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好的演技真的可以救活平淡无奇的剧情”,正是因为这句话,张新成在娱乐圈里站稳了脚跟。
看过《你好,旧时光》的观众,都对那个阳光深情的林杨记忆犹新。然而,你们可能不知道,这个让无数观众心动不已的角色,是张新成反反复复试戏四个月后才争取得来的。
为了能演好这个角色,他定下一些严格和明确的规矩:眼中只能有周周,整个人都要透露着对周周的深深的爱意。他这种坚持和坚韧,使得林杨成为许多观众心中的白月光。
然而,这位从中戏毕业的演员并未被成名的光环冲昏头脑。与很多同龄的演员争抢主角的戏份不同,他更专注于怎样把角色演得更好。
在我的主观认识中,演员从来都是被角色所成就,而非演员成就角色。这听起来可能有些装X,但这却是事实。
电视剧《以家人之名》中的贺子秋的角色就是最好的例证,他没有主角光环,过得狼狈而卑微,同时又有着温暖和缺爱的一面。
张新成演员将这个角色诠释得十分到位,令人心疼不已。张一山在剧中是唯一能与老演员涂松岩对戏的年轻演员,他这种实力的积累可不容易。
有一次,他需要扮演一个高智商、固执的面瘫角色。当时经验尚浅的他尽力去打造这个角色,想到一个点子:“如果一个人语速特别快,是不是可以反映他的思维速度很快?”于是他选择用不眨眼盯着对方,以不屑和木讷的态度快速对话,这种设计让角色瞬间鲜活起来。
在《大宋少年志》中,元仲辛的角色形象可谓是完美无缺,聪明机智又负责任。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自满,反而保持着高度的警惕,认为:"你再聪明的人,经验没有那么足,就会有缺点,把缺点放进去,可以中和油腻"。
为了让角色更贴近生活,他特意突出了元仲辛傻气的一面,甚至自己设计了摸项链的小动作。他还向导演建议换成蝴蝶刀,他说:“我是个小痞子,是个在泥土里长大的孩子,不是大侠,不应该用那些武器”。
在工作中,他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能,苦练蝴蝶刀整整一个月。
张新成是一个独特的"另类演员",他不注重撕番位、炒CP等行为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而是全心投入每个角色的塑造之中,让观众记住的是那些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而非明星光环。
娱乐圈并不缺流量明星,但是稀缺的却是能够用心思考和发挥演技的演员。特别是在二十多岁、三十多岁的年轻演员中,这样的存在更是难得。
或许正是因为他这种对演技的执着和不懂得营销,才使得他的作品常常超出常人的理解范围,但人气却总是差那么一点。
李明就是大家熟知的"艺考之神",他在2014年以专业分和文化分双料第一的成绩考入了中央戏剧学院。
张新成表示:“我不认为自己是学霸,这个词语并非不好,只是我觉得这个名称过于沉重。”
1995年,他在湖北荆州出生,是妈妈眼中的“望子成龙”苗子。他从小就被要求学习各种特长,包括声乐、舞蹈、钢琴、英语等。
在这个小镇上,他曾是人们尊敬的"天之骄子",然而人生并非总是顺风顺水。更多时候是在困境中寻求出路。
在张新成全力备战考试的那段时间,家里发生了变故。他的父亲因为生意周转不灵,一下子欠下了三十多万的外债。这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
成为了家中重要经济来源的父亲,为了儿子的艺考几乎掏空了家底。长时间没有工作的母亲只能在超市找一份打工的机会补贴家用,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由此变得紧张且拮据。
他竟然报考了八所学校?这岂是"艺考之神"的所为,他赌的是背水一战,毫无退路。当有学校已经向他抛出橄榄枝的时候,他却坚定决心,还要继续这个赌博。
因为他明白,这是他唯一的机会,不能输。
"我确实付出了挺多的努力,但我一直觉得自己付出的还不够,只是相比较其他人可能努力多一点吧。"这话说得轻描淡写,但谁知道艺考期间那种煎熬?每个学校的考试内容都不一样,时间还都挤在一块,能考上一所已经很不容易,更别说样样拿第一。
这时候回头再看看他说的那句"我不是学霸",便能理解了。那并不是谦虚的话,而是他真切地认识到没有什么真正的天赋和异禀,只不过迫不得已,将自己逼到悬崖边,找寻着突围的路。
"我认真是因为我天赋不太够。"这大概就是最真实的告白了。在那个特殊的年纪,面对家庭的重担,面对人生的转折点,一个湖北小镇的少年,只能靠加倍的努力,去弥补所谓"天赋"的不足。
所以,不要再叫他 "艺考之神" 了。那个表面的光环背后,是一个普通人的血泪蜕变。他的蜕变经历并不容易。
在张新成的成长历程中,他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北舞求学经历,这段经历足足耗费了他三年的青春年华。
第一年,他很轻松就通过了初试,心里美滋滋地想着:"这太简单了。"他满怀期待地憧憬着即将开启的北京生活,沉浸在即将前往北京的喜悦之中。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重重的打击,令人痛心。在第二年的中国舞和芭蕾考试中,他一无所获,双双被淘汰。张新成站在考场外,一脸的茫然,心里充满了疑惑:“究竟是为什么会这样呢?”。
