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良好的睡眠和“心理学”有怎样的关系?
就像饮食和性欲一样,睡眠也是基本的人类需求,我们大部分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觉中度过。但是,失眠的人却丧失了这种能力,需要重新学习。
就像呼吸和心跳一样,睡眠不受自主意识的控制,我们唯一需要做的是顺应睡眠的自然规律。可是,失眠的人却无法放下意识的控制,害怕自己的无意识。
这就是说,良好的睡眠不仅仅是一个医学上问题,更是一个心理学方面的问题。许多失眠者对于睡眠的态度,就像臣子对待君主一样,费尽心机,只求博君一笑。遗憾的是,帝王的喜怒实非臣子所能左右,唯有将对方拉下神坛,使之成为普通大众的一员,双方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持久和谐!
台州医院精神卫生科包祖晓博士在《学习睡觉:心理治疗师教你摆脱失眠的折磨》这本书中提出:“失眠不是一种病,它是一种症状或者是潜意识所发出的告诫,提醒我们去处理生命过程中积存的各种问题。”的确,在医学中,失眠问题归属于“精神病学”范畴。而在《精神病学》教材中,失眠症归属于“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范畴;在《牛津临床精神病学手册》中,失眠归属于“行为障碍”范畴。临床观察也发现,60%以上的失眠与心理因素有关。
与失眠有关的常见心理因素有以下方面:
(1)易感素质
敏感、遇事多虑的个性素质是失眠的易感因素。换句话说,具有神经质性格特征的人容易出现失眠。他们往往比较内向、内省、理智,追求完美,好听赞扬声,总认为应事事比别人强;非常敏感,爱担心,情感压抑;好强、上进、认真,容易产生内心冲突;执着、固执、任性;智力水平较好,多为聪明能干,但总认为不满足,还应表现更好。
(2)生活事件及情绪反应
生活事件作用于个体,在不同个性的基础上,引起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不安、兴奋、愤怒、悲伤等,导致失眠;失眠本身又成为焦虑、难受的刺激原因,使情绪更糟,进一步加重失眠;如此便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失眠还往往是抑郁症、焦虑症的信号,需要引起特别重视。
(3)失眠恐惧
偶尔的失眠体验,使个体产生对失眠的恐惧情绪,害怕失眠反而导致失眠得以持久存在,这是失眠的一个很常见的原因。
(4)潜意识冲突
有心理分析治疗经验的人都知道,包括失眠在内的身体症状可能是潜意识处理压力的方式,也就是说,心理问题转变成了躯体问题。再换句话说,失眠是有目的的,是为了“获得”某些“好处”。当然,这不一定被当事人意识到,同时这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需要提请注意的是,外部压力不一定导致持续的失眠,个体对压力的感受性及应对方式、个体潜意识里的冲突才是是否导致长期失眠的关键因素。个体对失眠的认知和处理方式也会明显影响失眠的转归。大多数失眠者存在过分估计自己睡眠障碍的倾向,而且对失眠存在恐惧心理,这样,失眠就容易愈演愈烈。总体来说,失眠常常有一定的个性基础,并由某些诱因引发,而又由不恰当的认知和应对方式导致其维持下来。
2、目前网上有消息称,睡前刷手机会影响睡眠。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是的,睡前使用电子产品会影响睡眠。
我们经常遇到两类情况。第一类常见于中老年群体,他们吃完晚饭后早早上床,在手机上看短剧或小说,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状态,到该睡觉的时候,他的大脑活动开始活跃,就容易出现睡眠问题。另一类常见于青少年群体,他们白天忙碌,觉得只有晚上的时间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要充分利用这段“自由时间”,于是他们即使很困了,时间也很晚了,却随性地、疯狂地刷着手机,结果也是自然而然地出现睡眠问题。长期睡前使用手机,容易形成不健康的生物钟,使失眠问题更难解决。
无论哪一种情况,睡前刷手机都会干扰人的大脑功能而导致失眠。
3、很多人习惯性的玩手机,但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要通过手机完成,尤其喜欢睡前刷手机。这种对手机的无意识依赖心理,是怎么养成的?
从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角度看,睡眠是衡量个体“存在性”的绝佳标准。除了手机信息本身对人的强大吸引力外,这种对手机的无意识依赖的背后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
首先,睡眠困扰就是一个人小心翼翼(没有安全感)的标志,这些人为了保卫自己对抗人生的胁迫,仿佛永远都处于备战状态,害怕失去“自我”。他们不停地在睡前刷手机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保持“自我”。
其次,死亡恐惧是失眠的重要原因。在希腊神话中,死神塔纳托斯与睡神修普诺斯是孪生兄弟。我们民间也有一句口头语叫“睡得跟死了似的”。心理卫生科的临床经验可以告诉我们,许多失眠症者(尤其是入睡困难者)的潜意识认为睡眠是危险的。那些明明困得手机都砸在脸上或胸口上了、时间早已是下半夜了,还挣扎起来继续刷手机的行为很可能是一种在无意识的对抗“死亡”。
再次,失眠多见于社会失效和无意义感者。因为他们没有真正重要的事去操心,但又无法忍受生命本身的无意义。所以就在睡前也不放下手机,以逃避“虚无感”所产生的痛苦。
4、怎样调试心理状态,比较有利于睡眠?
哲学家尼采曾经提出:“为着夜间的安睡,必须有昼间的清醒。真的,如果生命原无意义,而我不得不选择一个谬论时,那么,我觉得这是一个最值得选择的谬论了。” 因此,要想获得良好的睡眠,我们需要培育一些有利于睡眠的习惯。例如:
1、限制床的功能,床只用于睡觉和性生活,避免在床上读书、看剧、玩手机、听收音机或聊天斗嘴。
2、保持每天规则的、适度的运动有助于睡眠。运动最好安排在午后和傍晚,但避免在睡前(一般指睡前2小时内)剧烈运动,否则由于身体兴奋或肌肉酸痛反而可能影响睡眠。
3、不在傍晚以后大量饮用酒、咖啡、可乐、茶及吸烟。
4、不在睡前大吃大喝,太饱或太饿上床睡觉都不是好的选择。
5、睡前1—2小时,最好丢开一切计划。倘若你躺在床上还需要思考当日所做之事或次日应做之事,那你应该在上床前处理完这些分心的事情。列出清单,写出你的担忧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以便于你无需时时提醒自己该做的事。睡前半小时最好不要使用手机,不做需高度投入精神的事情,让“心”自然地静下来。
6、睡前做正念冥想。把注意力轻轻地专注于与睡眠无关的对象上,你可以眼睛看着天花板,也可以专注于呼吸,甚至是跟着室友打呼噜……不管内心是否出现恐惧、着急、烦躁或是焦虑不安,你只是如此去做就行。不管有没有睡着,第二天准时起床,做该做的事。
7、请记住,避免过度的入睡意图,不过分关注睡眠,允许自己偶尔没有睡好,别忘了,每个人都是拥有会睡觉的本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