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李不白:在地图中重新认识历史

信息周末 2024-12-21 01:43:11

过去近二十年,李不白始终在和地图打交道。他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后来并入武汉大学),和地图结缘于电脑绘图尚不普及的年代。毕业后,他在出版社的地图编辑部工作过不短的时间,很早养成了对着地图看历史书的习惯。

在李不白看来,地图能引入一重客观视角。很多历史文献,基于史官的个人记载,由此衍生读解论争。譬如,很多人因诸葛亮五次北伐失败,质疑他的军事能力。李不白认为,拿出一份历史地图,即可反驳类似观点。

诸葛亮北伐的大本营基本在汉中,秦岭古道运粮困难,军事辎重也难以运输,只要曹魏备好粮草,坚持守城不出,就难以攻下。“(诸葛亮)打到最后,没有粮食,赶紧退回来。”他向南方周末分析,诸葛亮北伐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无法解决粮道问题。“后方的粮道太长了,消耗太大。所以每次到关键节骨眼粮食没了,就回来了。这个说明不是他军事能力不行,放谁都不行。”

历史上另一场著名战役——长平之战的胜败,也深刻地被交战双方的地理区位影响。

“我们看平面图,邯郸离长平近,咸阳离长平远。这么看秦国是劳师远征,赵国是在家门口打。其实不是。”李不白向南方周末解释,赵国军队要抵达长平,得走“太行八陉”之一的滏口陉,海拔两千多米。而滏口陉沿途,并不沿河。大部队走需要携带着水,路很难走。如果要和秦军打持久战,后备军需运输跟不上。

而秦军虽距离遥远,但主力部队走的都是水路。“从咸阳出发,咸阳挨着渭河,渭河往东到黄河,黄河通着汾河。汾河有一条支流叫浍河,浍河到沁河。沁河也有一条支流蟒河。它俩隔着一个山冈。”李不白告诉南方周末,“秦国从咸阳一直到沁河,只有中间很少一段走山路……水路源源不断,一艘船可以装很多东西。”

“秦国很快就杀到沁河,攻破这一道防线,就到了长平。”他说。

李不白觉得,相较于汗牛充栋的历史材料,地理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保持着有限的变动。“中国的地形又很特殊,不管几千年的历史如何风云变幻,争斗的目标都是围绕着几个大的地理单元。”

战国时秦木板地图,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IC photo

为反映不同地域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地位与功能,李不白把中国地理分为荆楚、关中、江东、山西、河北等多个单元。其中最为核心的几个,构成九宫格,依次排列为:河套、山西、河北、关中、中原、山东、巴蜀、荆楚、江东。

中原向来是各方势力的争斗重点,荆楚则是“南方政权的门户,对江东具有地理上的优势”,而山西因四面有高山阻隔,常常成为“战争时期的避乱所”。

“今天的交通旅游地图没有问题,但是画历史地图还是有问题的。历史地图重点在编,不在画。”针对具体历史事件,他有的放矢地绘、编了专门的历史地图,以期读者从地理层面,了解历史事件的另一重面貌。2024年,李不白的《透过地理看历史:春秋篇》《透过地理看历史:战国篇》出版。借着这个机会,李不白接受了南方周末的专访。

李不白。受访者供图

没有地图历史没法看

南方周末:你的“九宫格”,为什么荆楚要占一块?荆楚之地为什么是中国大版图当中一个重要的板块?

李不白:秦汉之前可能不太明显,越往后,中央对南方统治越强,荆楚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以前基本是北方打,南方只要不来捣乱,基本没南方什么事。春秋时期,吴楚越自己打自己的。争霸中原,春秋之前基本上就没它们什么事,长江流域基本没什么故事。

往后发展,我们看今天中国的版图,长江流域在中间。要想统一南方,突破口就是荆楚。不能从江东打,南方的政权在南京,肯定要布重兵。打仗讲避实就虚,肯定要往襄阳这儿突破。襄阳只要一突破,顺着汉水就到了荆楚一片,荆楚再打下江东就比较容易。

越往后(越)说襄阳是中国的腰眼,只要打襄阳了,再往南,南方基本就是(一股而下)。

春秋时期的楚国地图,选自《透过地理看历史:春秋篇》,人民日报出版社。受访者供图

南方周末:没看地理之前这个东西很难想象,为什么一个城市的胜败能关乎一个朝代的盛衰覆亡?

