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之煮茶溯源:顶爷煮茶还原了2000多年前的煮茶最美情景

子真评旅 2024-11-04 07:36:36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起源鼻祖,“中国茶香世界”而闻名于全世界,绵绵五千多年的中国茶文化历史使中国成为了世界茶道的宗主国,其他国家茶文化发展的根源自中国。

顶爷煮茶还原中国茶文化之煮茶最美情景

我国茶文化内容包括生产制茶、饮茶两大部分,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单包括物质、精神、文化层面及宗教等等内容,还包括了深厚的历史政治文明层面内容,比其他国家的茶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历史底蕴更深重。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工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9月17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过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对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传承的认可,也必会将中国茶文化推向又一个高潮。

岁月留痕,光阴滋味,老普洱茶

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与茶的制作工艺发展同行共进。从神农氏的嘴嚼尝百草开始,茶叶从无制作到现在制作工艺的百家争鸣,茶叶形式也百花齐放,茶饮的方式也发生重大的变化,大概分为:1、汉魏六朝——煮茶法;2、隋唐朝代——煎(煮)茶法;3、五代宋朝——点茶法;4、元明清朝——泡茶法;现代一直沿袭清朝后期的泡茶法至今。

追寻时光刻录的痕迹,享受光阴轮回的味道

茶的饮用方法改变的每一个节点,都彰显我国茶文化对人们生活及精神文明的影响,特别是从嘴嚼方式到汉魏六朝的煮茶法经历二三千年的漫长历史演变,将茶从药性应用转向了人们生活、精神、政治的需要,可以说这是茶的革命性变化,从此茶走向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顶爷认为非常有必要对“煮茶”进行溯源,希望能够还原古人对茶饮追求的初心!

良渚文化 灰陶双鼻壶(藏于中国茶叶博物馆,照片来源于网络)

良渚文化 灰陶双鼻壶

直口,圆形腹,圜底,口部两侧有耳,中穿小孔,俗称双鼻壶。灰色陶胎,快轮拉坯而成,器薄匀整,外披以黑色陶衣,年代久远有些剥落。我国茶文化起源可追溯到5000年前,不过,当时并未出现专用茶具,此类陶壶可看成茶具的源头。

关于汉魏六朝前的饮茶方式的历史记载非常少,在古籍的片语间也没有详细的描述,如西汉时期王褒创作的《僮约》写道:“烹茶尽具”;又如先秦时期桐君创作的《桐君采药录》写道:“巴东别有真香茗,煎饮令人不眠” ;又如西汉前的《尔雅》(作者不详):“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到了唐朝皮日休写的《茶中杂咏》写道:“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 这些简单描述了茶叶可以煮,煮成茶汤的形式饮用。

汉 青铜兽耳釜(藏于中国茶叶博物馆,照片来源于网络)

汉 青铜兽耳釜

敛口,鼓腹下垂,圆底。口沿有双耳,设计成螭龙的双角向内,龙首向外张昂,龙身为圆环形,龙尾上翘。造型灵逸,构思巧妙。汉王褒《僮约》中已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茶”之记载。饮茶在司马相如等文人中已经较为普遍,当时以煮茶为主。此青铜茶釜系当时重要的煮茶器具之一,汉代的饮茶生活由此可见一斑。

西晋时期杜育作《荈赋》写道:“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泽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这是中国茶叶历史上第一次详细描述了煮茶需要的择水、选器、酌茶以及茶汤精彩的情景描写,从而将茶饮的药用饮用到食用茶汤的转化提升到了精神审美的享受,初步建立了茶道思想与茶美学的关联,这是茶文化得重大突破,由此西晋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起源时代,可以这么认为他对茶描述影响了四百年后的唐朝陆羽,为陆羽的茶巨作《茶经》提供了茶、水、器、饮、意境提供了脚本。

唐 巩县窑黄釉风炉及茶釜(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照片来源于网络)

