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你容易生气,不是因为你性格或脾气不好,而是这个

紫巧说情感 2024-11-18 20:00:42

微信读书上有一本书,被两百万人推选为“神作”。

这本书就是《认知觉醒》,它还获得“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转载,许多人都从书中受益匪浅。

书中提到了一个故事:1937 年,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家中失窃,朋友连忙来信安慰,劝他不要太在意。

他回信说:谢谢你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我很感谢生活,因为首先贼只偷去的只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到我的生命;

其次,贼只偷去了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最后,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许多人可能会想,这不过是自我欺骗罢了,但是这恰恰说明罗斯福拥有多视角看待问题的能力。

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它能够帮助人们拓展格局、获取智慧。

①世界是多维的,但我们习惯用单一的角度看待问题。

《认知觉醒》的作者提到自己一次出行的时候,他发现了一辆很酷挎斗三轮摩托,他先随手拍了一张照片,效果平平。

于是他蹲下来选了一个仰拍角度,图片瞬间生动了,车斗和前轮变高大,车身高于背后的山脉,背景干净明亮的天空。

车还是同一辆车,但只是蹲下来就得到了完全不同的感受。

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就会得到不同的见解,但是很多人偏偏喜欢用“单一” 角度来观察。

拍摄如此,生活也是如此。

我们经常看媒体报道交通事故,如果是男司机会报道“司机某某”,而女司机就一定会强调性别“女司机某某”。

这种用词差异导致很多人下意识强化“女司机技术差”,网络上也经常可以看到嘲笑女司机的段子。

而从数据统计上看,2016年至 2019年交通肇事统计中,女性驾驶万人案发率为 0.25,而男性的数据是女性的 8.8 倍。

为什么我们习惯用单一的角度看待问题?

答案出奇的简单:省事。

早期人类长期处于竞争劣势,因为食物匮乏,“节省能量”就成了人类的生存本能。

“思考”这么浪费能量的行为,本能会被我们抵触。

如今我们早就不为吃喝发愁,我们应该积极开动脑筋,使用更多的角度看待事物。

②努力升级为一台高级“相机”,保持向下兼容。

每个人都是一台“相机”,经历、认知、成长环境不同,所以看待问题的理解层次也不尽相同。

有些人在成年后无法忍受父母关爱(干涉),双方渐行渐远。

其实原因就是彼此的“相机”不同而已,意识到这点,就不至如此了。

我妈有一个执念,她会把烂掉的水果,削掉烂的一半接着吃。

我跟妈妈讲腐烂的水果应该扔掉,妈妈却坚持没坏的一半是好的,结果有一次吃了腐烂的哈密瓜导致腹泻住院。

当时我特别生气,我早就告诉过她腐烂的水果不能吃,为什么不停劝,最终进医院才罢休。

后来我突然醒悟,她是一台“初级相机”,只能看到赚钱不容易,多节约一点是一点。

而我是一台更加“”高级的相机”,能看到更多的东西。

比如,剩菜容易产生亚硝酸盐,吃了容易致癌;腐烂的水果,其实看似好的一半也充满了病菌;

我也知道吃坏了身体,会损失更多的金钱和时间。

我知道这些知识,是因为我的成长环境比她更加优越。

我才有机会从“初级相机”升级到了“高级相机”,意识到了这点后,我对妈妈有了更大的包容心。

“高级”不光意味着能看到更多,也意味要主动“向下兼容”,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指责。

当然,最后结局也并不完美,我妈是一台拒绝“升级”的相机。

但我也不是没有收获,我又“升级”了自己,做到了面对挫败保持心平气和。

观察同样事物,层次更高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一面,从而做出截然不同的决定。

要时刻提醒自己,自己可能是一台“低级相机”,保持向上的心态,同时对他人保持兼容,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

③选择最积极的视角看待问题,会看到一个新天地。

面对生活中不得不接受的事情,使用最积极的视角,会收获更多。

就拿上班这件事情来说,观察身边的人,分成两种:给薪水打工的人,给自己打工的人。

第一种人在工作时候多一份力气都不肯花,下班了准时就跑。

他们对第二种人永远持同一种的态度:“你傻了吧,就这么点工资,还想要做的怎样?”