李不白:我们以前的历史书只是把地名记一下。搞历史研究,考证一下地名在今天的哪个位置,但没有跟地形、山水以及附近整体的地势结合考虑。

春秋大部分战争很讲武德,是君子之战。咱们约好了,某时某地,一般叫疆场,两国交界的地方。两军对垒,列好阵,一通鼓一冲,谁输谁赢,一目了然。输的往后退,赢的追不超过30里,超过30里你就不讲理了。

宋襄公说“不重伤”,这个人如果受伤了,不能再给他一下,这不道德。“不禽二毛”,头发花白的,你不能抓他。“不鼓不成列”,对方没摆好阵势,不要去冲击。《曹刿论战》实际就是败坏这种规则,人家敲鼓要冲了你不冲,利用了规则的漏洞。到春秋后期,很多人发现越不守规则就占便宜,守规则的像宋襄公这样的反而被嘲笑,往后的战争阴谋诡计就开始层出不穷。到了末期,孙武就总结了这套兵法,这个兵法就集中体现了……

南方周末:兵者,诡道也。

李不白:对,兵者,诡道也。孙武跑到吴国后,跟伍子胥联合打了一场仗,就是用孙武的方法。正常吴国打楚国,楚国判断它肯定是要打它的南阳盆地,因为当时这里还有一个楚国的长城。

但是孙武,为什么叫出其不意呢?他没走那儿,从益阳三关穿过去了。楚国一下子没反应过来,赶紧往后退,害怕首都郢都丢失,在这儿守着对峙。对峙一阵子,吴国的军队就假装撤退,从小别山到大别山。撤退,楚军就追,它回头就打,于是吴军三战三捷。虽然打赢了,还是往后退,假装要跑,一直跑到一个没有退路的地方,趁两军休息的时候突袭,把楚军基本打散了。

吴军就一直追,一直攻到郢都。春秋时期楚国应该是头号强国,被一个刚开始没有任何名气的吴国,差点灭了。这个事情是特别大的转折,楚国由胜转衰,过了好几代才慢慢缓过劲儿来。后来他们甚至把都城迁到鄀都。因为他害怕吴军顺着长江上来,已经有心理阴影了。

南方周末:这些知识,如果地理课学不好,历史课肯定也不行。

李不白:地理老师都很清楚,没有地图学不了地理,所以他们特别重视。历史老师不重视,我说你们怎么学历史,我的印象中没有地图历史没法看的,这个书看不下去,因为不把方位搞清楚,心里的坎儿过不去,下面的故事没法读了。

一统天下先打山西?

南方周末:关于山西我最近才了解一些新的知识,秦国开始统一六国的时候,战争重点已经集中在河南、河北、安徽这一带了。

李不白:春秋整个两百多年的过程,秦国除了秦穆公跟着晋文公出来,在中原露了一脸外,基本上没有出来。像函谷关、桃林塞这些地方,都在晋国手上,这么狭长的通道,秦国根本过不去。唯一一次它偷袭郑国不成,然后回来,被晋国全军覆没,就是崤之战。

为什么全军覆没?第一晋文公刚死,国丧时期;第二你没打招呼从我的国土上经过,没把我放在眼里。你打的是郑国,郑国是我的小弟,所以晋国很生气,在崤山那儿设下埋伏。从那之后秦国再也不敢这么玩了,因为晋国太强大了。

(历史)转折就是三家分晋。三家分晋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就是把秦国放出关,它可以出关,把三家各个击破。它把赵魏韩打垮之后,把楚国打残,赶出郢都一片——就是江汉平原一带,赶到河南去了。

南方周末:山西的地理很有意思,原来老祖先从山西这一段,运城、临汾发迹的,渐渐扩张,把周边的蛮族都给收编打败,占了整个山西。三家分晋之后,就往中原扩张,扩张的同时等于把大本营搬出了山西。赵国到邯郸,韩国到新郑,魏国到了开封。

李不白:三晋迁出山西之后,秦国慢慢把山西蚕食掉,那时候格局基本就定了。不出意外的话,中国历史上凡是打统一战争,山西和关中这两个地方拿下之后,只要别犯大错,基本后面没有太大的问题。山西、关中,再推到中原,往北是河北,往东是山东,往南是江南一片,基本上没有太大悬念。

“九宫格”里,数一数二重要的,一个关中,一个山西,这两个第一步必须拿下来。统一战争如果第一步没有拿下来,就很难了。

春秋时期的晋国地图,选自《透过地理看历史:春秋篇》,人民日报出版社。受访者供图

南方周末:秦统一六国的故事,大家比较熟悉的是荆轲刺秦,一般人对燕国为什么跳出来这个情节都不太清楚。好像秦国首先面对的是三晋的韩、赵、魏,以及更强大的楚国。燕国怎么跳出来了?