唐 巩县窑黄釉风炉及茶釜

由风炉和茶釜两部分组合而成,风炉呈筒状,上侈下小,炉门口以下部分出沿,下承圈足。炉上半部以镂雕三珠形作为装饰,下腹部开炉门,炉门为壶门式。茶釜折沿,浅弧腹,口部有两环形耳。风炉外施黄釉,里面不施釉。茶釜内部施黄釉,外部涩胎不施釉。唐代以煮茶为主要的饮茶方式,因此风炉及茶釜皆为重要的茶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唐白釉茶炉及茶釜与同墓出土的唐白釉茶碗、茶臼以及白釉陆羽俑,成为唐代饮茶方式的重要物证。

陆羽所著的《茶经》系统地介绍了茶叶的生产历史、现状、生产技术及饮用技艺,并影响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茶经·四之器》《茶经·五之煮》两篇,详细描述了煮茶的器物、煮茶的方法及煮茶情景的生动描绘,这两大篇幅描述煮茶的内容,足以说明煮(煎)茶在唐朝以前在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是中国茶文化转折拓展的奠基点。

自西晋前后,茶开始由无制作转向了干茶工艺,茶工艺的进步,推动了茶饮用方式的变化,到了隋唐时期,茶叶制成了饼茶后“煮茶法”向“煎茶法”转变了,渐渐地“煮茶法”渐渐被“泡茶法”取代了,至今流行清朝之后的“泡茶法”,人们将“煮茶法”渐渐遗忘了?究竟是“煮茶法”不适应现在工艺制作的茶?还是“煮茶法”已经过时了?顶爷认为有必要深究其因!希望能够还原远古的煮茶情景。

由汉魏六朝的煮茶法,催生了爱茶人对煮茶器物的深究追求,通过不断创新、测试各种煮茶器物的形状、大小以及材料等等,让人们感受到了各种煮茶器物的不同确实会令煮茶、品茶的愉悦感不同,人们已经将茶的饮用过程推向了精神享乐、会友交际层面,这是茶文化的重大突破。

陆羽《茶经》煮茶器复制品——煮茶神器(照片来源于网络)

到了唐朝,陆羽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创意设计出来了一套完整的“煮茶神器”,在《茶经》四之器中记录:“风炉(灰承):筥 炭挝 火筴 鍑 交床 夹 纸囊 碾(拂末) 罗合 则 水方 漉水囊 瓢 竹筴 鹾簋(揭) 碗 熟 盂 畚 札 涤方 滓方 巾 具列 都篮 风炉(含灰承):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 …… ” ,详细描述了煮茶需要的所用器具及功能形状,还加入了《易经》的内容,由此可见,当时的煮茶是非常讲究的,加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五行精髓,让茶与天地人的相生相应,让中国茶文化提升到了宗教信仰的范畴。

中央电视台《典籍里的中国》之《茶经》的煮茶器

目前,我们可以看到陆羽的“煮茶神器”的复制品,但实际的煮茶功能是否还原了当时的盛景就不得已知了,顶爷花三年多时间去遵循五千多年的煮茶器具文物足迹寻找相对应的煮茶器物,结果一无所获,只能从各种文物中联想远古人们的煮茶情景……

对于煮茶文化的溯源,煮茶器的追寻已经令顶爷处处碰壁,未曾找到理想的合适煮茶器,只好暂且选用一个麦饭石煮茶器代替,希望能够在煮茶的过程中能够还原远古 “煮茶法”的某一个情景!

初步能够选用的煮茶器可以派上用场,该用什么茶来煮呢?这又是一大难事,能够煮的茶品类有白茶、黑茶、普洱茶等,虽然远古人们煮茶没有煮茶品类的描述,但从现代人们品茶的审美出发选茶,必须是可以用煮方式来更大提高茶原本韵味的茶,由于现在的制茶工艺已经同以前相差太大了,现在的茶多适合冲泡法饮用。

顶爷选茶之路的难,同样超出你的想象,煮过白茶、黑茶,但没有预想中的惊喜,只是普通原本的味道。然后尝试煮普洱茶,从“中X”茶到“大X”茶,再到“X号”茶等等,从普洱生茶到普洱熟茶,甚至煮上号称三十年以上的普洱青茶,三年来煮上了上百种茶依然没有惊喜,煮出来的茶又苦又涩,再从下茶的分量、煮茶时间、水质变化等等因素反复演练,仍然没有惊喜……

