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自己电影里客串的林农,从不看分镜头剧本,《甲午风云》成经典

石坊青斜说娱 2024-08-13 10:02:57

作者:刘澍 副标题:林农画传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年:2012-7

1962年,林农(1918-2002)导演了轰动中外影坛的彩色历史故事片《甲午风云》(1962)。片中那场惊心动魄的海战戏更是让无数观众震撼不已。

《甲午风云》是根据戏剧文学改编而成电影剧本的,当时的评论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取材于甲午中日战争史实的影片《甲午风云》,是我国电影反映近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方面的新收获。”

电影《甲午风云》(1962)外景地,左三戴眼镜挥手者为导演林农

影片耗时两年完成拍摄,导演林农更是为本片倾尽心血,最终打造出那个年代的“古装战争大片”。

林农在拍摄过程中,抱病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在严肃地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再创作。

影片生动地刻画了民族英雄邓世昌誓死保国卫民的感人形象,歌颂了中华民族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精神。

电影《甲午风云》(1962)剧照,李默然

《甲午风云》风格凝炼、稳重,气势磅礴,有着震撼人心的感人力量。

60年来,它被译成多种语言,在许多国家放映。许多侨居海外的中华子孙,看了这部影片后,都激动得热泪直流,民族精神为之一振。

谁也不曾想,李默然(1927-2012)能出演《甲午风云》这部让他名扬全国的影片,最初其实是“服从组织的安排”。

在拍摄电影《甲午风云》(1962)期间,李默然在长影招待所研读剧本

开始,导演林农有意让他饰演李鸿章,后来才改为邓世昌。事后,连李默然自己都戏称:“邓世昌是我捡来的。”

【调入东影 从事导演】

林农是四川岳池人,原名粟多泽,生于1919年。他从小喜爱文学和戏剧。1937年考入南充农林实验学校就读,故改此名林农。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和许多爱国青年一样,满怀抗日救国的热情,想到前线杀日寇,雪国耻。

青年时的林农

于是,他在1938年,闯过种种艰难险阻,越过层层封锁障碍,投奔到革命圣地延安。

根据他的特长,组织分配他进入鲁艺文学院学习。毕业后,从事部队文艺工作。

1942年,他参加了延安文艺整风,亲耳聆听了毛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从延安北上到了东北,在东北文工一团从事戏剧活动。

林农和妻子刘惠明于1951年3月在长影拍摄的结婚照

1948年在东北鲁迅文艺学院任戏剧系讲师。撰写《演员手记》,在解放区正式出版后颇受欢迎。

1949年,他随东北文工一团集体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从此开始了电影导演的生活。

【造星高手 声名大震】

1953年,林农独立导演了第一部影片《小姑贤》(1953),此乃一部评剧戏曲艺术片。

1953年,林农(左二)在沙蒙导演的电影《丰收》(1953)中任副导演兼饰演小冬

1955年,他和朱文顺(1920-1995)共同导演了故事片《神秘的旅伴》(1956),显示了艺术才华。

一个偶然的机会,林农发现了王晓棠,选她在影片《神秘的旅伴》中扮演彝族姑娘小黎英,从此开启了王晓棠的银幕之旅。

王晓棠在电影《神秘的旅伴》(1955)中的影像

谈到首次拍电影,王晓棠这样回忆:当时被选中到长影拍电影的事情在话剧团传开后,有个女演员不以为然,说去吧,试试,不行,再卷铺盖回来。我心里憋了一口气:一定把这个角色演好了再回来。

1956年春节期间,《神秘的旅伴》全国公映,王晓棠扮演的“小黎英”一炮走红。

电影《神秘的旅伴》(1955)剧照,王晓棠和刘增庆

1957年,他导演了长影第一部彩色故事片《边寨烽火》(1958)。影片以惊险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浓郁的边疆少数民族的生活气息,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在这部影片的拍摄中,他不仅让王晓棠当女一号,还大胆启用话剧演员达奇(1934-2023)扮演男主角,这是达奇第一次参加拍摄电影。

达奇在电影《边寨烽火》(1958)中的影像

在林农的严格要求和精细的指导下,使初上银幕的达奇和王晓棠获得了巨大成功,在卡罗维·发利第十一届国际电影节上,分别获得了男女青年演员奖。

另外,《边寨烽火》也是著名演员“22大明星”之一的庞学勤(1929-2015)在银幕上的第一个角色,他在该片中饰演了一位解放军的指导员。

王晓棠和达奇在电影《边寨烽火》(1958)中的影像

当庞学勤在云南翠湖宾馆第一次看到《边寨烽火》的样片后,他感到自己的模样简直糟糕透顶,心灰意冷起来,甚至要打退堂鼓。

影片中的指导员这个角色会吸烟。而当时,庞学勤根本不会吸烟。

试戏时,为了适应角色的需要,他一遍一遍地练习吸烟,直吸得呕吐起来。

庞学勤在电影《边寨烽火》(1958)中的影像

导演林农正是在庞学勤身上发现了那种一往无前的顽强刻苦精神,才让他在片中,饰演指导员这个角色的。

之后他和导演林农又合作过电影《船厂追踪》(1959)、《甲午风云》以及《兵临城下》(1964)。

庞学勤在电影《甲午风云》(1962)中的影像

1958年,林农又以充沛的革命激情,成功地导演了一部描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江西老革命根据地人民斗争生活的故事片《党的女儿》(1958)。