李不白:从地理上可以看出当时秦国的规划。它的战略步骤肯定是先把家门口的赵、魏、韩先灭掉,灭完之后才是燕国。燕太子丹也明白,所以他提前准备养刺客,想让荆轲仿效当年曹沫。曹沫曾经劫持过齐桓公,在两国会盟的时候,让齐国把吞并鲁国的土地还回去。确实还回去了。但那是春秋时期,春秋时期还是讲究礼仪。战国时期,尤其秦始皇不讲究,你挟持我……

南方周末:所以当时荆轲不是为了刺杀秦始皇,而是为了让他承诺?

李不白:首先第一个目标是先挟持他,如果还最好,如果不还,就杀了他。当时太子丹跟荆轲是这么交代的。荆轲他自己很清楚,这一去可能回不来,形势已经不像春秋时期,很多大夫被敌方抓了,拿东西来换,就放回去了。战国不是。战国末期,我们后世看到的集权社会已经形成了,你刺杀秦王,结果肯定没好果子吃。

南方周末:太子丹本来想救国,结果加速国家的灭亡?

李不白:对。魏国还没灭,就先去打燕国。你站在秦始皇的角度想想,我如果不收拾它,其他国家都会效仿,所以先打燕国。燕国一直被赶到辽东,基本上已经没有力量。

五千年里地理的变化非常小

南方周末:谭其骧等老一代地理学家的地图也是经过考证的,跟你编绘的地图,区别是什么?

李不白:做学术研究的,基本可以做到史料里提到的地名,能考证到的都标上去。哪怕特别小的地名,没考证到具体位置,也标个大概位置告诉你在哪儿。但这个东西对普通读者没有必要,我们读不了那么深,不可能去抠《二十四史》每个字,哪个地方在哪儿,所以过于详细的(地图)对普通读者是一个干扰。

我这个没他们的详细,出现频率高的地名,颜色越显眼。频率比较低的,比如就提了一次楚国灭了它,颜色就浅一点。

郡一级和县一级的在谭其骧先生的图里面都是黑字,一个字体,大小有细微的差别。但是在普通读者来看,很难判断,比如说扶风郡、淮阳郡它俩是什么关系。你可能以为这个地方又叫扶风郡,又叫淮阳郡。我这里面分得很清楚,哪些是郡一级的。

最重要的是地形。据说谭其骧最早的版本也有地形,等高线的那种,但没有公开出版。谭其骧1980年代的版本,到今年四十年,地名改变非常大。县一级的名字,你看鄠邑,原来叫户县,当时推行简化字,今天又改回叫鄠邑(区),因为古代用“鄠”,类似这种地名变化很多。

地级市或者省会城市扩大,把很多过去的县划进来了。1980年代的城市范围都很小,扩大之后,大的地市把旁边的县划掉。比如华县,肯定要改成华州区,属于渭南市。类似这种例子特别多。

南方周末:很多历史只有真正了解历史,甚至准确地看了地图,对历史中发生的逻辑才有一个非常准确的认知?

李不白:对。我们历史上有争议的地方太多了。历史很多还有主观的因素在里面,有很多这种说法:司马迁偏向谁,所以这么写。

但是地理是个客观的东西,没有谁偏向谁,没有怎么变化。比如地质变动都是按亿年算的,五千年到今天地貌的变化很小很小。就是偶尔一个地震,比如有明确记载的汉朝初年武都大地震,把汉水中断了,西汉水和汉水断开了。这都是有明确记载的,今天我们看汉水和西汉水中间差这么远,也能证实这个事情。其他的平原、高山,比如太行山、秦岭,它们的变化放到五千年里,非常小,基本可以说没什么变化。平原地区,黄河怎么改造,沿海的渤海、黄海怎么慢慢往前扩,历史地图都可以反映,有资料可查。其他大的方向,山西这种战略位置,和河北、中原的这种格局基本上没有变,对整个天下大势的影响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地理是一个民族发展或者军事扩张影响的第一大要素。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向阳 南方周末记者 潘轩

责编 刘悠翔

0 阅读:3