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演员张勇手传记出版,400多张珍贵照片,其中大多数首次面世

平灵娱乐新闻 2024-11-05 01:28:29

最近,一本精装版的口述传记《艺海兵魂》火爆朋友圈,这可不是一般的传记,光是那丝绸烫银的封面就让人惊艳。

翻开扉页,近500页的篇幅,用的还是进口樱花特种纸,光是这份用心就让人感动。

这本传记的主人公是谁?就是咱们的张勇手老师!没错,就是那个在《林海雪原》里演活了少剑波的张勇手。说起来,这本书可是整整打磨了四年才出版,浓缩了他半个多世纪的光影岁月,字里行间都是满满的历史感。

都说人生最美是回忆,但比回忆更美的,是被人记住。2018年,在第2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张勇手获得了终身成就奖。

这个奖项来得一点都不意外,毕竟人家可是从14岁当兵开始,一路拍戏演到80岁,这份对艺术的执着,真的让人敬佩。

最暖心的是刘晓庆在社交平台上发的那条动态,字里行间满是对恩师的感激之情。她说:"当年,张勇手千山万水发现了我,刘晓庆才有今天。

"这话说得多真诚啊!在金鸡奖颁奖会上,她问候张勇手:"最近好吗?"张老师就回了一句:"好。现在呀,就是惦记你和我的孩子们。

"这一句朴实的话,让刘晓庆当场热泪盈眶。

翻着这本传记,每一张照片都在讲述着一个时代的故事。有他年轻时英姿飒爽的军装照,有他和众多艺术家切磋演技的幕后花絮,还有他近期参加各种重要活动的珍贵瞬间。

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张勇手的艺术人生,更见证了中国电影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的整个发展历程。

如今的张老师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那股子军人本色依旧在。这本传记的出版,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生涯的总结,更是对那个激情燃烧岁月的最好纪念。

看完整本书,你会发现,这不仅仅是张勇手的故事,更是一代中国电影人的缩影。

这样的传记,值得收藏,更值得细细品读。毕竟,像张勇手这样的艺术家,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更是中国电影发展的推动者。

他的故事,永远值得被铭记。

1934年11月10日,山西省汾阳市一个普通家庭里,迎来了一个注定不平凡的生命。没人能想到,这个叫张勇手的孩子,后来会成为中国军旅电影史上的一座丰碑。

要说张勇手的军旅生涯,那可是从娃娃抓起。14岁的年纪,正是爱玩闹的时候,他却已经穿上了军装。不是一般部队,人家可是进了培养干部兵的学校。

后来,张勇手被分到了陆军第60军,就是当年大名鼎鼎的华北野战军"8纵"。不过他没去打仗,而是进了文工团。

这一进,就打开了艺术的大门。说实话,这段经历对他后来演绎军人角色帮助特别大,毕竟是真刀真枪地体验过军营生活的人。

人生的转折来得很突然。1957年,23岁的张勇手接到了人生第一部电影《黑山阻击战》的试镜邀请。这部电影虽然不是主角,但对张勇手来说,意义非凡。

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通往演艺圈的大门。

真正让张勇手一炮而红的,是1960年的《林海雪原》。他在片中饰演的政委少剑波,不光是个能文能武的角色,更是个智勇双全的军中谋士。

这个角色让张勇手火了,而且火得特别实在。你想啊,那可是个没有网络、没有全媒体的年代,能让观众记住一个演员,靠的就是真本事。

从穿军装的少年,到饰演军人的演员,张勇手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演艺路。他的每个角色都带着浓浓的军旅气质,这不是装出来的,而是骨子里就有的那种军人味。

现在的年轻演员演军人,常常会去部队体验生活,而张勇手呢,他本来就是从军营里走出来的,那种军人的气质早就融进了血液里。

这段经历,构成了张勇手日后演艺生涯的重要底色。从军营到银幕,从现实到艺术,张勇手用自己的经历证明:最打动人的表演,往往来自真实的生活体验。

而这,也正是他后来能成为军旅题材电影代表人物的重要原因。

说起张勇手的银幕形象,那可都是硬汉中的硬汉。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必须说说《英雄虎胆》里的耿浩。这个侦察参谋的角色,演的就是一个为了掩护战友而牺牲的故事。

张勇手把那种视死如归的军人气节,演得淋漓尽致。说真的,现在回看这个角色,依然热血沸腾。

《南海风云》里的政委梁充海,又是另一种军人形象。这次不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而是要在政治工作中展现军人的担当。

