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收养32年:超16万孤儿被收养,一半人被送往美国

罗sir财话 2024-11-09 17:48:08

80年代的计划生育,90年代的跨国收养,一部分是计划后的产物。

1970年代末,计划生育出台以控制人口高速增长。在“只生一个好”的情况下,一些女婴和残疾儿童被弃养,这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

加之当时的国民生活经济条件普遍缺乏,到了1992年,我国开放跨国收养,第一年就有206名儿童被送到美国。

在所有跨国收养中,有超过一半是女婴,同时还有超过一半的孩子被美国家庭收养。

这是媒体的渲染、以及历史的配合共同因素之下决定的。

1993年,《纽约时报》曾以大篇幅报导了一名武汉弃婴被收养到纽约的故事。美国福音派也发起募捐,鼓励信徒收养。

在当时,原为主要送养国的韩国,正在决心洗去“婴儿送养国”的标签,送养人数大大减少,这也吸引了一部分美国家庭把目光转移到我国。

2005年,美国接收了我国7903个孤儿,这是历史上最高的一年。

但在今年,一切都将成为历史。

艾米今年47岁,一共拥有四个儿子。2017年,艾米从广东收养了一岁的格蕾丝,因为想有个姐姐能陪伴她,一起分享出生地的历史文化,到了2019年,艾米再次申请收养,很快就被配对到五岁的潘妮洛普。

潘妮洛普患有唐氏综合征,收养机构说,整个收养过程大概要9至12个月,所以需要再等半年,就可以接回家了。

但2020年初开始的新冠病毒打乱了这一切,我国暂缓海外收养,此后三年病毒时期亦是如此。

在这五年等待时间里,艾米等来了终止国际收养的消息。

在这之前,我国所有的国际收养手续都由隶属于民政部的“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负责,中美双方有一个共享的网络平台,可以迅速地分享收养咨询和跟进进度,双方的目的都是“想让孩子有个家”。

在跨国收养的三十多年时间里,既有经济人口的因素,也有计划生育带来的部分结果。

那个时期受限于经济条件和生育问题,许多国内家庭都不太能够接受收养一个孩子,而那些天生患有疾病的孩子被抛弃的例子也存在,这些都给了跨国收养一个平台。

但在今天,随着低生育率和不孕的走高,加之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国人能够接受的收养认知也越来越频繁,终止跨国收养成了必然。

现在人口成了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2016年,我国全面放开二胎,同时我国不育率比例也增加到了12%,国内对收养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到今天,我国已经全面放开三胎,但2023年的生育率依然只有1.02,在极低的生育率和较高的不育率之下,国内收养的需求可能都无法得到满足,自然也很难继续延续跨国收养。

除了人口因素之外,负面舆论也是一个因素。

根据美国一家收养机构网站显示,收养一个国内孩子的中间费用高达2.5万到4万美元,而那些被送往国外的孤儿,也未必就能够过上美好的生活。

2011年,邵氏孤儿事件也被曝光,该事件揭露了2000年至2005年间,某地计生员涉嫌强抢超生婴儿,然后送到孤儿院牟利。

而那些送往国外的婴儿中,也有不乏被虐待的案例。

去年,一名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被收养者向其养父母提告,表示自己长年被关在地窖,还遭受殴打挨饿。

跨国收养的终止,有助于缓解我国面临的人口危机。

我国在过去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出生人数断崖式下跌,成了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2016年新生儿还有1883万,但到了2023年就少了一半,仅剩902万。

在短短的七年时间里,新生儿出生数减少了一半,人口形势已经变得愈发迫切。

90年代,人口是负担的观念,如今看来显然是错误的。如今我们已经全面实施三胎,但2023年的生育率仍然只有1.02,还不足生育更替水平的一半,今天人口毫无疑问成了财富。

民政部的数据也显示,跨国收养的数字每年都在减少。

2005年是送养的高峰,约有1.3万名孤儿被送往国外。到了2018年这个数字变成了2000人,2019年时只有970人,受到新冠病毒影响,2020年这个数字则只有63人。

当人口变成了稀缺性的东西,停止跨国收养是自然而然的做法。

但剩下的问题依然还在于:那些被遗弃的孤儿怎么办?

公益研究院的一份报告称,截止到2022年,我国孤儿总数15.9万人,其中儿童福利机构养育5.9万人。2019年相关人员曾表示,我国有98%的被遗弃儿童都是“重病重残儿童”,由于很多国内家庭都只想领养健康、年纪小的儿童,这也意味着他们几乎没有机会离开福利院。

而美国,则是其中一个潜在的因素之一。

数据显示,在过去30年美国接受的孤儿里,有高达80%都患有先天残障或疾病。

这些孤儿到了美国之后,大多都会接受医疗系统的救治,即便是得不到彻底根治,也有机会在适当的资源下成为最好的自己。

美国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收养国,但收养和被收养乃至其中牵扯到的文化、背景和习惯等因素的力量,依然不可小觑。

终止跨国收养是大势所趋,但背后对那些儿童尤其是患病儿童的待遇、后续人生走向问题,依然值得我们长期去重视、去关注。

end.

作者:罗sir,关心经济、社会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