《党的女儿》是女性题材的革命历史影片,展现的是新中国电影中革命女性这一新女性形象。

田华在电影《党的女儿》(1958)中的影像

最开始《党的女儿》女主角李玉梅的扮演者是秦怡(1922-2022),而且该片原定的导演是和林杉(1914-1992)合作拍摄《上甘岭》(1956)的沙蒙(1907-1964),不料长影内部风云突变,最后这部电影交由沙蒙的学生林农来拍摄,而女主角则变成了田华。

田华在电影《党的女儿》(1958)中的影像

田华后来回忆道:“我当时还有点犹豫,但读了剧本,被剧中李玉梅特色鲜明的形象打动了。我知道,我遇上了一个难得的好机会。”

林农在《党的女儿》这部影片中,通过尖锐残酷的斗争环境,描写了女主人公李玉梅的性格特点和她美好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完美的女共产党员的形象。

田华在电影《党的女儿》(1958)的片场正在面对镜头

影片放映后,产生了巨大的激动人心的力量,使干干万万的观众受到了教育,许多人称它是“一部革命的电影史诗”。

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合联合举办的1958年最受欢迎的国产影片评选活动中,《党的女儿》是得票最多的影片之一。

庞学勤在电影《兵临城下》(1964)中的影像

1962年《甲午风云》的拍摄成功,使林农的声名大震。这时,他正值年富力强、艺术创作精力旺盛之时。

1964年,他又导演了一部在我国电影史上有着重要位置的故事影片《兵临城下》(1964),并是影片的编剧之一。

影片完成后,被文化部誉为“编剧好、导演好、摄影好、表演好”的“四好影片”。

电影《兵临城下》(1964)片场,最上方为导演林农正在看演员们的表演

《兵临城下》率先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放映,几乎场场爆满,不少影院每天排十多场依旧供不应求。

这部影片,充分表现了林农艺术创作上的风格:结构严谨流畅,格调清新明快,笔触工整细腻,刻划人物入微,特别是善于刻划性格和处境都异常复杂的人物,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林农(右)在电影《兵临城下》(1964)里客串商人

【从不看分镜头剧本】

每当林农进入艺术构思的时候,便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甚至达到如醉如痴的程度。

有时,他走在上班的路上,口中还念念有词:“上午拍82号镜头,三十尺,用变焦距……推得慢一点,对,慢慢推,慢慢推……”

一边念叨,一边伸出中指和食指,作出摄影机镜头形状,弯着身子向前推去,常常引起过往行人好奇的观望,怀疑他是个精神病患者;

有时,他为了想出一个理想的拍摄方案,在宿舍里,在走廊里,在院子里,不停地踱步,对周围发生的一切,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是有人大声喊他,他也听不见;

有时,他在长影小白楼的水房里一边洗衣服,一边进行艺术构思,衣服洗好了拧干放在那里,转了一圈后又下意识地按在水盆里洗起来,一件衣服往往洗上三、四遍……

真正让林农过了一把“表演瘾”的角色是在王炎导演的《战火中的青春》(1959)里扮演的我军团长

他接到拍摄任务,总是先把准备工作做得又细又周密。

在分镜头阶段,他对未来影片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蒙太奇处理、人物性格的一致性、多变的场面调度、银幕感、环境气氛等,都要进行反复琢磨推敲,对每个镜头的角度、摄影机的位置、演员的表演等,都做到心中有数,甚至人物的每一句台词都能背诵出来。

林农在江边

电影还未开拍,他头脑中无形的银幕上已经多次放映过了。

因此,他在拍摄现场,从来不看分镜头剧本,拍摄工作总是干净利落,一气呵成。

【正视困难 解决困难】

1966年,当“风暴”降临到长影大院时,林农头一轮就被打倒了。他被关进“牛棚”,受到骇人听闻的残酷迫害。

张连文在电影《艳阳天》(1974)中的影像

一直到了1973年,林农才被“落实政策”,逐渐恢复了工作,并被指派担任《艳阳天》(1974)的导演。这是“浩劫”之后长影第一次拍故事片。

而扮演男主角萧长春的青年演员张连文(1945-2019),也是第一次参加拍电影,开始几天拍得不太理想。他心中焦急,忐忑不安,生怕由于自己而影响影片质量,想请求导演给他换个次要角色演。

