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攻灭前蜀)
公元925年,五代十国大乱世,后唐攻灭了前蜀。
最先得知这个消息的,是高季兴的荆南。
当时高季兴正在府邸里用膳,听到李存勖把前蜀给灭了,他惊慌失措,吓得连筷子都掉在了地上。
高季兴不仅仅是害怕,他还有点懊恼,因为灭蜀的这个计划,正是他建议李存勖的。
高季兴以前吃过前蜀将领的亏,他和前蜀就不睦,因此他建议李存勖打前蜀,颇有点公报私仇的意思,可是他也只是随口一说,他的想法是,蜀道艰难,易守难攻,他让李存勖打前蜀,目的是让李存勖和前蜀之间相互消耗,永远处在一个此消彼长的状态里,这样无论是后唐还是前蜀,就都没有能力打他荆南的主意。
可是谁知道啊,后唐名将郭崇韬只用了七十天就把前蜀给灭了。
这前蜀一灭,后唐的综合实力大大提升,那早晚不就要收拾到自己的身上?
想到此处,这把高季兴给后悔的啊,他是连连感叹,说自己大错特错了,自己这是倒持泰阿,授人以柄,给李存勖做了嫁衣了,这李存勖打完后唐,他要是奔江南去了还好,可他要是返回身来取荆州,那可就全完了。
那这个时候,他的头号谋士梁震就站出来安慰他说,李存勖接连取得了如此巨大的功绩,他不一定把持的住,他很可能忘乎所以,骄傲自满,然后满足现状,所以这对您来说不一定是坏事,也许是好事儿。
(庄宗李存勖 形象)
梁震没接触过李存勖,他也从来没有到过后唐,他的判断,完全是以经验论而理解出来的天下大势,可每次都还是挺准的。
而且,梁震似乎从来都不担心荆南会被其他割据势力所吞并消灭,因为他知道,中原政权会把荆南当做御边藩镇,当做守卫中央政权的防线,后唐需要荆南来帮助自己抵抗周边割据势力的滋扰,同样的,地方政权,江南的政权也好,蜀地的政权也好,万不得已之前,他们也绝不会对荆南动武,因为荆南对他们来说也是一道抵御中原政权的屏障,没了荆南,他们就会暴露在中原政权面前,他们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了。
所以,巧就巧在这个地理位置,因此荆南虽然处于八战之地,可却活得比谁都舒坦,比谁都滋润。
一年之后,梁震的预言,又成真了。
灭蜀之后的李存勖走向了断港绝潢,道尽途穷的不归路,后唐兵变,李存勖死了,明宗李嗣源即位。
李存勖的死亡,即代表了后唐的巅峰时代已经过去,高季兴终于松了口气,然后欢天喜地的开始了他继续统治荆南的生活。
我们知道,这荆南啊,他是五代十国时期面积最小,实力最弱的政权,土地面积小,人口基数少,您要说发展,其实发展不到哪里去,所以高季兴的发展,不是对内的,而是对外的。
怎么个对外法呢?因为荆南和几乎其它所有的割据势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接壤,那么其它政权相互往来,相互派使者,相互送点礼,或者是地方政权往后唐送礼,或者是后唐给地方政权一些赏赐,那都会不可避免的要经过荆南,而每次这些使者带着丰厚的礼品和银钱经过荆南的时候,高季兴十有八九都会杀死使者,截留礼钱而据为己有,说白了高季兴开始扮演起了拦路打劫的这么一个角色,这算是让他给赚了个盆满钵满。
(荆南 城池)
他打劫后唐的财物,后唐一般很少对他动兵,因为毕竟还要拿荆南当屏障,他要是打劫一些邻居政权,这些政权也不好跟他翻脸,因为他们也要拿荆南当做缓冲,而至于南汉,闽国那种离得远的割据势力,听说自家使者被高季兴杀死,钱货被截留,他们有心想要发兵讨伐高季兴,可离得太远了,山高水长根本就过不去,因此只能是忍气吞声。
可以说,在乱世中斡旋,时而交战,时而和谈,深谙合纵连横之术的高季兴,他是一个无组织,无纪律,道德感也不强的人,不然他也不可能堂堂君王,干出这种拦路抢劫的事情来。
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在这一隅之地里和各方枭雄相抗衡,完美的度过了自己的人生。
高季兴生命中最后一段时间发生的大事儿,只有一件,那就是因为他老是截留后唐派出的使者,或者是把别人派往后唐的使者杀掉,然后占据礼品钱财,后唐明宗李嗣源也有点气不过,很恼怒,于是有一次李嗣源就集结了兵力,开始讨伐荆南。
明宗李嗣源,本质上他和庄宗李存勖是一个类型的皇帝,概括来说就是前明后暗,前贤后昏,就说当时发兵攻打荆南的时候,李嗣源状态不错,可是此时的后唐毕竟不是以前的后唐了,这个时候的后唐就像是一只受了重伤被治愈了但是却留下了诸多旧疾和后遗症的老虎,你说这老虎不猛吧,可它毕竟还是老虎,是百兽之王,可你说猛吧,好像现在就是来一只山羊,也能和它比划两下。
高季兴就寻思了,你以为你是当年的李亚子啊,你不是了,你是兵变天子,你想跟我solo,那好,那我就跟你较量较量!
