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7爆亏18亿!雷军惹恼了友商

匠心Wang 2024-09-29 19:13:44

小米最新财报一经发布,#小米一辆车亏6万多#的消息不胫而走,车圈瞬间炸了锅。

最骚的是友商极越汽车公关负责人徐继业,作为公司高管亲自下场炮轰雷军和小米:

“雷军这样的企业家,有点公德心和羞耻心好不好?每台车亏 6 万,亏那么多你还卖那么多干嘛?有些企业亏是因为不折价就卖不掉了,小米和雷军这叫啥?放在以前这就叫作倾销,这是最恶劣的商人本质”。

此番颇有泼妇骂街气息的言论一出,舆论场瞬间被点燃。在网友的推波助澜下,极越汽车以意想不到的方式上了热搜,靠负面新闻出了圈。

尽管徐继业随后认怂求放过,但网友们并没有买账。

相比“车圈顶流”小米,极越在车圈的存在感似乎有点低。

极越原名为集度汽车,成立于2021年1月,由吉利汽车和百度共同投资设立。去年8月,百度与吉利宣布战略合作升级,“集度汽车”更名为“极越汽车”。

去年10月,极越汽车旗下首款车型极越01正式上市,定位中大型智能纯电SUV,共推出极越01Max和极越01Max Performance两款车型,售价分别为24.99万元和33.99万元。

相关数据显示,极越上半年累计销量为2700辆,月均销量仅450辆。这跟小米汽车财报中“收入64亿元,单季累计交付新车27307辆”的耀眼数据形成了鲜明对比。

因此有人推测徐继业的这番炮轰,并非一时冲动,目的是蹭小米热度。

极越汽车作为新兴造车势力,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环境下,每个品牌都在努力争夺市场份额和消费者的关注。

一方面,小米SU7和极越01 Max同属20万+的新能源车型,小米“亏钱卖车”的举动,无疑会对极越汽车本就微小的销量,造成不小威胁。

另一方面,也有借此言论吸引眼球、获取关注的动机。在信息爆炸的当下,“碰瓷”热门品牌或话题,往往是最“高效”、最省钱的曝光方式,虽然可能会引发争议,但从某种程度上也能让极越汽车进入公众视野,提升品牌知名度。

毕竟就在前天,极越CEO夏一平才宣布旗下第二款车极越07首台量产车正式下线,目前和团队正在为极越07上市做最后的准备。

前脚发布新车信息,后脚就被骂上热搜,这样的举动很难不让人怀疑其目的性。

但“黑红”不是红,尤其是对新能源车企来说。极越汽车的作为起售价20万+的高端品牌,这种流量蹭不得。

CEO夏一平此前曾表示在中国,极越一定比特斯拉FSD更厉害,极越更懂中国路。若真的以这样的方式火出圈,对品牌形象影响极大,“黑红”自然是弊大于利。

因此徐继业作为品牌的公关一号位,发表这种不过大脑的言论,是极其匪夷所思的。

最后,徐继业在朋友圈也总结道歉了,极越CEO夏一平也对其进行内部通报处罚。

图源:鞭牛士

至于是通过道歉和批评挽回名声,还是蹭完热度后演戏敷衍大家?就留给各位看官自行判断了。

亏损 18 亿,“卖一辆车亏 6 万多”,听着有点唬人,实际并不难理解。

因为把汽车业务亏损分摊到单个汽车上的计算方法是片面的,这一状况与汽车行业的高投入和长周期特点密切相关。

汽车行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随着销量的不断增加,单位成本会逐渐降低,利润空间也会随之扩大。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前期的巨额投入已是行业常态。

强如特斯拉,入局初期也经历了长期的亏损和技术研发的阵痛。如今,特斯拉凭借其领先的技术和高效的生产模式,已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其毛利率高达 18%,比小米的14.7%高出不少。

小米作为新入局者,在技术研发方面如电池续航、自动驾驶等领域仍需持续投入巨额资金;在生产制造环节,如何在确保品质的同时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是亟待攻克的难题;供应链管理方面,汽车零部件的供应稳定性和成本控制更是至关重要。

小米正着眼于未来的规模效应,通过前期的“亏钱卖车”来快速占领市场份额,积累用户基础,为后续的盈利创造条件。而现阶段“亏钱卖车”,正是小米扎根新能源市场的标志。

因此,雷军也在微博上对这一话题给出回应。

不过友商们肯定会对小米这种“亏钱卖车”策略有所担忧。如果小米通过这种方式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无疑会对其他车企,包括极越汽车在内,造成更大的竞争压力,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

所以徐继业这番酸溜溜的言论,很有可能是不少友商的心里话。要知道,像小米这样的叫好又叫座,而且口碑好负面少,在硝烟弥漫的新能源领域,仅此一家。因此,财报上亮眼的数据很容易戳到他们的痛处。

事实上,碰瓷小米的行为并不罕见。就在四个月前小米SU7刚发布后,就被智己汽车“碰瓷”了。

智己汽车新车L6的发布会上,全程对标小米SU7,在各种文案上“阴阳”和“拉踩”对方,甚至在电机的参数上把小米的数据标错。

随后双方爆发公关战,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发微博道歉但小米拒绝接受。在你来我往的“口水战中”,智己连上热搜,尽管舆情并不友好。

按照小米当下如日中天的发展势头和舆论态势,此类“碰瓷”行为恐怕只会有增无减。

当今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舆论场更是纷争不休。这个瞬息万变且充满挑战的领域,品牌间的公关博弈日益白热化,各类明枪暗箭屡见不鲜。

此前余承东和何小鹏曾因各自的AEB功能好不好,而在朋友圈互怼。余承东喷何小鹏不懂什么是AEB,何小鹏晒成绩单力证其技术先进,双方唇枪舌剑,寸土不让。

品牌公关的较量,不仅考验着品牌的应对智慧,更会左右着消费者的品牌认知与信任,所以新能源品牌的公关大多作风强硬,有些车企甚至每年在公关费用上投入过亿。

竞争环境如此惨烈,品牌公关更应谨言慎行。

首先,要保持冷静和理性,避免冲动行事,以免给品牌带来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像极越汽车公关负责人徐继业对小米的炮轰,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让品牌陷入舆论困境。

其次,传播要注重事实和数据,客观公正,不夸大其词,也不恶意诋毁竞争对手,要不然一个错漏就会招致话柄,有理变无理。

最后,想好说什么,盘点好传播的节奏再行动吧。公关战讲究“一招制敌”,充足地准备才有理想的效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