嘘。虽然墓室被盗,但墓葬的规模、结构以及出土的文物,都表明这座墓的主人身份非同一般。结合史料记载和当地村民的描述,专家们最终确定印山就是史书中记载的木克山,而墓主人正是越王勾践的父亲允常。至于那7个巨大的盗洞,专家推测很可能是秦始皇统一百越后,为了防止越国民众反抗,下令盗掘并破坏了允常的陵墓,以达到绝王气、断地脉的目的。

印山大墓的发现,不仅展现了春秋时期越国高超的建筑技艺和文化,也揭示了古代王权斗争的残酷。虽然墓葬被盗,但他依然是研究越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那么,你对这座古墓有何看法?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0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