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老泉友聊天的时候,他发了一堆厌胜钱,精品山鬼都有一大堆。他略带炫耀地说道:“这些钱以前都是一根铁丝挂起来的,随手挂在地摊上。”
我调侃地问:“您这是买猪肉呢?还挂起来。”
他乐得大笑:“没错,跟买猪肉没什么区别,但现在可不同了,按照13块钱一斤来算,这些钱币可以换两三千斤猪肉了!”
我很好奇,啥地方能让他一下搞到这么多厌胜钱?
他神秘兮兮:“这是多年前,在‘鬼市’淘到的,那家伙,真是捡漏的天堂!”
恍惚间,我明悟了一些,原来是“鬼市”啊,这个神秘的古玩集散地,确实存在着很多传说。
那年头,敢于“一枪打”的玩家数不胜数,也就是敢一次性把所有货都包圆了,只要发现那么几件精品,就能回本加大赚。
鬼市,听起来阴气森森的,也是各种玄幻小说里“妖魔鬼怪”做买卖的地方。
在现实中,曾经一度和“捡漏”绑定。尤其是陕西、河南、辽宁、四川、内蒙这些地区,在二三十年前入行的老玩家,都是记忆深刻,“好货”太多了,当然风险也不小。
这一切存在的大前提就是:当年的法制还不完善!
说白了,鬼货(生坑)、荒货(一线)、水货(走私)、贼货(赃物)以及各种假货,混杂在一块。
那才是真正只看眼力,不看身份的时代!
钱币,在当年只是个“添头”,真正的“硬货”是那些官窑、古玉、青铜器,有多少人在这里靠捡漏白手起家(比如那位老马),又有多少人身陷囫囵,吃起了“公家”饭。
那年头,胆子肥的人数不胜数,什么货都敢往鬼市拿。因为真正有渠道的“金主”,和民间“野路子”贩子是两个世界的人。
那些空有胆量却没渠道的人,在鬼市只有一个目的:快速变现。
急用钱的情况下,不说那些“重器”,就是小小的钱币,那也是可以论斤称,拿铁丝绑起来当“猪肉”卖。
如今钱币收藏的基本环境,也是在这20多年形成的,大量新出现的钱币催生了一批资深收藏家,也衍生出来评级公司和各种“堂口”的格局。
那年头,咸丰大钱几十上百随便拿,五帝大样两包烟钱往往就可以换。唐宋明清的小平钱,论斤称。尤其是宋钱,当“伴手礼”送出去的不知凡几。
永光、景和、大泉二千、太清丰乐、永通泉货等曾经的“名珍”,硬生生被打下“神坛”,成了普通名誉品。
燕明刀等几千年前的先秦钱币,愣是成了“普通品种”。别说宋钱“四大金刚”(元丰、元祐、皇宋、熙宁),就是会昌开元都差点沦为了丝丝,还好“背字”各版挺住了。
那年头,只要眼睛不是瞎到看什么都像“国宝”,那些敢于“一枪打”的泉友,并稳得住心态,把钱币装册标注,好好藏起来。如今留给子孙后代的,将是一笔不菲的财富。
如今依然还有一些自称“鬼市”的地方,但再也没有“电筒不照人脸,东西不问出处”的老规矩了,随便你照,无所谓。
因为法律完善了,谁还敢正大光明的“放狠货”?基本都变成“科技与狠活”了。可惜没赶上那个年代,只能在只言片语中,畅想着曾经的捡漏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