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初秋,伍尔夫受邀,前往剑桥大学做演讲。
身为知识女性,她痛批传统偏见,呼吁女性独立。
当时,她的发声无异于一枚炸雷,不仅引爆了舆论,还为她引来无数谩骂。
面对汹涌的恶意,伍尔夫却毫不胆怯。
她不仅把演讲稿刊登在各大杂志上,还接连出版了几本力作。
随后,她用稿费和版税,为自己搭建了一座漂亮的小阁楼,以此向所有人证明,女性可以做她想做的任何事。
一天,坐在阁楼里的伍尔夫突发奇想,索性将这篇演讲稿,扩充为一本意识流随笔集,名字就叫《一间自己的房间》。
在书里,她写下了一句振聋发聩的话:
“我希望你们尽自己所能,想方设法去赚钱,去旅行,去思考世界,去看书做梦。”
当一个人开辟出自己的领地,她便不再妥协和随波逐流。
坚定地行走于内心世界,再琐碎的日常也阻挡不了女性觉醒的脚步。
1
没有属于自己的房间
是多少人痛苦的根源
书一开篇,伍尔夫便斩钉截铁地写道:
“如果一个女人打算写小说的话,她一定得有一间自己的房。”
这并非伍尔夫刻意喊出的口号,而是她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伍尔夫成长于一个大家庭,从小要和四五个孩子挤在一处。
喧闹中,她没有独处的角落,甚至连睡觉都常受哥哥的骚扰。
直到结婚后,和丈夫搬去天堂路的霍加斯宅,伍尔夫才拥有了一间自己的小屋。
这间小屋,原本只是一处低矮的工具房,虽破烂不堪,却是伍尔夫的创作天堂。
每当她走进去,就像进入了另一个平行世界。
关门的那一刻,刺耳的非议,吵闹的嬉笑……都荡然无存。
在这里,伍尔夫尽情地思考和想象,写下一部部诸如《奥兰多》《到灯塔去》这样的传世之作。
时至今日,“拥有自己的房间”,仍是不少人难以企及的梦。
但更遗憾的是,有些人即便有了房,也迟迟关不上房间的门。
就像书里描写的伯爵夫人,住着几十间屋子的豪宅,依然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地盘。
每当她想一个人待一会,就总有人前来叨唠,总有事需要处理。
一会宾客来访,需要她接待,一会舞会晚宴,需要她准备。
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得她操心,就连仆人在厨房做饭,她都要在一旁提点。
这位夫人哪怕有很多房间,却依旧无法安然地独处。
她看似活得幸福体面,内心却空洞麻木毫无生机。
所以,伍尔夫说完“女人得有自己的房间”后,反复强调着“房间,一定要上锁”。
房间的门一旦关不上,外界的喧嚣便如洪水般袭来,令人躲闪不及。
我们只能在忙乱中苦苦挣扎,时间被消耗,精力被蚕食,心绪也永远不得安宁。
独处时的沉着思考,沉思中的顿悟觉醒,就这样一次次被破坏殆尽。
迷失在这种喧嚣里,人就会坠入无止境的痛苦与绝望。
伍尔夫所说的房间,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居所,还是女性独处的精神岛屿。
只有找到精神世界的避难所,人才可能从痛苦的生活中突围出来,过上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2
赚不来“500磅”
就没资格谈别的
在书里,伍尔夫发挥想象力,写了个“莎士比亚妹妹”的故事。
妹妹名叫朱迪丝,比起哥哥的才华,她有过之无不及。
然而在当时,女孩不能上学,只能在家学做家务和手工。
莎士比亚外出闯荡之际,朱迪丝只能被父母逼着纺线绣花补袜子。
对此,她很是不服气。
于是,在一个深夜,朱迪丝偷偷离家,只身前往大都市伦敦。
一到伦敦,她就直奔剧院,向老板展示自己的才情和抱负。
可气的是,老板竟轻蔑地嘲讽道:“你搞话剧,像小狗跳舞一样滑稽。”
朱迪丝被羞辱得满脸通红,不得不尴尬地离开了。
身上的钱很快花光,不知道怎么赚钱,她只能四处流浪。
极度贫困中,狼狈不堪的朱迪丝,不知不觉地开始堕落。
她委身权贵,做人情妇,再也不提什么文学与梦想。
后来,她又意外怀孕,在人人喊打中身败名裂。
最终,朱迪丝含恨自杀,成了整个家族的耻辱。
伍尔夫写这个故事,就是想让大家看到:
命运越是不公,人越要有独立赚钱的本事。
否则只能被生活逼迫着,渐渐迷失自己,丢了自己最初的梦想。
伍尔夫说:“一个女人要想写小说,那她一定要有钱,需要年入500磅。”
“写小说”可以理解为女人各自不同的理想,而“500磅”指的是我们起码要衣食无忧。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养活不起,别谈觉醒了,可能连最起码的尊严和体面都是妄想。
