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春节那晚,中南海颐年堂灯火通明,热闹非凡。这场宴会的主人,是我国的领导人毛泽东。参与者除了一些国家元老,还有毛主席的亲人。不过,参加者中却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身影——他就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
宴会进行到一半,毛泽东目光一转,微笑着对溥仪示意,引起他的注意,然后递上一道酥烂香浓的“紫罐煨肉”,俨然让溥仪品尝。
吃的过程中,溥仪赞不绝口,他对毛泽东道:“主席,这道菜的烹饪技艺,调料的搭配,都是如此得当,满口醇厚的美味,实在是人间美味!”这一番话,让在场的宾客们都露出了欣赏的笑容。
毛泽东听后心头一笑,夹起一块辣椒,吃的津津有味。瞥了一眼溥仪,他出声问道:“溥仪先生,你认为这道菜与你们御膳房的菜有何比较呢?皇宫里的御膳房出品的食物,真的那么好吗?”
听到这个问题,溥仪微微笑了笑,心中苦涩。御膳房的名字,让他想起了过去那段并不美好的时光。
1906年出生的溥仪,1908年时,他还只是个三岁的孩子,就被硬生生地带入了紫禁城,被迫戴上了皇冠。然而,那时的他不仅成了皇帝,也开始了一段由饮食引发的痛苦记忆。
满洲人的育儿观念奇特,他们认为孩子不能吃饱,否则会生病。相反,如果孩子生病了,他们认为那肯定是因为孩子吃得太饱,只需要把他饿上几顿就会好。
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溥仪从入宫那天开始,便几乎没有过饱腹的感觉。他的三餐,全部由那些没有血缘关系的太妃们掌管,无论是食物的质量还是量,都有着严苛的限制。
清朝的皇族贵胄们,餐桌上的美食浩如烟海。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些看似豪华的菜肴,大多数其实只是摆设,真正能品尝的寥寥无几。一道外表诱人的烹饪佳肴,往往已经经历了反复加热,濒临变质之境。真正上口的,只不过是那寥寥数道。
至于溥仪,他的饮食情况更加糟糕。退位之际,虽然一些风味鲜美的菜肴依旧会在每日的宴会上出现,但那些菜肴更多的是虚有其表。
他真正能够品尝到的,只有一些简单的稻米粥和咸菜。这些食品,大都由太妃的私人厨房供应,与御膳房无关。每当他偶尔一餐吃得稍多,就会有太监向太妃报告,然后溥仪在下一顿饭时就必须忍受饥饿。
随着年龄的增长,溥仪的食量逐渐增加,但太妃们供应给他的食品却始终保持着恒定的数量。有一次,他饥饿难耐,看到外面进贡的肘子,顾不得一切地抢来吃下。
这样的情况在他身上,并非偶然。至于御膳房,对于溥仪来说,它更多地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概念。他在皇宫的岁月里,很少有机会品尝到来自御膳房的美食。
大陆上,烽火连天,军阀混战,使原本静谧的紫禁城也无法再保持它的宁静。溥仪,这位一度坐拥繁华富饶的皇帝,在享用西式晚餐的时候,冯玉祥的军队冲进了紫禁城,他被迫离开他的皇宫。
他先是在醇亲王府中流浪,后来又前往天津寻找庇护。就在这个时间,孙殿英盗掘清东陵的新闻震惊了他,这对于他来说,无异于亵渎他的祖先。
深感失落的溥仪在这个时候,更加渴望恢复清朝的荣光。这个梦想被一些中国和外国的欺诈者和军阀发现,他们伪装成愿意帮助溥仪招募军队和加入政府的人,利用他,从他那里骗取了大量的钱财。
溥仪的财富就像水一样流走,他每天都在愤怒和心痛中度过。他对于食物的兴趣也逐渐消失,因为他根本吃不出任何味道。
然而,命运对溥仪的玩笑并未结束。在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的策划下,他被送往东北,成为伪满洲国的皇帝。皇宫里设有御膳房,根据不同的需要,分为中膳房、西膳房和茶房。这里几乎可以满足溥仪的所有饮食需求。然而,他并不觉得御膳房的食物好吃,因为他的心情极其糟糕。
当溥仪初次进入东北,他曾经天真地认为日本人会帮助他恢复国家。但是,不久之后,他意识到,他只不过是日本人的傀儡,他对于一切都没有任何实权,对于日本人的指示,他也只能勉强配合。
日本人为了保持对溥仪的控制,安排了“皇室御用挂”吉冈安直对他进行压力,让他感觉到,他可能随时被日本人废弃。他对于食物的恐惧已经超过了他对食物的欲望,美食对他来说,已经毫无意义。
当1945年的秋天到来时,苏联红军开始对日本关东军发动猛烈攻击,那时的溥仪,这位昔日皇帝,成为了战争中的俘虏。然而,相比起他原本所想象的苦难,苏联人给予他们相对优厚的待遇。他们每日的饮食中有肉、面包以及红酒,更加让人惊讶的是,苏联甚至允许他们自行种植蔬菜。
在这段时间里,溥仪的心情显得相对轻松,他重新找到了对食物的热爱,其中,他最钟情于茄子、西红柿和大辣椒。但是,由于缺乏中式烹饪的调料,而且他的随行人员中也没有出类拔萃的厨师,他的饮食虽然丰富,但口感仍显得平淡。
