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建筑中,除了自然方位,还大量运用了文化方位,一来弥补自然方位的不足,二来重在表现建筑的象征意义,侧重于满足心理上的某种需要。文化方位主要有:
河图方位。在传统建筑中,河图之数,常常与阴阳、五行并用,或者作为吉祥如意的象征,比如天一阁,文渊阁等藏书楼的设计。或者作为逢凶化吉的象征,比如紫禁城东华门门钉之数的处理。
洛书方位。又称九宫方位,前文已有介绍。
先天八卦方位。《周易》中说:“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北宋邵雍依据这一段文字,画出了“先天八卦图”,并托名为伏羲所作,因而又称之为“伏羲八卦图”。其方位是: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在古代都城规划设计中,往往以先天八卦之乾、坤、离、坎所象征的天、地、日、月作为南北中轴线和东西中轴线两端即东西南北四正方位的象征,如明清北京城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又如天安门和地安门。
后天八卦方位。后天八卦图也为邵雍所画,并托名为周文王所作,故又称之为“文王八卦图”。其方位为:坎北离南,震东兑西,艮东北巽东南,乾西北坤西南。后天八卦方位在皇家建筑和民间建筑中都有大量应用。
四门方位。指的是分别居西北、东南、西南、东北四维的天门、风门(又称地户)、人门、鬼门。《周礼》曰:“天不足西北,地不足东南,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天门无上,地户无下”。由此可知,天门、地户、人门、鬼门,是分别与后天八卦中的乾、巽、坤、艮四维方位相对应的。位于乾方的天门,以及位于巽方的地户,常常被用来作“水口”的方位。天门谓之“入水口”,地户谓之“出水口”。古代的都城规划,大都把西北乾方规划为“入水口”,把东南巽方作为“出水口”,如明清北京城以及紫禁城内的水系。
四德方位。“仁义礼智”四德,加上“信”字,又称为五常之德。在《易纬》中,曾以八卦配五行之气和五常之德。其具体配法是:东方配仁,西方配义,南方配礼,北方配信,中央配智。在后来流行的五常方位中,则是东仁、西义、南礼、北智,以信居中。在建筑命名中,最常用的也是以信居中的五常方位。以北京城为例,金中都时期,东有施仁门,西有彰义门,南有端礼门,北有崇智门。元大都时期,东有崇仁门,西有和义门。明代燕王城时期,东有体仁门,西有遵义门,南有端礼门,北有广智门。
五行方位。五行在中华传统文化里,恐怕是认知面最广、人气值最高的文化元素之一。以五行表示方位的“风水五行”,有许多种类,常用的有正五行方位、八卦五行方位、天干五行方位、地支五行方位。另外还有洪范五行、四经五行、三合五行、河图五行等。
五色方位。五色方位与五行方位密切相关,对应关系为: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中央黄。辽代燕京城,五方各镇以塔,按照五行五色方位,塔分五色。元大都时期,大都城按照五行分为五个城区加以管理,各城设有兵马司,令牌分为五色对应五行。又如北京社稷坛上层分作东南西北中五方,分别筑以东青、南赤、中黄、西白、北黑五色土,五色土分别代表五方五行,象征着全国各地的领土。
八门方位。《淮南子·地形训》里的八方八极八门方位:东北方,方土之山,苍门;东方,东极之山,开明之门;东南方,波母之山,阳门;南方,南极之山,暑门;西南方,编驹之山,白门;西方,西极之山,阊阖之门;西北方,不周之山,幽都之门;北方,北极之山,寒门。八门方位,蕴含着自然方位中的四象方位、四季方位、八风方位,以及自然阴阳方位,是一种综合性的方位系统。
十二月卦方位。由汉代易学家孟喜提出,象征着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阴阳变化。实际上主要由皇家运用,比如天子在冬至日要到天坛去祭天,是因为冬至乃阴极而阳生;在夏至日要到地坛去祭地,是因为夏至乃阳极而阴生。
二十四山方位。又称二十四向,八干四维二十四山。这是由后天八卦方位中的“四维”(乾坤艮巽),十天干方位中的“八干”(甲乙丙丁庚辛壬癸),以及十二地支组成的一种方位系统。既可用于定向,又可用于纪时。
文化阴阳方位。由卦象所表达的“文化阴阳方位”,是以自然阴阳方位为基础的,是对自然阴阳方位的补充与扩展,同自然阴阳方位基本是一致的。文化阴阳方位随着古代先民概括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的发展,阴阳由本来意义上的自然观念上升到了哲学观念。哲学意义上的阴阳观念,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它概括了许多具有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如阳对阴、明对暗、上对下、高对低、前对后、左对右、凸对凹、实对虚、男对女等等。文化阴阳方位,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从皇家到民间,从古往到今来,从生活方式到建筑设计,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大游年方位。这是一种以八卦五行方位为基础的易学文化方位系统,可以通过对建筑布局的某种变换,将任何自然方位上的阳宅转换为文化方位上的吉宅,从而追求一种文化心理上的理想境界。
各种文化方位,在自然方位的基础上,由实用功能扩展到审美功能,由物质领域延伸到精神领域,由自然观念上升到哲学观念,归根结底是以人与环境相和谐为准则,是以人的身心健康为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