"那一刻,所有的美梦都破灭了。"
直到第三年,靠着一位老师的推荐,他才考上了歌舞表演专业。但代价是,他失去了在北京自由自在的念想。为了督促他学习,父母大老远从湖北搬来北京陪读。
有一天,他的妈妈带着他来到北京电影学院的大门前,指着路过的学生说:"你看看这些学生,长得比你帅,条件比你好的多的是,你算什么呢?"这句话像一把锋利的刀,深深地割在他的心头。
自此之后,他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我感觉自己真的没有天赋,因为有的人天生软度就是好,有的人天生腿就比较长,做动作就是好看。
然而他并没有这些优势。没有天赋,他就用时间和汗水去弥补。
在家中,十几岁的他只能不断练钢琴、补英语,没有任何娱乐活动。然而,在学校,他却总是在舞蹈课的第一排中间位置,表现得非常活跃。
别人可能觉得他爱出风头,其实他是在逼自己专注:"只要不站在前面,我很容易偷懒。"
这趟求学之路,张新成耗费了三年的青春年华,让他从一个自信满满的少年提前体验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现实。
但这段经历也让他认识到,与其羡慕别人的天赋,不如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完善自己。
那时的挫败感,最终成就了如今在演艺圈稳扎稳打的他,这大概就是命运最好的安排。
被孤立的"卷王",是校园里的另类存在,他们是其他人眼中的异类,就如同树林中的小草,在寂静中独自生长。450字的评论。
在表演课上,张新成因非常努力表现出"卷王"特色而知名。其他学生只需交20个作业就能入选期末汇演,但他硬是交了30多个。然而,残酷的事实是,他的作品无一能列入汇演名单。
他说:"我当时觉得我可能根本不适合成为演员。"回忆那段时光,他的语气中仍带有几分无奈。对怀揣演员梦的少年而言,这样的打击无疑是致命的。
更让人心酸的是,因为过于"卷",他在同学中反而成了异类。那个年龄的孩子,没有人不喜欢嬉戏玩耍。然而,他没有零花钱,不能参加各类班级活动,也很少去参加联谊活动。
他在学习上总是抢在前头,这导致他成为了被孤立的对象。
他有时候甚至会遭到恶语相向。少年时期在小镇上神采飞扬的他,逐渐变得沉默内敛,自卑隐忍。然而,他没有选择,家庭的重担压在肩上,父亲的外债、母亲的辛劳都在提醒他不能失败。
你能想象吗?在那个最需要朋友、最渴望认同的年纪,一个少年却因为努力学习而被孤立。那种孤独,恐怕比不被认可的打击更让人心疼。
然而现在回顾起来,曾经的委屈和不被理解反而成为了张新成今天成就的催化剂。正是那段被孤立的日子,使他学会如何独处,如何在逆境中坚守初心。
现如今,他在综艺节目中的表现相对较不活跃,总是显得非常低调,不与人竞争,也不主动去争取机会。
那个曾被嘲笑“太卷”的少年,如今在演艺圈中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节奏和步调。只是这一次,他不再因为与众不同而感到自卑,而是坦然接受了这种“另类”。
他知道,这就是最真实的自我。
张新成在娱乐圈的表现就像是一个"三好学生",他每接一部戏就会努力学习新技能来塑造角色。比如在《蜗牛与黄鹂鸟》中,他就学习了指挥;在《冰糖炖雪梨》中,他努力练习滑冰。
为了更好地演绎元仲辛这个角色,他还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自学了蝴蝶刀。
这种专注和敬业,在当下的演艺圈中简直是一股清流。
然而,成也萧何败萧何,过于乖巧、"根正苗红"的形象让他的个性和魅力有所缺失。尤其在综艺节目里,他的表现不够活跃。
他不争不抢,做事讲规矩,对游戏规则极度认真,这些在综艺节目中反而成了他的软肋。
他开始检查自己,改掉这种不好的习惯,"其实我的好胜心挺强的,但我明白,这是一个不好的事情。总想赢,会让我变得尖锐,有些时候吃亏反而是福,有时候,自愿做出让步,是一种大智慧。
在面对舆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从一开始被谩骂,到后来被赞扬,他都以平淡的心态来面对。因为他深知:"一个人不可能永远保持优秀,这是不可能的。
正是这种清醒和坦然使他在浮躁的娱乐圈中显得十分独特。
"如果可以,我愿意一辈子都拥有少年感,因为它意味着一种好奇心,能使人不断进步的好奇心。"这句话听起来像鸡汤,但从他身上能感受到那份真诚。
正如他所言:"这是我一生真正热爱的事情,我要把它当作我热爱的事业去对待。"
或许张新成注定成不了顶流,但这又有何关系?在这个靠话题度和流量称王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专注演技、不慌不忙的演员,本身就是一种难得。
正如他所言:"一个人要去某个地方,他可以选择坐车、打车、开车,可以走也可以跑,甚至是滑滑板,最终他都会到达目的地。"这就是张新成,一个虽然不完美但却值得期待的好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