于是,高季兴也集结兵力,打算和后唐李嗣源开战。
我记得某位贤人曾经说过一句话,那就是,一个人能够走多远,要取决于旅途上有什么样的人陪伴他。
(荆南高季兴 形象)
明朝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剌大军南下扰边,大同告急,当时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好大喜功,加上他岁数又比较年轻,他就想要御驾亲征,去战场上建立军功。
事实上,当时的情况应该是,非必要不亲征。
因为,瓦剌,鞑靼,兀良哈,这都是蒙古分裂而来,瓦剌只不过是其中一股力量而已,而且不太强大,他们本质上只有滋扰边境而无威胁明朝政权的可能,瓦剌人年年都来,无非是塞外的生活环境不好,整天吃沙子,他们要来边境上抢取生活物资,这种行为当然很无耻,但是解决他们的这种行为,只需要动员九边的军队做防守反击,或者主动出击把他们歼灭就可以了。
而作为皇帝,你当然可以亲征,但是问题是,你必须保证你能取得亲征的胜利,而如果你不能保证亲征的胜利,那么你就是在给对方猛烈戕害你的机会。
朱祁镇是小皇帝,没有带兵的经验,带上数十万堪称帝国精锐的大军御驾亲征,这个行为是很危险的。
那朱祁镇信任谁呢?朱祁镇最信任的,是宦官王振,那王振就不是一个好人,他不分析局势,及时劝阻,反而还积极怂恿,说皇帝这是好机会,你一定得去,朱祁镇偏听偏信,御驾而出,结果酿成了后边的土木惨败。
那么代入一下高季兴当时的这个视角,我们就会发现,高季兴选择出兵迎敌,和后唐撕破脸,真刀真枪的干一下的这个决定,危险系数也很大,而且似乎无论战败战胜,对高季兴来说都没有什么好处。
被李嗣源打败了,那荆南就完蛋了,你高季兴到时候就成了俘虏,身死国灭就是你的结局。
战胜了李嗣源,高季兴面临到的情况也不一定就有多好,因为,天下间的枭雄们,就没有不惦记高季兴的荆南的,他们不出兵攻打荆南,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地形牵制,还有一点就是师出无名,而且名义上荆南是在中原政权的庇佑之下存在的,如果对荆南开战,那就等同于对后唐开战。
高季兴如果战胜了后唐,后唐肯定要兴兵再行讨伐,而且后唐也一定会号召天下枭雄共讨荆南,这帮诸侯们正没有理由对荆南用兵呢,现在有了这个理由,我们就会被群起而攻之。
这也就是“则朝廷征兵于四方,其谁不欲仗顺而起,以取大王之土地”。
说白了你和后唐如果开战,无论输赢,你在地理意义上和在邦交意义上都失去了战略性,所以当时梁震对他的建议是,主动求和,把战争平息掉。
(谋士梁震 形象)
梁震真是一个狠人呐,他简直是太有想法了,因为他知道,李嗣源起兵讨伐荆南的原因,不在于后唐必须要得到荆南,而只不过是因为荆南总是劫他后唐的货,李嗣源脸上挂不住劲了,生气了,这才要和荆南动兵,不是说后唐和荆南有什么不共戴天的仇恨,必须要你死我活的那种。
那既然李嗣源只是生气,那就好办了,他生气你安抚不就得了么,高季兴呢,也很听劝,他积极听取了梁震的意见,他是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给后唐备上了厚礼,杀猪宰羊犒劳后唐军队,高季兴这么做,李嗣源的气儿其实就已经消了一半了,那这个时候高季兴又狠狠发力,给李嗣源写去和书,李嗣源一看这回面子里子都有了,几天之后就退兵了。
高季兴这一波,可以说是完美的展示了什么叫做“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人生在世,交朋友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交到正确的朋友,那更加让人愉悦,其实高季兴应该感谢梁震,梁震不要官职,不要身份,甚至不要工资,而只是以一介白衣的身份为他效力,多次在高季兴人生迷茫的阶段给高季兴指明了方向,在危难之际帮助高季兴做出了决定。
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
高季兴也许会想,梁震这人到底图什么呢?他何必这么尽心尽力的帮助自己,对自己这么好,而什么都不愿获取呢?
作为一个枭雄,一个军阀,一个典型的以利益而驱动人格的人,高季兴认为人有所动,必有所求,梁震当然也有所求,但他所求的,似乎和大多数人不太一样。
梁震读书明礼,因此视钱财如粪土,梁震寒窗明志,因此他不贪慕虚名高位,梁震亲眼看到了大唐帝国的崩塌——风起云涌的时代变化,他看到了,万人窜动的乱世战场,他看到了,生离死别,爱恨情仇,这么多年他也看了不少,当一切都不能再让这个因为一个封建王朝的结束而改变命运锚点的人提起兴致的时候,他唯一的想法,只有一行字可以表达:
一展胸中志向,不负平生所学。
除却君身三重雪,天下谁人胜白衣?
一身白衣的梁震,他始终是一个骄傲的人。
在乱世中,文弱的读书人,昂起了他的头颅。
参考资料:
《五代史补》
《三楚新录》
《十国春秋·荆南三》
《资治通鉴·后梁纪六》
《新五代史·南平世家第九》
曾育荣.高氏荆南史稿.暨南大学,2008.
张亦文.浅议古都江陵的“地利”作用//中国古都学会.中国古都研究(第七辑)
要是能撸几串那就完美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慢又遇顶头风[笑着哭]
要是配几张当时的势力地图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