张连文在电影《艳阳天》(1974)中的影像

一天夜里,已近午夜时分了,招待所里静悄悄的,人们早已酣然入睡。可是,张连文还在为是否引昝辞退的矛盾心情苦恼着,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成眠。

他披衣下床,走出房门,在走廊里烦躁地徘徊。猛然间,他发现走廊的尽头,有个矮小的身影,也在那里来回走动着。

张连文在电影《艳阳天》(1974)中的影像

他悄悄走到近前,借着昏暗的灯光,看清了原来是导演林农,手中拿着分镜头剧本,时而比比划划,时而进进退退,时而低头凝思,时而喃喃自语——导演林农是在反复推敲明天要拍的几场戏的镜头角度、演员地位和场面调度。

他恍然明白了:导演林农在拍摄现场严谨的构思、娴熟的安排、准确的指挥,正是来源于无数个呕心沥血的不眠之夜啊!

张连文在电影《艳阳天》(1974)中的影像

望着导演林农那苍苍的白发、佝偻的身影、专注的神情,张连文的鼻子酸了,禁不住流下泪来。

后来,张连文也成为一名著名的电影演员了。每当有人问起他是怎样成长起来的时候,他总是带着感激的心情向人们诉说,是导演林农让他正视困难解决困难。

1981年,林农在做导演前的案头工作

【结婚53年 退而不休】

1979年,林农刚刚拍完根据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卷)改编的汉剧《闯王旗》(1978),就马上投入到《大渡河》(1980)的拍摄。

林农是第一位将毛泽东等领袖人物搬上银幕的导演。

林农在他执导的《大渡河》(1980)中跟扮演蒋介石的赵恒多说戏

在《大渡河》这部影片中,他怀着饱满的革命激情,根据人民创造历史、时势造英雄的真理,依据中国革命斗争的真实历史,把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刘伯承元帅等老一辈革命家,作为平凡中见伟大、富于个性的人物来塑造,使影片更真实,更生动,更感人。这是林农对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一大贡献。

林农在导演影片《奇异的婚配》(1981)时指导男女主角颜世魁和高丽娟分析人物性格

过度的奔波劳累,使他的身体越来越坏了。拍摄《大渡河》时,他几次晕倒在现场。1980年,他终于退休了。

但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则挽留他继续干。1981年,他导演了表现解放前在万恶的奴隶制枷锁下少数民族苦难生活的彩色故事片《奇异的婚配》(1981)。

林农在拍摄《奇异的婚配》(1981)时留影

从1950年开始,林农一生拍了19部电影。退而不休的他,后来还拍摄了《关公》(1993)、《阿惠》(1993)等历史题材的电视剧。

这也让林农的作品题材与类型丰富多样,在同代导演中不多见。林农不仅导演影视作品,还在自己导演的影片中扮演不同类型的角色,更是显现出林农在银幕内外的可爱性情、多种探索及双重魅力。

林农在电影《甲午风云》(1962)中饰演的敌舰水兵

如在《甲午风云》中,他饰演的是个敌舰水兵。在船上跑来跑去,大多是群戏。

而他在《党的女儿》中饰演的敌机枪手,虽出场不多,但他在片中集中枪杀共产党员的刽子手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成了他在1966年后被“清算”的“重要罪证”。可见他演的戏还是有一定的水平。

林农在电影《党的女儿》(1958)里客串国民党机枪射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林农在电影《党的女儿》(1958)里客串国民党机枪射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林农一生启用、提掖的明星非常多,王晓棠、达奇、李默然、庞学勤、张连文、宋晓英、王馥荔、许中全、朱德承等等,都是受过他师恩的人。

林农的妻子刘惠明(1929-2022)也是一位老戏骨,18岁就成为了佳木斯鲁艺文工二团演员,后来进入沈阳鲁艺实验剧团,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第一批演员,1981年,和丈夫林农又调至北影厂。

1958年,毛泽东主席视察长影,在《红孩子》剧照拍摄现场时,与刘惠明(右三)等人在一起合影留影

两人在1948年相识,1949年结婚,婚后53年生下三个孩子。夫妻俩有4次合作,分别是《丰收》(1953)、《边寨烽火》、《兵临城下》、《孔府秘事》(1987)。

1952年,林农和刘惠明夫妇与大儿子栗栗在一起合影

《丰收》(1953)的导演沙蒙,林农和刘惠明在该片中只管演戏,而其它三部电影则都是林农当导演。

而刘惠明这一生中最为广大观众熟知的角色是在82版《西游记》中出演了白骨精幻化的老妪。

电视剧《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一集中的老太太是由刘惠明扮演

林农于2002年7月2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时隔20年后,刘惠明最终和丈夫林农在天堂重聚。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