伍尔夫在父母离世后,也有过一段清苦的日子。
她四处打工,做家庭教师,当育儿保姆,去报社当打字员……
往往是一天忙下来,累得倒头就睡,完全没心力再去搞创作。
直到几年后,她继承了姑母的遗产——500磅年金,这才彻底摆脱了底层的窘迫。
有这笔钱为生活托底,她才可以心无旁骛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她在书里感慨:
“心智的自由,仰仗于物质基础,没了经济来源,女性将永远处于被支配的命运。”
生活中,即便无人可依,我们仍可以靠自己去创造价值斩获财富。
就像书里伍尔夫给女孩们的建议:
你可以投身实业、开办工厂、可以学习证券知识,也可以从事人类学、物理学、进行艺术创造……
只要下定决心,将赚钱作为人生大事,我们完全可以活出自己最喜欢的样子。
作家亦舒有句话,也很透彻:
“作为女性,先要争取经济独立,然后才有资格谈应该争取什么。”
否则,就只能仰人鼻息生活,一举一动,一思一念,你都做不得主。
不谈钱的觉醒,无异于痴人说梦,经济上不独立,灵魂就更受禁锢。
只有先实现“财务自由”,才可能抵达“精神自由”。
3
精神独立
才能实现自我的觉醒
身为女性,你有没有过这种困惑。
生活里充斥着“大女主”的模板,我们被要求既漂亮又能干,既工作又顾家。
人生中也有个社会时钟,早早为我们规划好了一切,到了某个年龄就必须去做某事。
在世俗观念的牵引下,我们越来越乖巧,乖巧到不敢有自己的一点想法与表达。
精神上受约束,行动上被禁锢,似乎成了女性难以摆脱的宿命。
而关于这点,伍尔夫早就看透,她在书里殷切地说:
“记住你们的责任,是努力向上,追求精神独立。”
只有思想上独立了,我们才能痛快地为自己活一次。
看书时,多萝西和班恩夫人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这两位女性,像硬币的两面,让我们看到一个女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多萝西,是名英国贵妇,和伍尔夫一样,热爱文学且极具天赋。
年轻时,她出版过书信集,可就在事业起步之际,她决定听从父母安排,嫁给一位身价不菲的爵士。
结婚后,她顶着爵士夫人的头衔,处理家族事务,不停地生养孩子。
看似地位尊崇的她,可实际上,凡事都要听丈夫的安排,完全成了豪宅里的金丝雀。
多萝西曾斩钉截铁地对人说“我确实有写作的潜质”,可被世俗同化后,她却说教道:“女人写作真是太荒唐了,女人就该老实本分地守在壁炉前,不给男人们添乱。”
就这样,多萝西寻着上一辈女性的老路,浑浑噩噩过完了一生。
同为贵族的班恩夫人,却在伍尔夫笔下,呈现出了另一种生存版本。
班恩夫人,风趣、幽默,睿智又勇敢。
第一任丈夫病故后,不少人劝她抓紧再找个男人依靠。
但班恩拒绝了所有人的“好意”,坚持靠自己的双手谋生。
她不分昼夜地勤苦赚钱,打零工、做生意、办报刊、当家教……
等攒够了钱,她便开始心无旁骛地做自己喜欢的事。
她做文学演讲,组织读书会,搞莎士比亚研究,翻译经典著作。
虽然过得远比多萝西辛苦,但班恩的人生,却是那么自由、热烈,无拘无束。
伍尔夫在书里写道:
总有人告诉你,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而那恰恰是我们该去抗争,去克服的。女人不必行色匆匆,不必光芒四射,不必成为别人,只需做你自己。
人生,不可能只有一种路径,女性要用自己敏感的触角,延伸到每一处向往的角落。
一个人思考、探索、做决定,一个人选择、感受、去承担。
所有的束缚与限制,在你勇敢做自己的那一刻,终将烟消云散。
凡事都做得了自己的主,人才算真正有了一间精神世界里的房间,才算真正的觉醒。
▽
《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有个很美的句子:
人不应是插在花瓶里供人欣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
命运不是被安排的,每个人都应该恣意地生长,热烈地绽放。
想要活得漂亮洒脱,离不开外在的努力,更离不开内在的坚守。
伍尔夫说:“人有了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她的一生都会有一种充实感和幸福感。”
女性的觉醒,本质上是精神领域里的破冰行动。
生命是一场浩荡的灵性之旅,要有突破禁锢的力道与勇气,更要有成为自己的觉悟与行动。
找到《一间自己的房间》,向内求集聚力量,向外走去拼去闯。
点个赞吧 ,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