而另一种人在工作上精益求精,非要做到让自己满意为止。

他们的视角里,工作并不是一份被迫完成的任务,更是一件自我成长的机会。

著名投资人李笑来讲过一个故事。

他当年还在新东方当英语老师的时候,发现许多同事不肯费心思备课,不肯花时间改善课程质量,更不愿讲新课。

用他们的话来讲就是:“又要花时间备课,累死了”“反正许多年前准备的那套东西已经够用了”……

李笑来从来都属于“给自己打工”的那种人,他坚持花费大量时间备课,打磨课程的每一个细节。

偶尔他说出“给自己打工”这套观点时,无一例外的都被同事评价为:“你真能装。”

于是李笑来一直都是“少说话,多做事,一个人默默前行”。

就这样,通过持续的努力,李笑来成为了新东方最受欢迎的明星讲师,他撰写的《TOEFL 核心词汇 21 天突破》在此后十多年里持续畅销。

从长远来看,选择不同,做事情的质量和品格都不再一个档次。

“给自己打工的人”总是倾向于做的更好,于是随着时间流逝,这两种人的能力自然天差地别。

采用积极的视角看待问题,并不是简单的自我安慰。

心理学家们早就论证过:赋予行为积极的意义,会潜移默化的影响行为,最终取得正向的结果。

无论你处于任何的困境,只要自己愿意,总能找到更好的角度,实现人生的意义。

④3个原则摆脱单一视角限制,成为生活的“摄影大师”。

因为“节省模式”的本能限制,我们在遇到烦心事的时候,会习惯的启动情绪上的防御模式,并进入单一视角。

要拥有多视角能力,就要进行刻意练习,直到养成新的习惯。

好在这样的练习并不困难,只要遵循以下3个原则,就可以跳出单一视角的限制,成为生活的“摄影大师”。

1.勤于换位思考

多多移动你“相机”的机位,尝试不同的视角看问题。

比如,切换到对方的视角,站在老人和小孩的角度想一想,而不是仅凭自己的感受就认定孩子不懂事、老人不讲理。

还可以切换到局外人的视角。

当自己感觉很焦虑,紧张的时候,不妨假设自己是个局外人,你会发现,你所担心的很多余,别人没这么多时间关注你。

还可以切换到未来视角,如果十年后再来看待这件事情,眼前的挫折很可能只是你漫长人生的一个小插曲而已。

多角度观察的能力,其实就是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能力让我们保持自我觉知,了解自己的情绪。说话的时候也会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和反应,进而在语言表达上体现“高情商”的特质。

一个说话得体,善于理解对方的人,谁不喜欢呢?

2.多阅读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问题束手无策,这是因为我们学识不够。

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我不知道”,而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通过阅读经典和优秀的书籍,就是借助高人的视角来观察世界。

《明朝哪些事儿》一书中,作者当年明月在最后一卷中写道:

“曾经有人问我,你怎么了解那么多你不应该了解的东西,你怎么会有那么多六七十岁的人才有的感受。

有人说,我是上辈子看了太多书,憋屈死了,这辈子来写。”

作者当年即使只有二十几岁,但他阅读了很多历史书籍,知道了很多人物的生平,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堕落,荣耀与羞辱。

每认识了一个人,作者就相当于体验了这个人的一生。有了这么多的人生经历,见识能不高么?

3.常反思

《人生护城河》作者张辉提到过一件化解情绪的经历:

他在公司里开了整整一天的会,积压的工作一点都来不及干,还跟人吵了一架。

晚上回到家里已经 10 点多了,余怒未消,但是想起还有承诺当天要发表的文章。

于是,他干脆就写自己生气的感觉。

他描写对方说了什么激怒了自己,自己有怎样的反应,写着写着,他发现自己突然释怀了。

他居然能理解对方的立场和处境,也看到了自己的视野盲区。

他写的那篇文章的后半段,行文变成了一种释然,写完文章后,内心无比放松。

写作的背后就是反思。通过反思来抚平自己的内心,带来的这种心灵舒缓,比任何劝慰的效果都要好。

除了缓解情绪,反思还能复盘自己的行为,察觉收获和过失,达到自我提升的效果。

林清玄说:“如果我们要看见这个世界的美,需要一双水晶一样自然透彻的眼睛。”

这个世界的摸样,取决于我们看待它的角度。

也许有人觉得这是自欺欺人,事实上,人是一种自我解释的动物,世界的意义本来就是我们自己赋予的。

当我们选择一个积极的视角看待世界,我们就会得到一个更有意思的世界,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丨诗漫·南蛮书心

1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