顶爷只好深入坊间四处寻茶,三年间,踏足云南各大茶山,探望诸多原籍茶农,拜访多家普洱茶初制所,商约茶厂,遍试多家星级茶庄古董茶,依然一无所获。

老普洱茶

直到一年前的某一天,坤叔给我来电:“顶爷,我找到了一提普洱老茶,可能适合煮茶,你抽空过来取吧!”,对于这位长者坤叔的印象随着时间推延已经瞬间无法想起是哪一位了!电话那头的坤叔好像感知了我的懵懂:“中秋前的那天晚上,你提着几盒月饼到我家问路的坤叔”

“对啦!对啦!坤叔您好!您好!”

“如果有缘的话,这提茶应该适合你煮茶!”

“您怎么想起给我找茶?”

“因为你我有缘呀!哪有给指路人送礼的?”

其实,说起这事来,我自己非常尴尬,因为我要找的是“昆叔”,不是这个“坤叔”,咱们素未谋面,以为是找到了,自然带来的所有礼品都送给了这位坤叔,几经话聊发现我找的“昆叔”住在他家的后面,他们也熟,然后坤叔带我去找昆叔,后来我同昆叔聊的很欢、很深透,只是这位昆叔没有了礼品的缘份,昆叔还告诉我:“坤叔是一位四、五十茶龄的‘老茶骨’”。

坤叔的这一个电话,宛如给我漫黑的寻茶路上送了一盏明灯,立马驱车前往,一千八百多公里的路程不得不中途一宿,其实心早已飞过去了……

这一提茶完全是纯自然存放,竹壳已经脆化,从外到内满是四季轮回的岁月痕迹,关于这提茶的故事要等坤叔慢慢道来,他说:“茶故事没有茶品质动人”,哈哈!坤叔卖关子了,就等顶爷另文详细揭晓吧!

老普洱茶

这提茶的茶条索黑沉、清晰、肥厚,闻茶饼已经没有完全茶本身的味道,也没有任何异味,只能偶尔闻到很淡很淡的陈味,开汤醒茶时,惊喜立刻出现了,醒茶杯飘来阵阵醇厚的药香味,这香味很独特,从来没有遇见过、闻过,干茶没味醒茶出秘香,这茶实在太神奇了!后来是一位高级私厨说是云南干巴菌的香气,果然应了坤哥的签:“如果你与它有缘,必煮出惊喜!”,太令我惊喜了!!!

煮茶、煮出仙气飘逸

茶汤的茶泡还原了《荈赋》茶泡沫之美

至于这茶的品鉴另文详说,在这重点说说煮这茶还原了《荈赋》煮茶时的茶泡沫情景:“……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五彩斑斓的茶泡正是陆羽在《茶经》里描述的“华”

同时在不同的环境下煮茶,茶泡沫精彩呈现周边环境的景色,正如陆羽的《茶经·五之煮》对煮茶茶泡的描述:“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鐏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瞬间将我煮茶的情景穿越到了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某一夏日,与陆羽先生一道欣赏最美茶汤精华(泡沫)变化的情形:一沸的时候茶汤面的会起一层白色的泡沫,二沸的时候泡沫积厚了就像一个鼓起馒头,而后来的茶泡越来越大,而且又透明,树上的枣花倒影在茶泡上,如满池枣花,树叶倒影在茶泡上如满塘浮萍,蓝天、白云同样倒影下来了,好一个鱼鳞云漫天的好天气;再将茶渣滓三沸,白白的泡沫如一堆白雪。

能形成这么美茶泡的,不是一般茶能煮出来的

通过中国茶文化之煮茶溯源,顶爷煮茶目前只是还原了唐朝以前人们煮茶情形中的茶泡沫之美,至于煮茶文化是如何成为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又是如何将将茶的饮用过程推向了精神享乐、会友交际层面和宗教层面?这需要顶爷再出发,再深入厚重的茶历史中挖掘,继续探索中国茶文化之煮茶文化。

老普洱,时间的沉淀物

非常感谢你的阅读,本文为原创图文,如要转载,请告知并注明本文链接,本文已经加入了维权。

(其中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删图)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