这部戏里,张勇手不仅当演员,还客串了一把导演。一个人身兼两职,那可不是一般人能驾驭的。

再说说《海鹰》中的水手长李雄,这个角色让观众看到了军人柔情的一面。海军题材的电影不多,张勇手却把一个老水手的形象演活了。

那种对大海的热爱,对战友的情谊,都被他演绎得特别真实。

《奇袭》中的连长方勇,又是一个让人记忆深刻的角色。这个角色特别能体现张勇手的表演特点:不需要太多台词,光是眼神和动作,就能让你感受到一个军人的使命和担当。

有意思的是,张勇手演的这些军人角色,性格各不相同,可是都有一个共同点:特别真实。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些角色都是从他的军旅生活中汲取的养分。

他不是在演戏,而是在重现自己所熟悉的军营生活。

那个年代拍军事题材,可没有现在这么多特效和道具。演员要是没点真本事,根本撑不起这些角色。张勇手在每个角色里都倾注了自己对军人的理解,把那种军人特有的气质、担当和情怀,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现在的观众再看这些老电影,可能会觉得画面有些粗糙,但那股子军人的精气神,却是实打实的。这就是张勇手的厉害之处:他不是在演军人,而是在银幕上重现了一个真实的军人。

再看看现在的军旅片,虽然特效精良,制作精良,但要说到那种发自内心的军人气质,还真得好好向张勇手这样的前辈学习。

他用一个个经典角色,为中国的军事题材电影树立了一个标杆,这份影响力一直延续到今天。

当大家都以为张勇手会一直演下去的时候,这位老戏骨来了个出人意料的转身。

《南海风云》就是他的第一次尝试。自导自演啊,这在当时可是个不小的挑战。毕竟导演和演员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角色,一个要掌控全局,一个要投入表演,这得多大的精力才能兼顾得了?但张勇手就是这么任性,偏偏要试一试,还真给他玩出了名堂。

尝到甜头的张勇手,在1982年又搞了个大动作——独立执导《彩色的夜》。这回他可是专心当导演了。第一次单飞,就让业界看到了他在导演方面的天赋。

要知道,从演员到导演的转型,可不是谁都能成功的。

但真正让圈内人刮目相看的,是1984年的《祁连山的回声》。这部片子一出,直接拿下了文化部优秀影片二等奖。

这下可给足了张勇手信心,证明他在导演这条路上,真不是玩票性质。

更厉害的是,张勇手从来不给自己设限。军旅片拍够了,他就转战家庭伦理剧,拍了《葛定国同志的夕阳红》。这么温情的题材,从一个军旅片老将军手里拍出来,让不少人都惊讶不已。

紧接着,他又拍了部反腐剧《省委书记》。这部戏可不简单,题材敏感,人物复杂,但张勇手就是敢拍敢闯,完全不按常理出牌。

说实话,这种不安分的探索精神,真的很难得。换做别人,可能早就躺在功劳簿上享清福了。但张勇手偏不,他始终保持着一颗求新求变的心。

每一次尝试,都像是在给自己出新的考题,也在给观众带来新的惊喜。

这样一位永远在路上的艺术探索者,才是真正的艺术家吧。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在艺术的道路上,没有终点,只有不断的探索和突破。

这种精神,比他取得的任何成就都更值得我们学习。

进入新世纪后,很多老一辈艺术家都选择了功成身退,但张勇手却依然活跃在影坛。他就像一瓶陈年老酒,越老越有味道。

看看他在《天河》里的表演,那股子沉稳劲儿,那种生活气息,哪是年轻演员能模仿得来的?这部现实题材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实力派演员是如何用生命在演戏的。

更让人惊叹的是2016年的《南口1937》。那时候张勇手已经82岁高龄了,可他在片场的状态,一点都不像个老人。

这部战争片拍摄条件艰苦,但他的表演依然张力十足。

说到这本新出的传记《艺海兵魂》,里面那500多张珍贵照片,简直就是一部中国电影发展史。有张勇手年轻时在部队的英姿,有他中年时期在片场的专注,还有近期获奖时的欣慰笑容。

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翻开这些泛黄的老照片,仿佛能闻到那个年代特有的味道。那时候拍戏,没有豪华的片场,没有精良的设备,全靠一腔热血和对艺术的执着。

张勇手和他那个年代的艺术家们,就是这样一步步把中国电影推向前进的。

从14岁参军到80多岁还在演戏,张勇手的人生就像一部精彩的长篇电影。这部电影里有热血,有坚持,有突破,更有对艺术永不停歇的追求。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太了解张勇手,但只要你翻开这本传记,看看那些珍贵的老照片,就能感受到什么叫"艺术家的坚守"。

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不分年龄,不争高下,重要的是那份真诚和执着。

这就是张勇手,一个把青春献给军营,把生命献给银幕的老艺术家。他的故事,永远都值得我们去回味和传颂。因为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演员的成长,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这样的艺术家,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