1950年的时候,溥仪被遣送回了他的故乡,中国。但是这个时候的他,已经被视为战犯,被送进了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尽管按照国家的政策,战犯们的饮食标准颇高,甚至超过了国内的高级军官和领导人,但是,当他初到抚顺的时候,对食物的恐惧再次笼罩了他。
溥仪深感自己在满洲国时期的罪行深重,对于自己的前途充满恐惧和绝望。尽管政府已经承诺不会对他们执行死刑,并给予了一定的善意,但他在改造初期,仍旧顽固不化,甚至对稍微好一些的饭菜,都会联想到"断头饭",一边吃一边流泪。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他的身体状况不佳,管理所的管理员经常会让医生和护士关照他,还有一些表现良好的皇亲国戚,会帮助他掌握生活技能。
为了让溥仪安心改造,他们还邀请了他的妻子——祥贵人李玉琴,以及一些清朝的遗老,向溥仪展示了新中国的繁荣。他们还组织了战犯参观的活动,让他们看到东北大地上的新生机。
这些都深深地触动了溥仪,他从此下定决心接受改造,他的情绪和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于是在1959年,溥仪得以获释,成为一个可以自立的人。
这个阶段的溥仪,虽然得到了国家的财务补助和工资,却在饮食生活上并未过于奢华。他的日常饮食,或许和许多普通老百姓的相差无几,平淡而朴素。尤其是在当时全国物质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溥仪也在逐渐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如他对肉食的消费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北方人钟爱的烙饼。
溥仪并不仅仅是喜欢吃烙饼,他还亲自动手烙饼。在娶护士李淑贤为妻后,他有过一次展示烙饼技艺的尝试,但结果却是让人哭笑不得。他烙的第一张饼面团半生不熟,第二张饼则因为火候不准,焦了底。
只有到了第三张饼时,才算得上成功。他将前两张失败的烙饼自己消灭,而最后一张成功的烙饼,则献给了他的妻子,这个有趣的情节,也让李淑贤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欣赏。
在此期间,国家的领导人也没有忽视对溥仪的关心,他经常受到各种活动的邀请。比如1962年春节,毛主席主动邀请溥仪,来参加自己的家宴。
毛主席的家宴,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豪华,摆在桌子上的菜品并不多,大部分都是素食。唯一的一道荤菜“紫罐煨肉”就在溥仪的面前。
饭桌上的人们,尽管面前的菜品并不多,却都在尽力让溥仪多吃点肉,而他们自己却更多地选择了素菜,包括毛主席也是如此。毛主席一直在给溥仪夹菜,这种独特的尊重,让溥仪深受感动。
就在饭桌上,毛主席询问溥仪关于御膳房的情况,溥仪却回答说:“其实我并没有多少对于御膳房菜肴的记忆,那个时候,我的内心充满了忧虑,吃饭时就像是嚼着蜡一样,味道对我来说并不重要。然而今天,主席您的宴会,让我觉得特别舒适。”
毛主席对溥仪的话报以爽朗的笑声,开口说:“放下你的过往顾虑吧,清朝的消亡是历史的洪流所推动,伪满洲国不过是日本人的阴谋罢了。
你一个人,是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的。如今,你的任务就是安心地在新中国生活、工作,尽你所能做出贡献。我向你保证,只要你这样做,你以后的每一顿饭,都会像今天这样让你感觉到舒适和尊严。”
餐后,毛主席和溥仪又进行了长达五小时的谈话。溥仪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希望能够通过文字,记录下一些以前的秘密,作为对历史的告白,也是他的一种赎罪,同时也是对新中国的贡献。
毛主席微笑着鼓励他:“不论是回忆往昔,还是反思历史,都是对历史和自我认识的总结。你可以记录下那些与你有关的人和事,包括那些光彩的和阴暗的两面。只有当你把自己真实写出来,人们才能通过你的文字,了解历史的真实面貌。”
当溥仪从中南海走出来的时候,他的步履显得坚定有力。这顿普通却意义重大的饭,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国家领袖的尊重和包容。
未来的路,他还要继续走,但他已经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当战犯管理所所长问他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时,他坚定地回答:“我的前半生确实犯了错误,但我将在余生里坚决跟随党的步伐前进。”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